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學習方法指導

初一學習方法指導

長期以來,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強調領會教學大綱、駕馭教材較多,因此教師鑽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學生思維活動較少,因而選擇適合學生認知過程的教法也少。實踐證明忽視了“學”,“教”就失去了針對性。教學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特別是初一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科目少、知識內容淺,並多以教師教為主,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方法簡單。

進入中學後,科目增加、內容拓寬、知識深化,尤其是數學從具體發展到抽象,從文字發展到符號,由靜態發展到動態……學生認知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加之一 部分學生還未脫離教師的“哺乳”時期,沒有自覺攝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學生因不會學習或學不得法而成績逐漸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開始陷入厭學的困境。這也往往是初二階段學生明顯出現“兩極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視對初一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這裡僅對數學學習方法指導的內容及形式談幾點拙見。

一、數學學習方法指導的內容

根據學生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聽課、複習鞏固與作業、總結),從宏觀上對學習方法分層次、分步驟指導。這種學習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適用其它學科。

1.預習方法的指導。

初一學生往往不善於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麼作用,預習僅是流於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覆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方法上可採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佈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聽課方法的指導。

在聽課方法的指導方面要處理好“聽”、“思”、“記”的關係。

“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

(2)聽知識引人及知識形成過程;(3)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4)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5)聽好課後小結。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

“思”是指學生思維。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儲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記”是指學生課堂筆記。初一學生一般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黑板上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要求學生:(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2)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3)記小結、記課後思考題。使學生明確“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

掌握好這三者的關係,就能使課堂這一數學學習主要環節達到較完美的境界。

課堂學習指導是學法中最重要的。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的授課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

3.深後複習鞏固及完成作業方法的指導。

初一學生課後往往容易急於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複習。

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為此在這個環節的學法指導上要求學生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記憶方法有類比記憶、聯想記憶、直觀記憶等)。然後獨立完成作業,解題後再反思。在作業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要規範、條理要清楚。初一學生做到這點很困難。指導時應教會學生(1)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2)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3)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這裡教師的示範作用極為重要,開始可有意讓學生模仿、訓練,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對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結或總結方法的指導。

在進行單元小結或學期總結時,初一學生容易依賴老師,習慣教師帶著複習總結。我認為從初一開始就應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複習總結的途徑。要做到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這相當於寫出總結要點;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 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學學習的最高層次。

學生總結與教師總結應該結合,教師總結更應達到精煉、提高的目的,使學生水平向更高層發展。

二、數學學習方法指導的形式

1.講授式。它包括課程式和講座式。課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學的前幾周內安排幾次向學生介紹如何學習數學,提出數學學習常規要求的課。講座式可分專題進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紹“怎樣聽課”、“如何學習概念”、“解題思維訓練”等。

2.交流式。讓學生相互交流,介紹各自的學習方法。可請本班、本年級或高年級的學生介紹數學學習方法、體會、經驗。這種方式學生容易接受,氣氛活躍,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學習促進的作用。

3.輔導式。主要是針對個別學生的指導和諮詢。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適合的,這時就應該深入瞭解學生學習基礎,研究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作不同的指導或諮詢。尤其是對後進生更應特別關注。許多後進生由於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一般指導對他們作用甚微,因此必須對他們採取個別輔導,既輔導知識也輔導學法。因材施教,幫助每一個學生真正地去學習,真正地會學習,真正地學習好,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長期艱鉅的任務,初一年級是中學的起始階段,抓好學法指導對今後的學習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初一新生系列·學習篇】(數學)初一數學學習方法指導

初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小學,下啟高中,所以初中的學習至關重要。而初一是初中的基礎,所以掌握紮實的基本功是成功前提。對於初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小學階段學習科目少、知識內容淺,並多以教師為主,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方法相對簡單。

進入中學後,科目增加、內容拓寬、知識深化,尤其是數學從具體發展到抽象,從數字發展到符號,由靜態發展到動態……學生認知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因此重視對初一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總結是非常必要的。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幾點數學學習方法。希望能夠對大家有幫助。

根據學生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聽課、複習鞏固與作業、總結),從宏觀上對學習方法分層次、分步驟進行探討。這種學習方法具有普遍性,其它學科也可用此方法。

1.預習的方法。

(1)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

(2)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覆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前後聯繫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聽老師講解知識的前後聯繫,重點問題如何思考解決。方法上可採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聽課的方法。

在聽課方法的指導方面要處理好“聽”、“思”、“記”的關係。

“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

(2)聽知識引入及知識形成過程;

(3)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

(4)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

(5)聽好課後小結

“思”是指學生思維。

(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

(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記”是指學生課堂筆記。

(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

(2)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簡要分析和方法;

(3)記小結、記課後思考題。使學生明確“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

掌握好這三者的關係,就能使課堂這一數學學習主要環節達到較完美的境界。

3.課後複習鞏固及完成作業的方法,在複習鞏固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

(2)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

(3)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以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

4.小結或總結的方法,這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

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這相當於寫出總結要點;

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 些各種檔次、 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學學習的較高層次。

怎樣才能打好初一的數學基礎呢?

(1)細心地發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學對概念和公式不夠重視,這類問題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概念的特殊情況重視不夠。例如,在代數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數式)中,很多同學忽略了"單個字母或數字也是代數式".二是,對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記硬背,缺乏與實際題目的聯繫。這樣就不能很好的將學到的知識點與解題聯繫起來。三是,一部分同學不重視對數學公式的記憶。記憶是理解的基礎。如果你不能將公式爛熟於心,又怎能夠在題目中熟練應用呢?

