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沒有微信,也沒有99公益日,這個網際網路生態扶貧項目卻影響了很多人

如果沒有微信,也沒有99公益日,那麼互聯網公益該怎麼做?相信很多人都會在心裡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寧夏項目地枸杞豐收

7月1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捐贈方代表、明星公益粉絲團、政府部門代表以及公益組織代表等走進寧夏固原,對中國綠化基金會“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寧夏項目地進行了實地探訪。“幸福家園支持的村莊,村民全部提前脫貧。”這是當地人對該項目最簡單卻也是最中肯的評價。

2007年,中國綠化基金會聯合相關單位啟動了“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以10元一棵樹的小額捐款模式,藉助互聯網面向海內外募集善款。十年來,項目影響並帶動全球超過3500萬人次捐贈5500餘萬元,援助中國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種植生態經濟樹超過1500萬株,綠化荒山荒地面積超過11萬畝,貧困地區受益農戶達15000戶。

十年前,互聯網信息技術遠沒有今天這麼發達,社會上關於“生態扶貧”的聲音也比較弱;通過十年的摸索實踐,該項目逐漸融合了生態建設和消除貧困兩大難點,開創了自然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可持續公益新模式,對其他扶貧項目也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將生態保護和扶貧結合起來

2007年,“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落地甘肅通渭

我國西北部地區乾旱少雨,土地荒漠化、沙化現象比較嚴重,這對農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靠天吃飯是很多地方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導致當地農村人口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在一些貧困地區,向自然要地的情況也十分嚴重,過度開墾山地、林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也是很多公益機構在探索的方向。

中國綠化基金會希望通過“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西部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扶貧開發,幫助當地貧困家庭實現勞動脫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並進一步增進全社會對環境保護、扶貧減困的認識,使生態建設與扶貧減困等行為成為更多公民的自覺行動。

甘肅省通渭縣是該項目的首個試點地。據瞭解,通渭縣是甘肅省18個乾旱縣和全國41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全縣46.82萬人中,貧困人口為10.49萬,人平均年純收入不足900元。該縣縣域內溝壑縱橫,資源稟賦較差,農民基本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同時,過度開墾山地的情況屢屢發生,導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針對這一情況,項目組在調研和設計之初就綜合考慮了生態脆弱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貧困地區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農村社區家庭的可持續發展替代生計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林業增匯和適應等問題,並進行了統籌規劃。

甘肅通渭縣豐收的沙棘果

通過科學計算,項目組決定在通渭縣以5元1棵沙棘樹、400元1畝沙棘林、2000元1戶貧困家庭的捐助標準,支持當地農民開展大果沙棘生態經濟林種植。截至2011年8月底,到賬捐款599.65萬元,種植大果沙棘8.3萬畝。當年,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驗收顯示,沙棘成活率較高,一度超過國家造林技術標準要求的乾旱地區株數保存率,為當地生態治理和農民脫貧提供了新的思路。

隨著項目的不斷深入,針對不同地區的生態情況,中國綠化基金會也會因地制宜,適當調整項目執行方式。

2012年,“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落地廣西金秀,志願者和當地農戶種下石崖茶樹苗

2012年,該項目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落地。金秀縣貧困發生率為21.9%,比廣西貧困發生率高七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3.4個百分點。2011年,全縣人均年收入僅有2332元。

雖然當地農民收入比較低,但與甘肅不同的是,當地的生態環境非常好,森林覆蓋率超過84%。在此背景下,項目組決定引導當地農民種植石崖茶,並通過技術培訓的形式讓農民掌握種茶技術。這樣一來既保護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又依靠自然環境實現了脫貧致富的目標。

此外,從種植稻米到種植茶葉,生產方式的改變不僅極大地減少了當地農民在田間勞作的時間,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也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尋找其他生計,進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來源。

據金秀縣林業局統計,該項目實施後,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3708元增長到了2015年的5941元,增幅達60.2%。同時,森林涵養水源、土壤保育、固碳釋氧、淨化大氣環境等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均有顯著提升。

發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截至目前,中國綠化基金會分別在甘肅通渭、廣西金秀、寧夏固原等地開展了“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項目,影響和帶動全球超過3500萬人次捐資支持,社會捐款累計超過5500多萬元,援助中國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種植生態經濟樹超過1500萬株,綠化荒山荒地面積超過11萬畝,貧困地區受益農戶達15000戶。

不過,與其他公益項目不同的是,生態保護和扶貧都屬於長期工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效。也這是因為如此,類似的公益項目公眾關注和參與度都相對較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年政府機構、企業、學校或其他組織都會開展各種形式的植樹造林活動,但真正發動公眾主動參與進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增收,除了需要更高的公眾參與度,還需要嚴謹且靈活的項目設計。

