我们起点差不多,为什么几年后差距那么大?

“起点差不多的人,差距是怎样拉大的?”

相隔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同学相聚,欢喜之后带来的是不是更多是反思?

《好好读书》里干货慢慢,让我们一起从中找答案吧!

一次十年后的同学聚会

“起点差不多的人,差距是怎样拉大的?”

前不久过年期间,高中老班长组织了一次同学会,原来一不留神都毕业十年了。

来的人不多1/3左右。有些已举家外迁定居他地,有些携家人出游毕竟现在假期难得,还有些家里宝宝病了没心情就没过来。

多年不见,熟悉中有了点生涩,少数几个聊的火热,女生似更亲密,男生相对平静。

这时候,有人竟然翻出了当年拍的毕业照,引爆了小高潮。大家都凑过去看看当年自己什么模样,一时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但欢乐过后,我更多的却是感触。这些一同启程的人,10年前还坐在同一个教室一起读书考试排名次的人,10年后的今天竟然已有了不小的差别。

有的风生水起,已是某国企项目公司一把手;有的两三年前辞职创业赚了不少,买了房也买了车;混的不太如意的,还在小支行做着前台,或是在一个小公司做着行政杂活。

也许活到三十,只是人生真正角力的开始,但距离上一个分开的起点,十年已并不算短。

是什么让一些人停滞不前?又是什么让另一些人快速成长,成了今天的模样?

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在认知

“起点差不多的人,差距是怎样拉大的?”,可能你想不到,这个问题竟然是我在看《好好赚钱》时,感受到的灵魂质问。“富人思维”这个词,借由这本书,再一次深深烙印我心。

富人和穷人的差异,是思维认知差异的蝴蝶效应。

《好好赚钱》,相当篇幅详细讲了“富人思维”是什么,是什么让一些人贫穷,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缺钱。而更让人动容的,是她花了更大篇幅,详细讲解了如何才能拥有“富人思维”的三个要点:

第一步:跨越稀缺陷阱,把钱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二步:注重长期回报。

第三步:先考虑目标,再寻找资源。

前两点,看字面很容易理解,但在书里简七老师仍然不吝字句,做了充分的论述和案例说明,在这里特别想谈谈第三点,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有一部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来自青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默的一项跨越半个世纪的心理学追踪研究。

他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所以片子综合了被访者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及56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7岁时,他们都活泼机灵招人喜欢,谈到梦想,似乎一切皆有可能。有的孩子想当宇航员探索太空,有的想环游世界,有的想上剑桥牛津,有的想去帮助非洲难民。

然而事实却很残酷,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上层社会的孩子从牛津、剑桥法律毕业,成为著名律师,年薪数百万,家庭幸福美满;贫穷阶级的孩子没能上成大学,成了搬砖工,年薪就5万左右。

观众看到的是阶层固化了财富,但研究者发现,阶层固化的是创造财富的思维和品质。

研究发现,7岁的时候,富裕家庭的孩子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人生规划,要上什么大学、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具体的职业)。来自中产阶层的孩子,梦想往往不落地。而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梦想只是少挨打、少挨骂。

一直看着脚尖走路,久便不知所向;唯有看着前方目光如炬,积跬步才可致千里。蝴蝶效应,也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中的自然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