我們的建議是:更細心一點(觀察特例),更深入一點(瞭解它在題目中的常見考點),更熟練一點(無論它以什麼面目出現,我們都能夠應用自如)。

(2)總結相似的類型題目 這個工作,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我們的同學要學會自己做。當你會總結題目,對所做的題目會分類,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哪些題型,掌握了哪些常見的解題方法,還有哪些類型題不會做時,你才真正的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竅門,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變萬化,我自巋然不動".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在進入初二、初三以後,同學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同學天天做題,可成績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們天天都在做重複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題目反覆做,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能專心攻克。久而久之,不會的題目還是不會,會做的題目也因為缺乏對數學的整體把握,弄的一團糟。

我們的建議是:"總結歸納"是將題目越做越少的最好辦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 同學們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的錯誤和困難。但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同學們做題目,有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將所學的知識點和技巧,在實際的題目中演練。另外一個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它。這個不足,也包括兩個方面,容易犯的錯誤和完全不會的內容。但現實情況是,同學們只追求做題的數量,草草的應付作業了事,而不追求解決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收集錯誤。我們之所以建議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是因為,一旦你做了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現在發現原來就是這一個反覆在出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問題都不懂,現在發現原來就這幾個關鍵點沒有解決。

我們的建議是:做題就像挖金礦,每一道錯題都是一塊金礦,只有發掘、冶煉,才會有收穫。

(4)就不懂的問題,積極提問、討論發現了不懂的問題,積極向他人請教。 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這一點,很多同學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該問題的重視不夠,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問老師被訓,問同學被同學瞧不起。抱著這樣的心態,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學好。"閉門造車"只會讓你的問題越來越多。知識本身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不清楚,學到後面時,會更難理解。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你對該學科慢慢失去興趣。直到無法趕上步伐。

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一個比較難的題目,經過與同學討論,你可能就會獲得很好的靈感,從對方那裡學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討論的對象最好是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這樣有利於大家相互學習。

我們的建議是:"勤學"是基礎,"好問"是關鍵。

(5)注重實戰(考試)經驗的培養考試

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有些同學平時成績很好,上課老師一提問,什麼都會。課下做題也都會。可一到考試,成績就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考試心態不不好,容易緊張;二是,考試時間緊,總是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心態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調整,但同時也需要經歷大型考試來鍛鍊。每次考試,大家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調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適應考試節奏。做題速度慢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在平時的做題中解決。自己平時做作業可以給自己限定時間,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實際考試中,也要考慮每部分的完成時間,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慌亂。

我們的建議是:把"做作業"當成考試,把"考試"當成做作業。

以上,是我就初一數學經常出現的問題給出的一點建議,但要強調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同學們在學習中千萬要避免形式化,一定要追求實效

有疑必問 “事半功倍”

學會學習,掌握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以培養索取知識的能力,乃是當今青少年學習中十分重要的任務,只有憑藉著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針對數學學習,有以下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閱讀理解目前初中學生學習數學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不善於讀數學教材,他們往往是死記硬背。重視閱讀方法對提高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新學一個章節內容,先粗粗讀一遍,即瀏覽本章節所學內容的枝幹,然後一邊讀一邊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內容及其重點、難點所在,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後細細地讀,即根據每章節後的學習要求,仔細閱讀教材內容,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的實質及其因果關係,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再次帶著研究者的態度去讀,即帶著發展的觀點研討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係、編排意圖,並歸納要點,把書讀懂,並形成知識網絡,完善認識結構,當學生掌握了這三種讀法,形成習慣之後,就能從本質上改變其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了。

二、提高聽課質量要培養會聽課,聽懂課的習慣。注意聽教師每節課強調的學習重點,注意聽對定理、公式、法則的引入與推導的方法和過程,注意聽對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方法,注意聽對疑難問題的解釋及一節課最後的小結,這樣,抓住重、難點,沿著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來聽課,不僅能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由“聽會”轉變為“會聽”。

三、有疑必問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辦法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抓緊時間問老師和同學,把沒有弄懂,沒有學明白的知識,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建立自己的錯題本,經常翻閱,提醒自己同樣的錯誤不要犯第二次。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筆記方法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確,上課時把教師講的概念、公式和解題技巧記下來,把聽過或看過的重要信息清晰地保存下來,有利於減輕複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但在實際學習中,不少同學忙於記筆記,沒有處理好聽、看、記和思的關係,顧此失彼,從而影響學習效果。這裡,僅就同學們在數學筆記中存在的幾種誤區進行分析,以幫助大家提高記數學筆記的效率。

誤區之一:筆記成了教學實錄

誤區行為:有的同學習慣於“教師講,自己記,複習背,考試模仿”的學習,一節課下來,他們的筆記往往記了幾頁紙,可以說是教材和教師板書的“映射”(翻版),成了教學實錄。

產生後果:這些同學過分依賴筆記,忽視老師的講解,忽視思考,以為老師講的沒有聽懂不要緊,只要課後認真看筆記就可以了。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會忽視老師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膚淺,增加學習負擔,學習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惡性循環。

應對措施:

1、一般來講,上課要以聽講和思考為主,並簡明扼要地把教師講的思路記下來,課本上敘述詳細的地方可以不記或略記(這就需要做到很好的預習)。

2、要記下自己的疑問或閃光的思想。

如果老師講概念或公式時(主要指基礎知識),主要記知識的發生背景、實例、分析思路、關鍵的推理步驟、重要結論和注意事項等;

如果是複習講評課,重點要記解題策略(如審題方法、思路分析、最優解法等)以及典型錯誤與原因剖析,總結思維過程,揭示解題規律。

3、記筆記時,不要把筆記本記滿,要留有餘地,以便課後反思、整理,這樣既可以提高聽課效率,又有利於課後有針對性的複習,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誤區之二:筆記本成了習題集

誤區行為:翻開一些同學的數學筆記本,可以說是考試試題大全以及一些解題技巧、一題多解之類的集錦,很少涉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思想方法的提煉及解題策略的整理,沒有自己的鑽研體驗,筆記本成了習題集。

產生後果:一味做題抄錄,不認真領悟其中蘊含的重要數學思想和方法,只能是就題論題,絲毫沒有將習題價值挖掘出來,徒勞無獲!

