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當政時期,派往法國參與一戰的14萬山東勞工後來怎麼樣了?

窮哥與眾不同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取得了勝利,中國教育界的大佬蔡元培忍不住高呼:“勞工神聖!勞工萬歲”!

蔡元培當然有理由這樣高呼!第一次世界大戰,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遮遮掩掩的加入協約國一方,參與了對同盟國的作戰。但是,北洋政府並沒直接派出軍隊,而是向歐洲戰場輸出了勞工,數量達14萬之眾!

這14萬勞工,憑藉著在歐洲戰場上的出色表現,為中國掙得了一個戰勝國的身份。

可是,這14萬勞工,並不是自己願意去歐洲戰場的,他們是被騙去的。北洋政府成立了專門的公司進行勞工的海外公司,無數為了生計的中國勞工,懷揣著夢想,踏上前往西方的輪船。這些勞工,大都來自山東和湖北。

他們原本以為,一天一法郎的工資,去歐洲大陸上工作三年,賺上一筆錢,然後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豈不美滋滋?但是,他們中的很多,卻再也無法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永遠的埋骨在異國的土地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英法為主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面對後起之秀德國,節節敗退,英法士兵以十萬計的數量在犧牲。這個時候,他們需要大量的勞工去解放他們的士兵。北洋政府當然也想在這次戰爭中分一杯羹,在世界上獲得一定的話語權。於是,14萬勞工就這樣被送上了戰爭的現場。


雖然,合同裡面清清楚楚的寫著:勞工不參與戰爭,所處環境安全!

所有的當權者都清楚,這只是一個謊言罷了。但是勞工們並不知道,他們還以為這將是他們發家致富的開始。沒有人告訴他們將要面對的是什麼,沒有人告訴他們走進的是一個怎樣殘酷的謊言。

英國人嫌他們的名字難記,於是沒人給了他們一個有數字組成的編號。這就意味著,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他們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只有一個冰冷的數字編號。

當時從中國到歐洲,海上航行需要4個的時間。勞工們連坐客艙的權利都沒有,只能蜷縮在擁擠的貨艙裡面。惡劣的環境中,有超過700名勞工染上了疾病,病死在途中,屍體被隨意的拋到了海里。

除了惡劣的環境,還有德國人的潛艇在前面等著他們。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在地中海海域擊中運送華工的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來到歐洲大陸,等待他們的將是炮火紛飛的戰場。這些來都歐洲的勞工,甚至都沒來得修整,就被推上了戰場。他們從事的是最苦最累最髒最危險的活:把物資從後方運到前線,修鐵路,挖戰壕,清除地雷、維護坦克!每週七天,每天工作10個小時,日日夜夜,無休無止。死亡時刻伴隨著他們!而有數據顯示,至少有3萬的勞工死在了戰場之上!

很多勞工因為長時間的在戰場上工作,都是在死人堆裡幹活,導致精神遭受刺激,被關進了專門的瘋人院。

而他們的西方僱主,也從來就沒有把他們當做人來看待,在他們眼裡,這群來著中國的勞工,只不過是一群低等的奴僕罷了?盟友?說的好聽好聽罷了!在一些照片裡,中國勞工衣著簡陋,而外國軍人穿著制服。僅從衣服上,就能看出西方人營造的等級距離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但是這些中國的勞工卻不能回家,因為他們簽訂的合同是3年,而1918年才只是第二年而已。

與此同時,英法等國理所當然的認為戰爭的勝利是他們的功勞,與這些勞工半毛錢關係沒有,中國勞工被理所當然的遺忘了。當然,被遺忘的還有這些勞工換來的戰勝國身份!

直到2017年,距離中國勞工遠渡重洋整整100年了,英國人才記起這些勞工,然後製作了一個紀錄片《中國勞工兵團:英國被遺忘的軍隊》。

我想,這個時候的英國人會製作一個這樣的紀錄片,無外乎是想來套近乎罷了!

