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寶剎行:遼金古廟善化寺(下)

大雄寶殿是善化寺的主殿,為遼代原構,建於3.3米高的月臺之上,位於三聖殿之北。

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其體量是現存遼代第三大大雄寶殿。殿前有大月臺,上置一高亭狀鼎式香爐,月臺左右兩邊為明萬曆時所增減的鐘鼓二樓。

大殿明間與左右梢間設門,作壼門形狀。

明間門上掛有「大雄寶殿」匾,此四字中,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攝伏群魔;寶者,乃三寶也,皆歸此殿傳持正法,頌我佛威力,雄鎮大千也。

四壁無窗,簷下斗拱五鋪作出雙抄。瓦當與筒瓦垂直(而不是傾斜面)、滴水用重唇板瓦均是早期做法。

補間鋪作的櫨鬥下施以小駝峰墊拖,是遼代建築一大特點。

轉角鋪作。

大殿屋頂的坡度,相當舒緩,完全承襲了承襲唐代遺風。

殿頂鴟吻頗具威勢,但這顯然不是遼代原件。

獨特的脊飾。

大殿明間的殿頂有八角形藻井,內圍列有兩層斗拱,下層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重拱造,上層為八鋪作卷頭重拱造,由下而上層層疊收,中央圓形背版繪雙龍戲珠,是不可多得的遼代精品。

殿內正面供奉五佛:摩訶毗盧舍那佛居中,兩側分別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莊嚴世界不空成就佛。

梁思成認為蓮座「座后角系方形,前部二角,則向內遞手三折。上飾蓮瓣、火珠、三角柿蒂及獅首等,手法甚雄健。其三角柿蒂,曾著錄營造法式,明以後用著甚稀獅首張口,踞前二足,極似義縣廣佑寺遼磚塔之雕刻。故此殿中央五佛之座,應俱為遼物。」

他同時認為「座上佛像,雖經後世修補,但其姿容凝重,無板滯之病,衣紋亦極流麗,宜與殿之年代相同,惜後部背光,為明以後所增。」

此外,「中央三如來像之兩側,各有脅侍立像一尊,臺前每間又各有一像,立於六角蓮座上,俱權衡適度,確係遼塑。」與梁思成先生的看法不同,文物出版社所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殿外標牌都寫明殿內佛像皆是金代遺物。

沿東西兩壁,各設一長條形矮磚臺,高達2.5米的二十四諸天像,分兩組立於其上,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形態各異,為善化寺彩塑之精華。

王其鈞先生認為這些彩塑「雖經後代重新裝鑾並飾以彩繪,但卻基本上保持著金代塑品的風格。」

大雄寶殿西側為坐西向東的普賢閣。閣乃是一座三間見方重簷九脊的遼式樓閣,採用平座暗層做法(即兩明層之間有一暗層),尚存唐代樓閣遺風,內置有木梯,可登閣遠眺。

1953年修繕時發現「(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一行造」題記,證明系金代重建。普賢閣結構精巧,形制古樸,比例勻稱,乃研究中國遼金建築的珍貴實物。

閣內塑有普賢菩薩像。

大雄寶殿東側有做東向西的文殊閣,結構形式與普賢閣相同,民國年間毀於火災,僅存臺基和柱礎石。2008年按「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的「四原」原則復建。

閣內塑有文殊菩薩像。

注:文中照片均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相關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