應對措施:

1、注意寫好解題評註,易錯之處或重要的解題思想,要用簡短精煉的詞語作為評註,把閃光的智慧用筆頭記下來,這對積累經驗,提升數學素養大有裨益。這就好比安裝在高速公路兩旁的路標,它們會提醒你何時減速,何時急轉彎,何時遇到岔路口等。

2、隔一段時間後,再把它們拿出來推敲一番,往往會溫故知新。

誤區之三:筆記本成了過期“期刊”

誤區行為:有些同學的筆記本好比過期期刊,時間一長就棄於一旁,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實在可惜。

產生後果:筆記是課本知識的濃縮、補充和深化,是思維過程的展現與提煉,如棄置一旁,不僅浪費原來所花時間,同時也降低複習的效率,耽誤更多地時間!

應對措施:要經常對筆記進行階段性整理和補充,建立有個性的學習資料體系。

1、可以分類建立“錯題集”,整理每次練習和考試中出現的錯誤,並作剖析;

2、還可以將筆記整理為“妙題巧解”、“方法點評”、“易錯題”等類別。

只要大家能克服上面所說的三個誤區,並堅持按照我們說的措施做下去,就會不斷擴大成果,就能克服“盲點”,走出“誤區”,到了緊張的綜合複習階段,就會顯得輕鬆、有序,還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把所學知識系統化、信息化。

你知道中學生學習數學的任務嗎?

中學數學的任務是:培養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造意識。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做好以下幾點,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再學習的能力,是學好數學的重要環節。

1、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感悟新知識、新概念產生及應用的過程。

2、複習思考:縝思善想,研究每個例題與所學概念的關係,總結例題中展示和隱含的有關技能與方法,從反面想一想為什麼這樣處理,不這樣處理行嗎?有無更好的方法?

3、演練操作:獨立完成作業,在演算練習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獲取的新知識、新方法。

4、掛鏈儲存:總結新知識、新概念、新方法與已經掌握的知識方法間的關係,理解記憶形成知識鏈、方法論,發現自己認識能力的優點與不足。

5、綜合應用:在教師的指導下適量做些課外習題,有條件可參加社會調查,檢驗自己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上5個過程是有序的程式,可在學習中循環個使用,養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初一新生系列·心態篇】走進初中,你準備好了嗎

六年快樂的小學生活結束了,你即將成為一名中學生了,對新的中學校園,你一定會有新奇、期盼、嚮往。滿懷信心準備去迎接你人生新的階段。初中生活是豐富多彩而又緊張忙碌的,在人生這個新的轉折點,希望你有充分的準備。

首先,要準備在新老師、新同學面前樹立一個全新的形象,不管自己在小學階段做得怎麼樣,那些都過去了,在新的人生階段,我們必須做好,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遵守紀律,,特別是在新學期的第一次班會上,老師會讓同學們做自我介紹,希望你準備一個精彩的自我介紹。注意不要泛泛而談,要將自己最有特色,不同於其他同學的地方表現出來,說得越具體越好,越簡短越好,自己要是沒有把握的話,可以讓家長幫個忙。目的是讓老師和同學們認識你,記住你。

同時在學習上一定要樹立信心,因為進入中學,很多知識都是新的,你和其他同學又重新站在了一個新的起跑線上,無論你以前學習怎樣,自己完全可以在一個新的起點重新開始。

其次,你要對初中學科增多,知識容量及難度的加大,有充分的精神準備,面對新的學習任務,就要求同學們對小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有所改變,課前預習,認真聽講,先複習後做作業,做完作業要檢查等好的學習習慣要堅持,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制定學習計劃、課前預習、認真聽講、及時複習、獨立作業、系統總結等系統的學習方法。在家長和老師的指導下,認真抓好每一個學習環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進入好的學習狀態。如能堅持並形成習慣,就會形成學習能力,就能為同學們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習甚至一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儘快熟悉和適應中學生活,初中老師不像小學老師在管理上那麼細緻,初中班主任更多的是注意組織培養班集體,一些學生工作更多地放手給學生幹部,注意培養學生幹部的組織管理能力,所以同學們不僅注意和老師的交流,也要注意和學生幹部的交流,假如你是學生幹部,就要請注意多接觸身邊的同學。

在課堂上,我們要注意不但要學習相應學科的知識技能,還要學習相應的思想方法,在學習過程中,要在老師指導下學會觀察,學會質疑問難,學會思考、探索,學會交流與合作。還要學會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逐步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發展自己喜愛的學科,為以後的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

第四,新的學期就要開始,應該適當準備新的學習文具和學習用品,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逛逛書店,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書。

進入初中,你們就是“小大人”了,以後就要像大人一樣,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提前有個準備。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以上我是拋磚引玉,該做什麼準備還要你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做,不清楚的可以多請教家長老師。

最後,送同學們一句話,機會和成功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初一新生系列·心態篇】初一新生要注意的六個問題

一。思想上不能鬆懈,時刻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不要掉隊。從跨入中學的校門開始要有長遠計劃,步步為營,時時佔得先機。

二。要遺棄小學毛躁,不安的學習心態,養成認真,踏實的學習習慣。粗心大意有兩個含義:1)似懂非懂,覺得老師講的都會,只是自己馬虎而已。其實是沒有懂。2)在完全會做的情況下,做錯題目,這是馬虎。到初中後這樣會越來越差。

三。要學會自覺學習,有計劃學習。1)沒有實行預習、做作業、複習的同學,發現差距時很難追上與自己相同水平的。2)有計劃性。在學習時有自己學的好的部分也有自己學的不好的部分,自己要有計劃的查漏補缺,有計劃的分配時間,避免偏科也很重要。

四。題目並不是做得越多越好。1)在做題目時同時將題目和知識點結合,兩者不斷結合,達到深化知識點的效果。2)找出自己還不會的題目,弄懂它,只做自己會的一點收穫也沒有。

五。“不會就問”不一定就是好習慣。只有自己親自弄懂,獨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他人請教的知識,我們只是得到知識本身,但並不一定了解如何運用,下次遇到類似題目,還是不會。首先,要獨立思考,爭取自己解決。如果實在解不出來看不懂,再向他人請教,請教別人時注意他人的思考技巧,而不是僅僅關心答案。

六。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的心態。遇到問題,首先要學會自我調節,多從積極的方面思考問題。其次,也要與父母老師多溝通,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有一些學生為了自尊,逃避問題,不願把問題拿出來與別人溝通。這樣做並不能保護自尊心。要保護自尊心,只有把問題解決了,成績提高了作為學生,才會獲得真正的認可和尊重。

【初一新生系列·心態篇】初一了,我們應該做什麼?