弱國無外交,哪怕你是戰勝國也一樣!

但是,當你足夠強大,別人主動來套近乎!

因為我們在不斷強大,14萬勞工的事蹟才得以重現!


小鎮月明


一戰期間,北洋政府實際上加入了協約國。但是由於當時戰爭局勢不明朗,於是政府決定表面上保持中立,暗地裡為協約國輸送兵力,但是在當時政府是打著輸送華工的旗號。這樣來,如果協約國勝利了,功勞有北洋政府的一部分,如果失敗了,可以把鍋甩給商人們。為此,1916年中國外交部還專門成立了勞工海外輸出公司的招聘機構,其中去往英法的以山東人最多,還有一些人來自安徽、江蘇、湖南、湖北等地。

在去往歐洲的14萬中國勞工中,大約有9.6萬人分給了英軍,3.7萬人分給了法軍,1萬人被借給美國赴歐遠征軍。這些華工來到歐洲並沒有受到該有的待遇,而是像戰俘一樣被英法編號,被英法看管起來。他們有些進入了軍工廠,進行所謂的“後勤服務”,有些被派往了前線,挖戰壕、修路、埋屍體、救傷員、排雷等,總之,什麼危險什麼最髒最累就讓這些勞工做。

關於去往歐洲勞工的死亡數據並不具體,有說兩萬多,有說3萬餘。唯一可確定的數據是1917年2月24日一艘輸送中國勞工的郵輪遭到德國海軍襲擊,543名華工葬身於大海的。正是因為他們為一戰做出的貢獻一直不被重視,甚至不被提起,造成很多勞工埋骨異鄉也不為人所知。有些人直到戰爭結束還在戰場上幫著清理戰場殘骸。當然也有人留在了英法,成為了第一批較大規模移民英法的中國人。

2017年11月11日,當國人沉浸在雙十一的購物狂歡中時,英國首次舉行了紀念一戰中國勞工活動,這一天也是英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美國的“退伍軍人日”。30多名華人在倫敦唐寧街前的陣亡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環,參與紀念活動的有不少就是這些華工的後代。



國家人文歷史


“第一等工人,亦可為卓越之士兵!”

此句是一戰時的協約國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對中國所派遣華工的評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英、美等協約國軍隊使用的華工超過17.5萬人,其中,山東人所佔比例超過80%,有14萬人之多。俄羅斯使用的華工在3萬人左右,以東北人為主,其次是山東人,考慮到東北人裡,其實也是山東人佔多數,所以赴俄的山東勞工人數也不低於2萬人。

1916年開始,面對一戰“人肉收割機”的殘酷現實,協約國出現缺少兵員、缺少後勤人員的難題。英法等國分別從中國招收十幾萬名華工,用以從事非戰鬥性的勞務工作,後來的實踐中,他們也不得不經常出現在戰場周邊,導致死亡率很高。山東威海衛是當時最大的華工招募地,山東人,也成為華工最主要的組成人群。

“眾弟兄,大家來聽,你我下歐洲,三年有零,光陰快,真似放鵰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與子女,天性恩情,親與故、鄉黨與賓朋,卻如何,外國做工……”當年流傳於威海衛的一首華工出洋歌,反映了華工們的複雜心情。

