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短目的事,莫过于只满足自己的私心

“我们每一个人均有强烈的欲望去为创建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长日留痕》

文 | 祝羽捷

人要是没点做人的志气,可不就只剩苟且了。

最近出差频繁,偶尔有机会在空隙间见一下老同学,几位同学聚在一起,难免会聊起旧人旧事。

有一个男同学的故事,竟是被大家最为唏嘘不已的。

当年那位男同学,人高马大,是学校的足球队队长,那个年纪的体育生在学校里最为风光,可他并非一味地训练、踢球、比赛,英文成绩不算差,正因如此,遇上一个全国选拔青年学生代表的机会,参与国事访问。

他被选中,那段时间他可真是意气风发、风光无限,报纸、电视台上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我们的同学就这样成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名人。

有这么漂亮的履历,他被保送到北京一所重点大学,从此身边更是充斥着聪明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得意不难,最难的是如何保住曾经的辉煌,难上加难的,是再创辉煌。

他想要再创辉煌的心是有的,学习上并不占优势,他离不开熟悉的球场,不料在一场比赛中被对手拦截时铲断了腿。

他的人生从此急转直下,并非他的腿没有痊愈,也并非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踢前锋,而是他从此在球场上失掉了勇气。

他跟我的这位同学说,“我一上场就怕啊,怕得要死。”

如果只是在球场上怕也就算了,可他考试也怕,毕业也怕,找工作也怕。

这些年,那些曾经其貌不扬,那些成绩平平的同学,倒是一步一个脚印,人生有了许多起色,偶尔会听到某某事业上的小成绩,大家想谈谈他,可再也听不到他的消息。

后来大家再谈起他,也都是事业的不如意,离开北京回到家乡,身材膨胀至读书时的两倍大,以及离婚等,诸如此类的消息。

我们像是谈起一个荒废了武功的英雄,落寞之余夹杂着惋惜,仿佛我们每个人跟着他做过的少年梦也一起褪色了。

到底每个人身上曾经因为年轻而盲目获得的英雄气,还剩下多少呢?我不禁常常反思,我们是不是也垮掉了?

我们很多人受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影响很大,无论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还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

1924年的夏天, 美国作家格特露德.斯坦与身旁的海明威争辩:

“你们全都属于一类人。你们这些在战争中当过兵的年轻人都是一样。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你们蔑视一切,喝酒喝到醉死方休……”

海明威就在这本小说里描述了一群没有目标,害怕面对自我的年轻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迷惘的一代。

其实每一代人都一样, 都可以成为los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爱上一种颓废而美丽的生活是容易的,获得廉价的快乐也是容易的。所谓廉价,就是不用付出辛苦。

过去是拧开酒瓶,现在是打开娱乐游戏或者沉迷于选秀节目。真正好的东西都是昂贵的,从古至今都是。

我们的生活没有动荡,这应该算一个好消息,但大家状如死水,陷入了一种廉价的模式里,可获得真正好的东西,需要付出,需要勇气啊。

这两天我在家看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国人为什么活这么累,看看这本书就对了,累不要紧,还毫无希望。

我觉得人命运无望不是归咎社会,而是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对人与人盘带关系的理解,兜兜转转越发孤独,千言万语都说不出一句真心话。

整本书里都写出了中国人肚子里的那点小市侩,小机灵,小聪明,这些看上去能让人过得体面的聪明正是大软弱,大无奈,大笨拙,正是让我觉得更加绝望和无望的原因。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卖豆腐的老杨,可以从两个儿子里选一个送去上学,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选一个聪明的儿子,更容易学出个样子来。

这个时候,小算盘在肚子里打起来了,“上学是得脑子好使,但要说指望得着,还得那个脑子笨的。人就像鸟一样,脑子好使,翅膀一硬就飞了;脑子笨,撒出去才能飞回来。”