初一了,我們應該做什麼?

很高興能夠看見大家進入了初中,不管你是進入了重點中學還是普通中學,其實,大家又回到了起跑線上。初一了,知識體系,學習方法,等等,和小學會有很大不同,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

我在這裡給大家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以初中三年作為一個整體,以重點高中為目標,制定一個大的計劃框架。在這個框架裡,你需要明確你中考的時候分數的定位:是頂尖,還是中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一個計劃。

對於學習,我們先要樹立一個觀念: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應於這點,我們應該作一個學習計劃表。專門參加競賽的同學我就不說了,對於我們大多數需要參加中考的人,我們應該作些什麼?初一剛剛入校的同學而言,很好,在初一這一年把初中的所有課本都看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掌握它。記得當年我就是在初一進校的時候就把初中三年的課本都買了回來,爭取時間看。結果好像是在初一上學期的時候就看完了。並且把課本後面的習題做了一遍。大概能掌握了初中三年要學的東西的脈絡。然後開始強化這些知識。我開始去買各種輔導書,在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以後,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了。所以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在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的前提下,你有時間就往前面趕,你越早把初中的知識學完,你初三時的優勢就越明顯。初二的也是如此,初中的課本一定要全看完,因為初三那一年是用來複習整個初中知識的。而且初二的時候對於中考題目要有相當程度的接觸。多做中考題,多多想問題,這是初二的主要任務,在初二的時候應該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如果你現在是初三了,那麼,沒什麼話好說,努力奮鬥,向自己的極限挑戰吧!最後的一年,努力了,什麼奇蹟都可能發生。這種時候你就應該作少量的經典題目,相信大家也知道,題目是作不完的,只有總結好題目類型的方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初中階段的學習,最重要還在於練習。勤練、精練、巧練,就是練習最基本的方法。“勤在於勞手,精在於長眼,巧在於用腦”。也就是說,要注意思維方法和解題技巧。見多識廣,才能觸題生輝。找一些“新鮮”的解題方法如在數學方面這是最緊要的。思路越開闊,方法才能找上你,而不是冥思苦想不得其法。俗語說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就不玩。”平時練的得法,上什麼“戰場”也是臨危不懼。當然說得再多都不頂用,要的是“戰術”。找一些經典的題目來做做,是比較明智的。那麼,關鍵是什麼才叫經典的題目?經典的題目就是具有該知識點的特徵,能代表這部分知識點所要考察的內容。對於如何識別經典題目,你只要以中考大綱為指導,就能找到不少。在很多學習方法上說的都是要總結題目類型的方法,而不要死做題。我不完全同意,我覺得題型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在瞭解掌握了方法以後,我們要想在中考中不會出意外,就必須提高做題的速度,這個速度來源於你對題目的熟悉程度,這種熟悉是靠多做題培養出來的。中考是速度與智慧的結合。試題你都會做,但是沒有時間,那也一樣是失敗的。所以,初三首先應該把眼界拓寬,在你見過的題目類型足夠多的情況下,開始適當的加大做題量,用以提高速度。最好是中考的試卷你能在一個半小時左右做完效果最好。

這個只是一個比較大的學習計劃,具體而言,你應該每個學期,每個月,每個星期,乃至每一天都要有一個學習計劃。比如,這個學期你要看完哪些書,做完哪些題,做幾套高考試題。這個計劃詳細到天即可,過於詳細會讓你感覺到很疲憊,而且也不符合實際。顯得很苛刻。比如說我,當時初一的時候,我決定把初中的書本都看完,那麼我就分配任務:上學期看初一和初二的,並且把知識弄懂;下學期把初三的學完。於是初一上,我計劃兩個月看完初一的知識,看完了以後就做題,這時候買一些比較簡單的輔導書,把初一的知識理通。當然,老師講授的東西務必要弄得比較深刻。需要一些比較有深度的題目來強化你對知識的理解。然後就是初二的知識了。就這樣,初一上結束,我已經把初一初二的東西弄得差不多了。當時由於我兼顧著自己的事情,所以初一的成績不是很好,但是我心裡有著自己的打算。

在你擁有了整個初中計劃以後,你再製定一個一年計劃表,學期計劃表,還有月計劃表,周計劃表。最後到天計劃表。把時間劃分成這樣小段小段的。如果你這樣做了,你會驚奇的發現,初中三年的時間實在是不多!

【初一新生系列·心態篇】調整學習方法謹防"掉隊"(問答一)

女兒上小學時,不喜歡數學老師,所以數學成績一直上不來,我很擔心上了初中還是這樣。

答:學習成績好壞,有多方面原因。學生不喜歡學科老師,固然會影響這門功課的學習。家長也應主動幫助學生來調整。告訴孩子:上初中後,所有的教師都是新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是教師來適應你,而是你來適應老師,接受每一科教師,才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態度。

家長要發揮好"橋樑"的作用,如果孩子不善於交流,或有些問題不便向老師提出,家長可從中幫助孩子來轉達,總之要儘可能協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係。

孩子只能上一所普通初中,現在她很沮喪,家長該怎麼辦?