華工在出發前,必須首先經過士兵一樣嚴格的體檢,以便將來可以承受繁重的工作任務。這是勞工集結在青島港的照片,華工們做好了上船出發的準備。

通過陸路運送中國勞工的火車,停靠站臺的時候,他們不會被允許下車。

“正月裡梅花開迎接新春,聞聽說大英國來招工人,修鐵路保馬路整理房舍,絕不派戰鬥事扛炮當軍”一名勞工在自己的日記裡這樣寫到。這是運送華工的輪船停靠在新西蘭某港口。

英國陸軍部聲稱:“華工是所有外國勞工中最優秀的。大多數華工都能夠熟練地開展工作,並很快掌握工作技能,他們一直都在鐵路、兵工廠和坦克車間高效率地工作”。法國國防部長勒德里安在華人聚居的巴黎13區感謝華工們為法國做出的突出貢獻,他說:“14萬華工中的每一個人,都阻止了法國走向滅亡之路”。
華工隊伍行走在比利時的小城鎮,每當他們見到異國他鄉的莊園,他們的臉上總是露出羨慕的笑容。土地是他們在山東老家時最稀缺的資源,也是他們最珍愛的寶貝。一位英國軍官曾如此評價華工:“他們身體強壯,揹負一二百斤的物資顯得十分輕鬆。”當德國飛機來空襲時,英國軍官總能聽到身邊的華工在躲藏時嘴裡唸叨著“Sanima!Sani mama!”(注:編者懷疑這是一句山東國罵)
回國華工們紛紛回憶,當年法國人對他們的態度還挺友好寬容,但英國佬有點嚴苛,打罵是家常便飯,還管他們叫做“Chink”(中國佬,侮辱性稱呼)每逢中國傳統新年,山東漢子們心裡癢癢的,實在忍不住了,就跑到法國大街上跑旱船,扭大秧歌,這歡樂的一刻,大家似乎都忘記了這是在殘酷戰爭時期的異國土地上。
吃飽了飯的山東大漢,不練練耍耍,秀一下功夫,似乎對不起身體的餘力。一戰結束後,法國西北部努瓦耶勒市的“諾萊特”華工墓園裡,留下了840多座華工墓碑,每座都端端正正的面朝中國,他們的山東老家。
墓碑上鐫刻著“雖死猶生”的字樣,有3萬多人就這樣永遠長眠在了異國他鄉的原野裡,也有很多人在這場殘酷的戰爭裡,發瘋了。當時有法國報紙聲稱,至少有三四千名法國女郎希望嫁給這幫山東爺兒們,就這樣產生了第一代中法跨國婚姻。法國報紙幸災樂禍的給當地姑娘們潑冷水,警告她們說,山東可沒有什麼田園風光。
留在了法國的山東華工們與法國姑娘們的後裔,現在早已遍佈法國大小城市和鄉村,成為中法兩國友誼的橋樑

大部分山東勞工當然選擇回到了家鄉,回到了那塊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上,繼續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歷來現實


徒步君在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首先要澄清一個事實。袁世凱死於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政府向法國派出華工參與一戰的時間是1917年8月14日。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的實際操縱者是段祺瑞,也就是說派出一戰華工的是段祺瑞而非袁世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不願意得罪德國,已經加入了協約國組織的北洋政府應英法等國請求,從1916年5月開始向歐洲戰場徵集和派遣華工,但這個秘密很快被德國人知道了。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擊沉了運送華工的法國輪船ATHOS號,造成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受此事件影響,1917年8月中旬,北洋政府公開宣佈加入協約國組織並向德國宣戰。同時加快了向歐洲戰場運送華工的力度,以支援英法等國家對德國的作戰。

據統計,段祺瑞政府派出的14萬多名華工中,有9.6萬被分配給英軍,3.7萬人被分配給法國,另外還有1萬餘人則被分配到了美國赴歐遠征軍中服役。按照最初的約定,援歐華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不參加戰鬥,但事實上華工的工作幾乎都是在戰爭最前線。在英國軍隊裡的華工幾乎毫無例外地都被投放到前線,從事挖掘戰壕、修築工事、野戰救護、清理掩埋屍體、除障排雷、修路架橋等等工作。派往法軍的華工多數都被安排到了軍工企業中從事武器生產,雖然工作環境不太好,但至少沒有性命之憂。

北洋政府對德宣戰以後,由於人員奇缺,法軍安排部分華工進入前線擔任運送屍體和彈藥的工作。有一些華工被安排在戰壕中維護機槍陣地。在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鬥中,在英軍士兵失去作戰能力之後,負責戰壕維護的華工們衝出陣地與德軍搏鬥,當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經戰死。

