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考|小棺材里的三个怪字有什么含义,载笥人是什么身份

天津有舟人某,夜梦一人教之曰:“明日有载竹笥赁舟者,索之千金,不然,勿渡也。”

某醒,不信。既寐,复梦,且书“(厂贝贝)、(厂贝贝贝)、(厂贝贝贝贝)”三字于壁,嘱云:“倘渠吝价,当即书此示之。”某异之。

但不识其字,亦不解何意。次日,留心行旅。日向西,果有一人驱骡载笥来,问舟。

某如梦索价。其人笑之。反复良久,某牵其手,以指书前字。其人大愕,即刻而灭。

搜其装载,则小棺数万余,每具仅长指许,各贮滴血而已。

某以三字传示遐迩,并无知者。

未几,吴逆叛谋既露。党羽尽诛,陈尸几如棺数焉。

徐白山说。

蒲松龄纪念邮票

我来白话一下这个故事:

天津有一个船夫,睡觉梦到一个人对他说:“明天有个人带着竹子做的器具来租船,问他要一千金,不答应的话,就不要帮他渡河。”

船夫醒后,不相信梦里的事,不久再次入睡,那个人又来了,还给他在墙壁上写了三个怪字“(厂贝贝)、(厂贝贝贝)、(厂贝贝贝贝)”,并嘱咐道:“如果他嫌价高,就把这几个字给他看。”

船夫虽然倍感诡异,不过可惜他不识字,因而不知道这是啥意思。

次日,船夫很用心的留意渡河的旅客,太阳将要落山时,果然有个骑着驴驮着竹笥的客人来了,要租船渡河。船夫就按梦里的价钱要价。骑驴的客人笑他财迷,和他讨价还价很久,船夫着急了,于是牵起他的手,用手指在他手心上写了那三个怪字。

骑驴的客人万分惊愕,突然竟凭空消失了。

竹笥

船夫于是搜了他驮带的东西,发现竹笥里放的竟然全是小棺材,估摸着有好几万具之多,每具棺材的大小仅仅比手指长点,每具棺材内都贮存这一滴血。

事后,船夫将那三个怪字给十里八村的人看,没一个读书人认识。

没过多久,吴三桂起兵云南,相关党羽被诛杀,死者数万,竟和小棺材的数量一样。

这个事情,是徐白山说的。

吴三桂与陈圆圆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讲了这么个故事,单纯靠蒙,是搞不懂他在说啥的,下面,我试着扒一扒。

原文里的“载笥人”究竟是什么人?

“载笥人”在古代志怪故事里是常客,顾名思义,他就是背着箱子的人,至于箱子里的东西,则一般为“面衣(用于遮盖尸体的脸)”、“小棺(袖珍棺材)”。

说白了,他们的差事就是收尸鬼。

宋代有个志怪故事《鬼董狐》,行文关系,这里就不录原文了。

故事说:有个姓郑的老头,他的二儿子新婚,家里摆酒庆祝,有几个宾客突然看见灯火上爬出来十多个背着小棺材的小人,这几个一呼喊,大家都纷纷过来查看,既害怕又惊奇。没一会儿,这群小人便幻化成了几十个白蝴蝶,绕着屋子飞来飞去。

郑老头非常愤怒!我家孩子结个婚,你们来捣乱!于是撤了酒席,过了几天,他还觉得不踏实,于是请了个道士作醮,道士摆香坛点火,结果一股阴风吹来,火就烧了郑家屋子,火势仗着大风,最后附近连绵百余家都被烧,死了几十个人,郑老也被烧死了。

所以说,这些个背着小棺材的人,都是来收人命的,他们在哪里出现,哪里就得倒大霉。

最后,我们看一下原文里那奇怪的三个字:

这三个字都是象形字:“厂”就是竹笥翻开了,“贝”就是小棺材,这三个字,是形容鬼差盒子里的小棺材太多了。

鬼差奉阴司之命,想在天津地区搞一些战乱与瘟疫,准备凑指标。

结果有高人看不下去,指点船夫,识破鬼差,鬼差知道,这个高人既然能点破他,想必也是极不好惹的,于是只好大老远跑到云南凑指标去了,最后遭难的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党羽。

这则故事,蒲松龄或多或少的暗讽了满清开国多杀戮的事情,倒也符合其《聊斋志异》写作的一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