答:每所學校都有成績優秀和成績不佳的學生,每年中考時,考入重點示範高中的學生中,有來自優質初中的,也不乏普通初中的。這說明,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環境是次要的,關鍵還是在自身。現在學生要做的就是調整好心態,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的".同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成就感會很快驅散這種沮喪情緒。

不少同事告訴我,小孩上了初中就不愛和父母說話了,該如何避免這一現象?

答:從現實來看,初中生到了初一下學期、初二時會出現青春期叛逆,不願與父母交流,令不少家長甚為苦惱。建議初中新生家長"防患於未然":進入初中後,就要積極地與孩子交流,找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校園裡的新鮮事、小學同學的現狀,總之要讓孩子願意與家長交流,這樣的交流每天都不能間斷。儘管這樣會讓家長覺得有點辛苦,但是是值得的。

女兒馬上要上初中了,班上強手如林。想到優秀的女兒可能因此變得平庸,我心裡有些不能接受。

答:進入初中後,所有的學生都站到同一起跑線上。小學成績優秀,未必初中就優秀,小學成績不佳,未必初中就落後。進入初中,小學成績成為了歷史,這時拼的是踏實、勤奮,只要沉得下去,平庸的學生一樣能脫穎而出變得優秀。對於家長而言,除了對孩子適當鼓勵外,還是應抱平常心,看重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隻盯著孩子的成績。

5

【初一新生系列·心態篇】調整學習方法謹防"掉隊"(問答二)

瞭解初中學習特點

初中學習與小學相比,有何不同?

答:第一是課業負擔重了。小學時只有兩門主科,即語文和數學;上了初中,幾乎每門功課都是主科,因為所有的學科都是三年後中考的應試學科。

第二是學習方式不同。小學學習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而到了中學要由被動變為主動,否則就要掉隊,因為中學的教學方法有變化,教師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啟發學生自學,不再是小學的"多讀、多背、多記、多默寫",而採取多理解、多分析、多思考的方式。這是因為中學的教材已不是以感性知識為主,而是以抽象的理性知識為主。為此,中學生要儘快改變學習方法,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由死記硬背變為理解記憶。

 第三是學習難度加深、要求高了。如小學英語只要求學生會聽會讀,中學英語則不光要求會寫、會背、會默,而且要求每日進行聽力訓練;小學文言文只要求學生會"講故事",而初中則要求字字落實,句句能理解。

第四,考試、考查變得頻繁。在小學時,學生們一學期只有一兩次考試。到了初中,考試就變得頻繁,幾乎每一學科每一單元后,都會有一次總結性的檢測。這不光是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種考驗。

培優要看具體情況聽說不少學生小學時成績不錯,但進了初中就開始下滑,是怎麼回事?

答:初中的學習與小學有著較大的區別,這就要求學生們調整學習方法和心態來適應。小學時學習的知識淺顯,學生們大多能掌握,作業和考試評價均為優秀,但上了初中知識難度加強,如果還是以小學的學習方法和心態來應對,肯定會有不適應,成績下滑就不奇怪了。

  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孩子上初中後,是不是一定要給孩子課外"加餐",買參考資料,報培優班?

答:我覺得還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一樣,應區別對待。如學而有餘的學生,可以考慮增加一點課外學習資料;而剛剛能跟上教師課上進度的學生課外"加碼"肯定不合適,還是應立足於課本,把課本知識弄懂、弄紮實;另外,如果學生小學時基礎特別差,上初中後明顯跟不上進度的,家長可考慮給孩子針對性地補習,補長"短板".

孩子進初中後,各門學科該如何學?

答:一般來說,數學要保持嚴謹的態度;語文要多讀、多寫、多思考;英語要多記,多背。初中學習科目比較多,因此一定要注意提高學習效率。初中學習不同於小學,不少小學生磨蹭著也能完成作業,但初中課業負擔重,如果再磨蹭,很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休息時間,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

建議新生家長可介入孩子的習慣培養,對孩子的每門功課進行限時監督。總之,一定要幫孩子摒棄學習拖拉的壞習慣。

【初一新生系列·心態篇】怎樣實現從小學到初中的順利過渡

從小學到初中,對同學們來說,知識上有跨越,從算術到代數;環境上,心理上也有跨越。在初一這個過渡的時期,總是有同學面對新問題準備的不好,掉下隊來,同時,也有些同學方法得當,後來居上。為什麼會這樣呢?在這裡,我們給大家提供一些在進入初中後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備借鑑。

思想上不能鬆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不要掉隊。

萬事開頭難。相當一部分同學,進入初中後,以為考入重點中學,考入實驗班,就萬事大吉了。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再努力,反正中考還早著呢!這就大錯特錯了!中考有的是實驗班的同學成績不如普通班的。初中三年,眨眼即過,而且初一、初二、初三環環相扣,初一的知識比較簡單,但如果基礎打的不牢,不能開拓思維,超前學習,到了初二學習幾何證明,初三學習二次函數就會感覺很吃力,尤其是到初二,初三還要學習兩門新的學科――物理和化學。三門課放在一起,很多初一數學基礎不好的同學,就很難趕上了。所以,同學們從跨入中學大門開始,就要有長遠的計劃,步步為營,時時佔得先機。

 要摒棄小學毛躁,不安的學習心態,養成認真,踏實的學習習慣。

這個毛病在小學的學習中還不是特別凸現。原因是,小學的知識比較簡單,即使你粗心大意,也只是會做,寫錯馬虎而已。但到了初中,這就包含兩層含意:一是,似懂非懂。隨著初中知識點難度的提高,同學們如果再抱著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學習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師所講的題目,只知皮毛,似懂非懂。而似懂非懂 不等於馬虎。前者根本上講就是不會,不懂。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就很難改正,而且還覺得自己其實很聰明,老師講得都會,只是偶爾馬虎而已。考試成績一塌糊塗。二是,在完全會做的情況下,做錯題目。這是馬虎。小學時,大家分別在各個小學,班裡面優秀的同學不多,馬虎一點,還是不能影響到你在班裡的排名。而到了重點中學,尤其是實驗班,競爭很激烈,大家都很聰明。這個時候比的就是誰更努力,更踏實,更少犯錯誤。這也是很多毛躁的同學在小學成績很好,而到了初中後,成績越來越差的原因。

