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十大潛在「灰天鵝」事件

【“黑天鵝”被用來形容最意想不到的事件,而“灰天鵝”則指並非完全不可預測、但暫時望不見的事情】

□比拉爾·哈菲茲(BilalHafeez) 安迪·凱特 ( Andy Cates)

喬丹·羅切斯特 (Jordan Rochester) 安迪·查特(Andy Chaytor)

相比於事件發生前幾乎難以想象的“黑天鵝”事件,“灰天鵝”事件發生的概率更大,影響卻不容小覷。我們列舉了2018年10大潛在“灰天鵝”事件,雖然這些“灰天鵝”並不構成我們策略分析的基準情形,但建議人們最好做足準備。

亞馬遜通脹效應

預計2018年將是通脹回調的一年。最近由於美國商品價格水平大幅回落,美國通脹率有所下降,但“亞馬遜效應”不會就此止步(編者注:亞馬遜顛覆了傳統零售業,導致商品價格下降,被稱為“亞馬遜效應”)。在發展中國家,智能手機保有量的驚人增長,再加上海外外包服務的便利性,以及零工經濟的發展和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意味著科技抑制通脹的趨勢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持久。

2%的通脹目標過時了

2%左右的通脹目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1989年由新西蘭儲備銀行首次提出。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可能只不過是一種經濟潮流。我們認為降低通脹目標有兩個主要原因:(1)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歐元區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通脹均持續偏離2%的目標;(2)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侵蝕了老年人的購買力。因此,儘管各國央行(目前)可能仍將保持獨立性以實現2%的通脹目標,但一些國家的行政和立法機構會看到將這一目標降低至1%的政治好處。

歐洲合眾國誕生

2018年為歐元區國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政治機遇,有可能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盟關係,或許還將開啟一段政治之旅,最終以“歐洲合眾國”的誕生結束。事實上,歐洲的政治家可能會著手修改條約,從而實現聯盟內的債務共擔和風險分擔。

英國政局再現大逆轉

如果政治不穩定的尾部風險增大,2018年英國可能再次舉行大選或進行第二輪脫歐公投。近幾個月來,我們在民意調查中看到,略微多數的人事後認為英國投票脫歐的決定是錯誤的。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下去,英國眾議院的各黨派議員或將推動第二次公投,就與歐盟達成的實際協議框架進行討論。

比特幣開始驅動其他市場

比特幣期貨的面世可能帶來2018年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規模的擴張。在現階段,判斷比特幣對其他資產的潛在全球性影響還為時過早,但比特幣已經對能源消費產生了影響。因此,2018年比特幣帶來的“灰天鵝”或許不是泡沫破滅,而是煤炭需求的持續飆升。

樓市開倒車=降息?

經濟穩健增長、低利率和海外熱錢流入推動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挪威和瑞典房價快速上漲。考慮到政策制定者不會忽視這些日益加劇的失衡問題,隨著政策的不斷調整,上述國家在2018年不可避免會出現房地產市場降溫,從而對經濟造成衝擊。在極端情形下,這些國家利率市場可能從加息轉向降息,債券收益率將下降,對主要國家貨幣的匯率將貶值。

中東地區衝突升級

2018年,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可能加劇,這將對石油價格和全球通脹造成影響。如果布倫特原油價格從目前的水平上漲30%,將使美國和歐元區2018年整體通脹率分別上升0.4和0.9個比分點。石油價格大漲的贏家和輸家都將出現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俄羅斯、馬來西亞、巴西等原油出口國將會大幅受益,而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土耳其等國將會受損。而且隨著主要經濟體的產出缺口縮小,能源價格衝擊將更容易導致新一輪通脹。貨幣政策需要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資產聯動效應。

央行流動性“坐上直升機”

日本央行是2018年最有可能進行“直升機撒錢”的央行之一。我們的主要理由是,日本央行現任行長黑田東彥可能連任,而安倍晉三的前經濟顧問本田悅朗大概率會成為黑田東彥的副手,這樣的任命會對市場帶來重大沖擊,並可能導致市場形成財政和貨幣政策更為寬鬆(如“直升機撒錢”)的預期。這不僅僅是日本的故事——對於所有面臨政策限制的央行而言,“直升機撒錢”可能將是進一步寬鬆的極為自然的一步,歐洲央行就是其中一個。

信貸:隱形槓桿暴露?

經過多年的寬鬆政策之後,我們認為全球金融體系中槓桿越來越大,並且以各種形式潛伏著(如商業地產貸款、次級汽車貸款、學生貸款和財務槓桿)。大多數槓桿不構成系統性風險,但需要關注財務槓桿這個嵌入金融體系的隱形槓桿。在過去10年裡,債務增長最快的就是資本市場,在資產負債表依然薄弱的情況下,企業債務如果重新定價將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看看電影訴說了什麼

在預測“灰天鵝”事件上,電影可能比分析師更準。比如1972年的《神勇智探》(TheMan)預言了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1979年的《美國大瘋狂》(Americathon)預言了中國經濟的崛起。對於2018年,我們認為《終結者》(TerminatorSalvation)和《瘋狂輪滑》(Rollerball)兩部電影中所描述的景象與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儘管電影中描述的極端場景很容易被忽視,但這些極端場景出現的所有必要因素,比如無人機、計算機控制的電網和人工智能已經深深紮根於我們的生活中。

(作者單位為野村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