1918年一戰結束以後,由於簽約的合同未到期。許多華工仍然繼續做著戰場清理工作,包括拆除未爆炸彈等非常危險的工作。合約結束以後,有11萬餘名華工選擇離開歐洲回國。1922年3月,最後一批華工乘坐輪船回國。

戰爭中倖存下來的華工除回國的以外,還有很多人選擇留在了歐洲。根據留在法國的華工組織旅法華工總會上世紀30年代的一項統計,有大約1萬餘名華工留在法國工作和生活,有三千多人與法國當地女子結婚成家,有些留法華工後來還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關於華工在一戰中的傷亡數字,由於英法方面戰時疏於統計至今都沒有一個定論。據現有資料統計,當年華工奮戰的法國下加萊省、索姆省、塞納濱海省和比利時的一些省份,共有69處公墓安葬了1874名華工。在整個一戰期間,共有大約一萬名華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2002年3月5日,編號“27746”的留法華工朱桂生因病辭世,享年106歲。他也是最後一位辭世的一戰華工。

歷史有故事,我來告訴你。我是今日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徒步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感動,很可憐,他們是海外中國人的典型。

一戰開始以後,法國男人數以萬計的死在戰場。僅僅一個凡爾登戰役,法軍就損失了50多萬人。一戰期間,13到30歲的法國男性,每3個就有1個死於戰火,15到49歲之間的法國男性死亡率達13.3%。據統計,1914年法國徵募了770萬士兵奔赴戰場,其中戰死140萬人,負傷與失蹤達350萬人,使得法國青壯年損失慘重。

由於男人基本都上了前線,法國國內嚴重缺乏勞動力,英國也差不多。開始英法都是試圖利用自己殖民地人力補充,但很快就用盡了。

於是,他們都開始打中國的主意。

當時中國是中立國,而中國工人在香港和越南的表現,說明他們非常能夠吃苦耐勞,工作效率也高,很容易管理。

於是,一戰期間,主要是山東籍的14萬中國工人到了法國。

他們的命運是比較悲慘的。雖和賣豬仔去美國的那批人不同,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英國人人力尚且可以支持,給中國人的待遇很低,還不到英國工人的一般,其他福利基本一概沒有。

法國人因極度缺乏男人,給了中國人相對合理的條件。中國工人的收入大體和法國人一樣,但其他福利基本全無。

本來中國人是來法國做工,不應該和戰爭掛鉤。但實際上卻做不到。

中國人主要從事法國工人不願意的工作,就是最苦最累最髒最危險的工作。

他們很快被送到前線,從事挖戰壕、搬運彈藥、挖掘掩埋屍體、修野戰公路等等。

一些還被送上軍艦和貨船,從事最為危險的鍋爐工,也就是剷煤的工作。一旦軍艦被擊中,這些鍋爐工是最不可能活下來的人。

因為戰爭和疾病,中國人先後有6000人死在法國。

其中有一箇中國工人因坐船被擊沉,在海上漂浮了100多天才被解救。在救生筏上本來還有兩個白人水手,都因為絕望和受不了苦,亂飲海水,先後死去。

而且,對中國人的歧視無處不在。英國人把他們喊做中國佬,同非洲殖民地的黑人一樣看待。

法國人稍好,認為中國人老實溫順,從不適合暴力。但一戰西班牙流感肆虐,殺死上千萬人的時候,法國竟然流傳流感是中國人帶來的。總之,在法國人的眼中,中國人和猶太人差不多。

戰爭剛剛結束,中國工人就基本都被遣送回國。有意思的是,多情的法國女人卻和政府不同。當時法國男人被打死了很多,很多法國女孩根本就找不到丈夫。約有3000法國女孩同中國工人結婚,他們認為中國男人顧家、對老婆體貼、節儉、勤勞,是很好的伴侶。