要學會自覺學習,有計劃的學習。

一進入初中,同學們會驚奇的發現,與小學老師們事事關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師管的很鬆,作業留的不多,或者即使很多,也不檢查。上自習也沒有老師看著,隨便說話,也沒人管。在這樣寬鬆的學習環境下,一是,要自覺的學習:有些同學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覺的找課外題做,預習,複習。這樣的同學多半沒有韌性,不刻苦。長此以往,與那些能夠自覺學習的同學,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等你發現差距的時候,一般就很難趕上了,因為大家都在一個水平的時候,你都不能讓自己努力自覺的學習,看到差距,就更困難了。二是,要有計劃性。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自己學的好的部分,學的不好的部分。自己要有計劃的隨時查漏補缺。而且,初中難的學科較多,有計劃的分配時間,避免偏科也很重要。

題目並不是做的越多越好。

這個問題可能是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最經常犯的錯誤了。到了初中以後,隨著知識的不斷加深,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成績,都會做大量的題目。這個時候,同學們千萬記住:不能為了做題而做題。做一定量的題目當然是必須的,同學們只有通過做題目,才能將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消化,理解透徹。但如果,撇開知識點,只做題,到最後就是捨本逐末。更有甚者,有些同學,天天做題,從早到晚,刻苦努力,但到頭來,不但不會的還是不會,會的也不會了。為什麼呢?他只追求題目的數量,忽略知識點跟題目的結合,以至後來把原來熟悉的知識也忘記了。那到底應該怎樣做題目才是好的呢?或者說,做題到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兩點:一是,要在做題目同時將題目和知識點結合,兩者不斷結合,達到深化知識點的效果。二是,找出自己還不會的題目,弄懂它。如果你只做自己會做的題目,那是一點收穫都沒有的。

“不會就問”不一定就是個好習慣。

不會當然要向老師同學請教,這是對的。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點:一道題目,一個技巧,只有自己親自弄懂,獨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其他人請教得到的知識,我們只是得到了知識本身,但並不一定了解如何運用,下次遇到類似題目,還是很難解的出。所以,這裡我鼓勵大家:面對一道難題,首先,要刻苦地獨立思考,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半天,爭取自己解出來。這是最好的,最有收穫的。但如果實在解不出,看不懂,再向別人請教,請教時要注意別人是怎樣思考,運用技巧的,而不是僅僅關心答案。並且,一定要在聽懂之後,找一道類似的題目,練習一下,熟練所學來的知識和技巧。

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進入初中以後,同學們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成績怎麼努力也是停滯不前,或是與同學、老師之間有些小矛盾等等。如果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學習成績。有些同學甚至會因此而一蹶不振。遇到問題,首先要學會自我調節,多從積極的方面思考問題。其次,也要多跟父母,老師進行溝通,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有一些同學為了自尊心,逃避問題,不願意把問題拿出來與別人溝通。這樣做並不能保護你的自尊心。要想保護自尊心,只有把問題解決了,成績提高了,作為學生,才會真正獲得認可和尊重。總之,初中的三年是關鍵的三年,只有一步一步努力,才能在中考中脫穎而出,考入理想的高中,為考入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奠定基礎。

【初一新生系列·心態篇】中學生活的“適應期”

由小學升入初中,這對每個初一新生來說,是一個新的質變。表面看來,學生都是積極向上的:成績好的躊躇滿志,欲在中學大顯身手,基礎差的也滿懷希望,暗下決心,想在中學重新做起。一些缺乏經驗的家長和教師這時也往往只滿足於表面現象而忽視將會出現的新問題。其實,學生進入初中後,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係,新的學習生活,將會給他們的心理上帶來許多的不安定,他們都有一個適應變化的過程。

首先,要適應環境的變化。從小學到初中,進入了一個新的學校,環境產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中學是怎麼回事?中學有哪些新的不同於小學的要求?他們心中無數。因此,剛入初中,不少人會顯得小心翼翼,不敢隨便行動,唯恐別人笑話自己"不懂規矩"或"孩子氣".所以,從小學生變成中學生既是光榮的、自豪的,又是陌生的、新生活的開始,這會帶來心理上的矛盾和衝突。興奮、激動、好奇、膽怯交織在一起,難以適應,需要教師和家長進行引導和幫助。所以新生人學應該首先帶他們參觀校園,介紹學校的歷史和現狀,講解學校的規章制度,指出中小學生活的差異,幫助他們安定情緒,適應新的環境。儘快消除因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心理緊張與不安定。

第二,要適應人際關係的變化。首先要適應師生關係的明顯變化。在小學,主要學科教師基本上擔任一個班的課,而中學一個教師要教兩個或幾個班的課。這樣對於學生的瞭解和關照就不如小學教師那樣清楚和周到,這就會使剛入學的初中學生感到不適應,並可能對教師產生疏遠的"自立感".所以,初一的教師即要注意學生的獨立意識和傾向,同時又要照顧到他們是剛從小學上來,還需要給予較多的關心和照顧。否則,師生關係會出現不協調的現象。學生或則抱怨老師不放手,或則說老師對人不關心。其次,要適應朋友關係的變化。由小學上了中學,經過編班後,小學時的一些朋友逐漸疏遠了,遇到了不少新同學,一時還不大熟悉。這種人際關係的重新分化與組合,必然會造成初一新生在一段時間內的拘謹、緊張或不安。為此,教師要善於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交往,迅速形成健全的班集體,讓學生們相互瞭解和親近起來。否則,會造成學生間人際關係的緊張或產生"亂班".