老杨做了假抽签,顺利地把“脑子死性”的儿子送去读书,聪明的留在家里磨豆腐了。

无论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还是像选儿子上学关乎命运的关键时刻,读完整本书,我都觉得胸口被压着一块石头,所有的人物都缺少一种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一种英雄气。

不想着把自己的花种好,担心别人家的花园比自己的旺盛,宁愿天天不下雨。

谁都有私心,但满足自我那点儿私心,是最短目的。

这些私心处处可见,想想《上海女子图鉴》里,罗海燕那个曾经担心她太过优秀而无法驾驭的上海男朋友;想想公司或者机构里面,那些在意自己位置,而不敢聘用有能力员工的领导;还有那些宁可让集体吃亏,也让自己占便宜的人,不都是这样违反着常识,而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有天我打趣总去买水果的那家老板娘。“别人家的苹果都比你的漂亮,你的怎么一点与时俱进都没有。”

她呵呵一乐,“你一直不去别家,你肯定知道原因。”

尽管大部分水果商都知道把水果包裹了蜡,看上去会更晶莹透亮,可以卖得更贵一些,但不代表每个人都要这么去做。

最近在国内出差很多,无论拎的行李箱多大多重,在火车站的楼梯上都要坚强地靠自己抬上抬下,陌生人里很难见到绅士,在英国的时候几乎没有自己抬过行李,似乎不帮助女士是让自己蒙羞的事情。

女友说抱着孩子出门在外,有时孩子不舒服她向人求助,人们眼皮也不会抬一下。

我们这里普遍有一种怕惹麻烦的态度。 有人说这是我们的文化,我却不喜欢那种认命的态度,文化和习惯也分好坏,先进的和落伍的。

我本来以为这是一种绅士文化的不同,后来想想其实不是,说到底是一种英雄气的缺失。

我没有看过所谓的绅士也解读绅士精神,反而读过一本从男管家角度解读这种情操的《长日留痕》,一味尽力使自己成为男管家中的杰出人物,追求这一阶层所特有的“尊严”,不惜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他说出过不平凡的一段话:

“我们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一代人,我们所考虑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如何尽善尽美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而是这样做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每一个人均有强烈的欲望去为创建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且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清楚地认识到,干我们这一行的人实现这一目标最可靠的途径是——

效力于我们时代的那些伟大的绅士,因为他们手中掌管着文明。”

这段话让我感动,每个人都可以只做好分内之事,也完全有理由关上自己家房门,精致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沉浸在自己的小生境里,知道哪里的菜场有利可图,什么时间购物最划算,这样可以捡便宜,成为所谓懂得生活的人,其实跟“垮掉的一代”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不过是把人生的志气都用在了计算器上。

这些日子在不同的书店做签售,也会遇到一些给我勇气的人。

坐着轮椅、乘地铁而来的两个女孩,七、八岁时不幸高位截瘫,却没有放弃生活。

其中一个女孩不但嫁人,还成为了母亲,她鼓励着现场找不到爱情的单身女孩,“我都能结婚生孩子,你有什么好怕的”。

遇见从重庆带着女儿赶来的单亲妈妈,孩子爸爸反悔,选择做丁克跟她离婚,丝毫不影响她的志气,辞职创业活得比以前更带劲儿了。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谁还没有几个从未实现的梦想,老实说,我一点也不担心那些傻里傻气的梦想被遗忘,我只是担心自己因求过分安稳而麻木,因求精致的物质生活方式而丧失志气,最怕这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难能可贵。

如果说我还保留的赤子之心,遇到值得的人和事, 我想我还是会全力以赴。

更不要忘记男管家那句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我们每一个人均有强烈的欲望去为创建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你要下定决心见识更宽广的世界,快收起昙花一现的满足和莫名的小情绪。

你要选择经历更激荡的人生,不得不把轻伤痛苦结成坚硬的盔甲。迎接大风大浪,比处理局促的小世界要幸运些,因为都是坚强的人在碰撞。

-END-

请邮件联系:hhxds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