這些中國工人因結婚留在法國定居,並逐步遷居巴黎,形成了巴黎唐人街的雛形。

好玩的是,對於中法跨國婚姻,兩國政府都不贊成。

法國內務部曾特地登出一份佈告,昭告全國女性,說中國僑法勞工工資不高,賺錢不多,中法習俗迥異,奉勸法國女人不要和中國勞工結婚。

有些中國官員也反對中國勞工和法國女郎聯姻,他們除了認為容易出現重婚民事案件外,還容易產生其他管理問題。


薩沙


首先題主提問就有誤,袁世凱於民國四年(1915年12月)稱"洪憲皇帝“,(1916年3月)取消帝制,6月6日病死北京。

1917年8月14日,北洋軍閥皖系段棋瑞操縱的北京政府對德宣戰。

實際上派出"參戰軍″(十幾萬華工)的是段棋瑞,而非袁世凱。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同他妻子到薩拉熱窩訪問,在訪問途中遭暗殺,德,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發動戰爭,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場歷時4年零3個月的戰爭,把33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了戰爭漩渦

這場殘忍的戰爭,使各協約國都非常缺少人力兵源,中國的參戰給各協約國給了極大的支持,十幾萬華工很快就日夜不停的從海路,陸路運到了各協約國,有的分配到前線搬運物資,挖戰壕,救護傷員,搬運屍體,有的分配到工廠生產戰略物資。

們中有好多人戰死,病死,累死客死它鄉。戰後除少數留在當地娶妻生子,大部分都回了國。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首先退出戰爭,11月初德國爆發革命,帝制被推翻,11日宣佈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留在俄國的數萬華工參加了紅軍。


他們參加了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戰鬥,回國後他們傳播了蘇維埃十月革命的情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帶來蘇維埃十月革命的消息,對中國革命也產生了影響!


鷹x眼


一戰後期,歐洲各參戰國均陷入了兵員銳減、勞力奇缺的窘境。

為此,英法兩國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並企圖借用這個遠東大國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來從事各種戰爭後勤工作,以便讓更多的本國青壯年走上戰場,搏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據事後統計,從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中國共派出超過14萬人的勞工前往歐洲,其中英方管理下的中國勞工約10萬人,法方管理下的約4萬人。

這些華工,主要來自北方(尤以山東人為主),此外也有來自湖北、江蘇、湖南、安徽、上海甚至香港的。

按事前的合同約定,中國勞工是“以工代兵”,並不參戰,但執行過程中卻並非如此。

最初,法方管理的中國勞工多被安排到軍工企業或其他重要工業企業如施奈德公司、雷諾公司等,有些則在港口服務。英方僱傭的華工則多派往法國充當碼頭工人和運輸工人。

中國對德宣戰後,很多中國勞工被送到了危險的工作場所,如派往前線掩埋戰死者,有些勞工還承擔了向前線運送彈藥甚至挖戰壕等“準軍事”工作。

英國方面的中國勞工更是如此,他們幾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線。從挖戰壕到修工事、從野戰救護到掘埋屍體、從築路架橋到解運糧草彈藥,華工從事的都是最艱苦繁重的工作。

戰爭結束後,英方監管下的中國勞工在停戰時約96000人,其中8萬人仍在繼續工作,從事填平壕溝、轉運物資等工作。這些勞工大多待到1920年左右才被遣送回國。

而在法國方面,中國勞工直到1922年才得以回國。

能夠安全回國的勞工還是幸運的,與他們一起同赴歐洲的勞工中,大約有一萬人死於戰爭。

此外,還有數千華工留在了戰後勞動力嚴重匱乏的法國,一些人還幸運地與當地女子結婚甚至又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其中,一位名叫朱桂生的華工與法國姑娘巴蒂斯特相愛結婚,並在“二戰”中加入法軍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侵略。

2002年春,這位來自江蘇丹陽的老華工以106歲的高齡在法國拉羅謝爾市仙逝。

事後,當地報紙評論說:“他的辭世,標誌著一段歷史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