第三,要適應學習生活的變化。小學階段學習的內容比較簡單,課程的門類比較少。而到了初中,一下子拿到手的新書有七八種之多,因此,他們既感到新鮮,又有些緊張。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獨立學習的要求提高了,學習中腦力和體力的負擔也加重了,這時,有的學生會覺得手忙腳亂,有的學生又會覺得自習時無事可幹,個別的弱者甚至會感到恐懼、驚慌和不安,產生對學習的不適應。因此,初一的教師要特別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要利用初一新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傾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在教學內容上要注意中小學知識的銜接,教學方法上注意教學的直觀性,並逐步向抽象過渡。要具體地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並注意掌握學習的負荷量,幫助他們適應學習生活的新變化。

幫助初一學生順利渡過"適應期",使他們學得積極主動,這是初一教師的首要任務。

【初一新生系列·心態篇】進入初中,如何改變學習方法

 初中學習與小學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是由小學向高中過渡的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過渡,他們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最佳時期,又是為今後發展創造條件的重要時期。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表現出以下明顯的差異:

1、學習內容逐步深化、學科知識逐步系統化學習的課程門類逐漸增加,內容也逐步加深小學期間,學生的學習內容是比較簡單的,學科也相對簡化,主要學習語文、數學等最基礎的課程。語文主要是識字教育和簡單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數學主要掌握基本的運算能力;其他方面只是接受一些直觀、感性的知識,並沒有細 化了的完整的學科知識。老師的教學也更重趣味性和直觀性,而不是強調知識的完整體系。

進入中學以後,學習的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習的課程門類逐漸增加,內容也逐步加深。語文、數學、英語這些小學曾學習過的課程,由直觀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識點變成了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並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時,物理、化學等課程相繼開設,歷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識也成為重要的學習內容。這些學科知識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質積累,這就使初中生的學業負擔客觀上大大增多了。老師的教學也越來越注重傳授知識的嚴密性和注重學生思維方法、思維能力的培養,除要求學生識記大量的定義、原理等知識點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

2、 學習成績分化日趨激烈初中生的學習成績波動很大,同時出現激烈的分化學習量的增加和內容的不斷加深,加上初中學生心理的波動和生理的變化,使得初中生的學習成績波動很大,同時出現激烈的分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學階段的學習成績和初中成績相關不大。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在小學是學習尖子的學生,進入初中以後繼續保持領先的情況大大減少;相反,有些小學時被認為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後來居上成為學習冒尖者。而初中階段的學習成績卻與高中學習呈明顯相關。

(2)初二年級往往出現比較明顯的學習“分化點”。一般來說,經過預初、初一的學習適應和調整,學習習慣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勢,成績的差異逐漸明顯。尤其到了初二年級,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物理等自然科學課程相繼開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智力在學習中的作用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這時學習開始出現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與差的差距被越拉越大的狀況。

(3)學習成績與付出的工夫所呈現的差異。學習優秀的學生由於能夠合理地安排時間,方法得當,事半功倍,學習往往顯得輕鬆自如而依舊學有餘力;學習較差的學生窮於應付,事倍功半,卻學得越來越吃力,學習變成了沉重的負擔。這種對待學習是否輕鬆的狀態,是判斷學生學習潛力的重要依據。

3、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能力日顯重要對初中學生的指導更多的應側重於學習方法和學習意志品質的培養進入初中以後,學生在學習上的獨立性逐步增強。課堂教學中,教師比較注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課堂教學外,學生更多的需要自覺地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直接幫助也逐漸減少,不少家長也因為孩子學習難度的增加而顯得力不從心。因此,自學能力的強弱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明顯增強,學習依賴性強的學生成績往往每況愈下。家長應該及時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小學階段已經形成的良好學習習慣,使他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的要求,並幫助其形成初中階段相對獨立的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指導更多的應側重於學習方法和學習意志品質的培養。

4、學習的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並存小學階段的學習,在學校裡,主要依賴老師的安排,老師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所不管;在家裡,也大都是在家長的督促下完成學習任務的。小學生的學習還缺乏明確的目標和自制能力,所以,帶有明顯的依賴性和被動性,一旦離開教師和家長,不少學生往往會覺得茫然不知所措,無法自覺的安排學習。

相對來說,初中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所增強,但是,在這方面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許多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還不能持久保持,教師和家長的管理稍有鬆弛,就會無法自制,把學業拋至腦後,從而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的變化,電腦遊戲、武俠小說、通俗言情小說,乃至有些不健康的讀物都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誘惑,成為影響學習的因素。有些學生自制能力比較脆弱,還會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嚴重影響學習。自覺性、主動性比較強的學生就能保持相對持久和穩定的學習狀態。總體看來,初中生還處在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並存的年齡。家長要注意經常幫助孩子排除干擾,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興趣,明確學習的目標,使他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得以鞏固。

(二) 初中學習方法初中階段的學習主要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學習和培養,雖然智力在學習中的作用日益明顯,但非智力因素依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影響初中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學習的習慣、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等。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比如:課前預習新課的習慣,可以在教師教授新課之前大致瞭解課程內容,有助於把握重點帶著問題聽課,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質量;作業認真書寫的習慣,不僅可以保證作業的美觀整潔,提高作業的質量,還能夠培養一絲不苟的嚴謹作風。反之,不良的習慣也會成為學習進步的絆腳石,不少成績比較差的學生,腦子都不笨,但往往上課心不在焉、作業馬馬虎虎、做事丟三拉四。

1、 抓住課堂四十五分鐘,學會聽課聽課也有不少學問。學會聽課,對初中生的學習進步至關重要課堂學習是學習的最主要環節,四十五分鐘課堂學習效益的高低,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

也許有的家長和學生會想,每個人都有一雙耳朵,聽課誰不會呀。其實不然,聽課也有不少學問呢。學會聽課,對初中生的學習進步至關重要。

首先,要集中注意聽。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能夠幫助我們從周圍環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選擇對當前活動最有意義的信息;同時,使心理活動維持在所選擇的對象上,還能使心理活動根據當前活動的需要作適當的分配和調整。所以,注意對於學習尤為重要。集中注意、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馬往往一無所獲。

其次,要帶著問題、開動腦子聽。有些同學聽課不善於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看似目不轉睛,但一堂課下來心中卻不留痕跡。俗話說:疑是一切學習的開始。帶著問題聽課,就能使聽課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和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帶著問題聽課,還能促使自己積極動腦,緊跟老師的教學節奏,及時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

再次,要積極舉手發言,認真做好筆記。教與學應是雙向交流、互相促進的。學生在課堂中,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積極舉手發言就是一種參與,它既能較好的促使自己專心聽課、動腦思維,還能鍛鍊語言表達能力。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都是說邊學習邊動筆的好處。筆記不僅是學習新知識的方法,也是複習舊知識的依據,同時我們還可以從筆記中發現新的問題。很多家長感到對孩子在學校裡的學習無從瞭解和把握,其實,每天查看一下他們的課本和筆記,就是一種好方法。

2、合理安排時間,有計劃地進行學習時間是個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學習是艱苦的勞動,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1) 幾個需要家長引導孩子處理好的關係玩與學的關係,主與次的關係,發展興趣和打好基礎的關係這裡,家長必須幫助指導孩子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首先是處理好玩和學的關係。學習是初中學生的主要任務,主要的時間和精力自然應該花在學習上。但是,學習又不是初中學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學生精力充沛、興趣廣泛,適當和有益的活動(包括“玩”)也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把孩子的閒暇時間安排得嚴嚴實實,不讓孩子有娛樂和活動的時間;有些家長卻對孩子的課餘活動放任自流,這都不利於學生的學習進步和全面發展。要指導學生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時專心致志、靜得下心來;活動時生龍活虎、放得開來。學習和玩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處理好主和次的關係。初中階段學習知識的密度大大增加、學習知識的廣度也大大增加,這就需要學生能夠處理好各種知識內容之間的主次關係。學科之間有差異,基礎學科、工具學科是初中學習的重中之重,直接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一定要學得紮實。學科內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識的靈活運用是主,自己學習的薄弱環節是主,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再次是處理好發展興趣和打好基礎的關係。興趣是學習動力產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對哪一門功課感興趣,這門學科也就往往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但是,初中學生思想和心理還不夠成熟,興趣也往往不夠穩定,有些孩子對興趣的理解也比較片面。表現在學習方面主要有以下情況:一會兒喜歡這,一會兒喜歡那,見異思遷,結果什麼也沒學好;光憑興趣學習,自己認為不感興趣的就敬而遠之,結果就成了“跛腳”。其實,初中的學習是整個人生學習的基礎,首先要學好每一門功課,初中學習過了關,高中階段就可能比較順利;即便是通常被認為是“副課”的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實際上都是將來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培養興趣必須以打好基礎為前提。

(2) 遵循記憶規律安排學習遺忘呈現出“先快後慢”的規律。這規律給我們指導孩子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最早用實驗方法研究記憶規律的心理學家艾客浩斯發現,學習剛結束,遺忘就相伴開始了。第二天忘得最多最快,第二天需要複習的時間較長,如果第二天覆習了,第三天就遺忘少了,需要複習的時間也較短;如果第三天覆習了,第四天遺忘得就更少了……。總之,遺忘呈現出“先快後慢”的規律。這規律給我們指導孩子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及時複習。初中生學習存在一種普遍的傾向,就是隨學隨丟,做完教師佈置的作業了事。到考試時,臨時抱佛腳,從頭開始複習。要改變這種前學後忘,到後面問題成堆的現象,關鍵要做到“及時”,特別是對於那些字母符號、公式、外語單詞等意義性不強的學習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熱打鐵,及時複習。這好比在堤壩塌方之前,及時加固,要比垮了再修,付出更小的努力。

分散學習。“及時複習”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勞永逸”。學習的規律告訴我們,分散複習比集中複習效果更好。以學習外語單詞為例,如果當天學習了20個單詞,一位同學在當天晚上集中複習一小時,加以鞏固;另一位同學當晚複習半小時,第二天再複習15分鐘,第四天覆習10分鐘,一週後再複習5分鐘。結果後者記憶的效率明顯高於前者。利用分散學習的道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採用“卡片”複習的方法。例如複習英語單詞,把卡片分為左右兩邊(或正反兩面),分別寫上中文詞義和英語單詞,然後自制七個袋子(或信封),每袋內放置一週中某一天應複習的卡片,複習時,用手遮住一面,回憶另一面的內容。當天複習以後,就放入隔天的袋裡,以此往復有規律地交替複習,效果十分明顯。其他如數學公式等各種知識均可用卡片來進行復習。

過度學習。我國著名科學家茅以升在83歲高齡時,仍能熟練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別人問他有什麼好的記憶方法,他回答說:“說起來很簡單:重複!重複!再重複!”在學習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記憶某些內容,到剛能勉強背誦時就停止了學習,結果過了不久就不會準確回憶。如果能“一鼓作氣”,再多學幾遍,效果就大大提高;而且這樣熟練的記憶,保持時間也特別長久,這就是“過度學習”。一般而言,過度學習保持在50%-100%範圍內。舉例子說,背誦一首唐詩,如果用十遍剛好能基本背出,那麼最好能再讀3-6遍,這樣就能爛熟於心,倒背如流了。過度學習要與及時學習和分散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3、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各科學習方法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夭地學好各門功課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科逐漸細化,各門學科都有自己明顯的特點和規律。理科類數、理、化學習重抽象思維,要善於融會貫通;文科類語、史等重知識積累,要善於聯繫實際。只有把握各學科的特點,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夭地學好各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