2009年,中國綠化基金會啟動了全民參與的綠色公益品牌項目——中國網絡植樹節,到今年已經開展十屆

2009年,中國綠化基金會啟動了另一個全民參與的綠色公益品牌項目——中國網絡植樹節。網友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捐款或者捐植一棵樹,資助西部貧困地區開展植樹造林、勞動脫貧、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化生態保護與消除貧困建設活動,讓項目地農民從綠色公益事業中得到實惠。該項目還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線下活動吸引公眾參與,在宣傳綠色環保理念的同時助力精準扶貧。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經連續舉行十屆,成為線上線下同步開展、連接各方共同參與環保公益的示範項目。公眾參與形式也逐漸由單一轉向多元化,如森林跑、綠植認養、環保塗鴉牆、綠化成就展示等,在倡導全民關注環境、參與生態扶貧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同時,為讓公眾及時瞭解項目進展,向社會反饋項目執行情況,中國綠化基金會還會定期組織網友對“幸福家園”項目地進行實地探訪。在7月19日寧夏項目地探訪活動中,易烊千璽等明星粉絲團自費參與,並同“千璽林”扶持的農戶進行了深入交流。

易烊千璽粉絲團探訪項目地

明星及粉絲團對項目的支持和深度參與也成為該項目執行過程中的一大亮點。在中國綠化基金會秘書長陳蓬看來,發揮明星的示範帶動作用、引導並鼓勵明星粉絲團積極參與公益,進而帶動更多人主動參與,最終能夠形成“1+1>2”的社會效果。

據瞭解,易烊千璽是“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的公益大使。“千璽林”項目發起於2016年1月,兩年多來,易烊千璽粉絲團動員愛心粉絲們在寧夏固原地區項目地捐贈234.2畝共計52000株枸杞,以生態扶貧的方式使得95戶村民從中受益。

此外,粉絲們還在網絡上發起了“我為千璽種棵樹”話題,該話題也榮獲了2016微公益十大最具影響力公益項目。

“回顧這十年的發展歷程,我覺得幸福家園項目實現了從單一地點到多個地點落地,其效果也是由弱到強,輻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參與也越來越多。今天來看,這個項目實際上也是對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個鮮活實踐。”陳蓬表示。

對話中國綠化基金會秘書長陳蓬:

我們要不斷探索網絡公益發展規律

中國綠化基金會秘書長陳蓬在2018年寧夏項目地探訪活動中致辭

《公益時報》:你曾到很多地方進行調研,在生態保護和扶貧等方面看到了哪些變化?

陳蓬: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我們國家發展方式的一大轉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總體來說,我覺得社會對於生態保護的重視程度提高了很多,國家財政資金投入也很大,對生態建設也很重視。

當然,這其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在社會參與力度方面,生態公益項目募集到的善款與教育、衛生、扶貧等領域相比還是很低,因為生態項目週期比較長,見效也慢。但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公眾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這也要求我們開發更好的線上線下參與渠道。

《公益時報》:“生態扶貧”的理念最近幾年提的比較多,但十年前中國綠化基金會就已經開始在這個領域進行實踐。當年發起這樣一個生態扶貧公益項目是出於什麼考慮?

陳蓬:我國西部地區土地荒漠化、沙化現象比較嚴重,由此導致的人口貧困等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也是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問題。如何將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扶貧工作結合起來、找到一個合適的落腳點是我們首先考慮的問題。

另外,西部貧困地區需要綠化,但是發動大家每個人拿出三五元錢去西部植樹也不現實。所以我們想到藉助互聯網的優勢,通過網絡捐贈、植樹活動把西部地區和廣大網民連接在一起,不管捐贈多少你都可以參與這個項目。捐贈額達到一定規模之後,我們就會找到合適的地點將項目落地。在這個過程中,公眾、企業、政府、農戶等各個環節都參與了進來。

《公益時報》:前不久,基金會組織了一次項目地探訪活動。這次活動吸引了易烊千璽等明星粉絲團,而且他們都是自費參與。你如何看待明星名人以及粉絲團對於公益事業帶來的影響?

易烊千璽粉絲團在枸杞園裡體驗採摘

陳蓬:生態環境保護和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且艱苦的工程,需要長期投入,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明星的一言一行能夠影響並帶動一批人關注並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在社會上產生一種示範效應,同時也能夠產生很好的傳播效果。

對於粉絲來講,在追星的過程中其自身的價值觀念也會受到影響,比如通過跟隨明星做公益來支持他們,對自己來說也是提升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在這方面易烊千璽粉絲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於公益事業來說,明星及粉絲公益能夠產生“1+1>2”的效果,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益時報》:十年前沒有微信,也沒有99公益日,但是基金會的生態扶貧項目緊緊抓住了時代發展趨勢,在“互聯網+生態扶貧”方面做得非常好。有什麼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陳蓬:“互聯網+”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在網絡籌款方面我們行動比較早,比如說十年前我們就創立了“中國網絡植樹節”這個品牌項目,現在很多機構也推出了類似的籌款項目。另外,我們還積極推動志願者現場體驗和網絡反饋系統建設,對於行業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啟示。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但“互聯網+生態扶貧”的主題沒有變,我們一直在堅持。最早我們還通過手機短信進行募捐,互聯網技術升級換代了,我們就跟著升級換代,將業務的發展和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

《公益時報》:一個項目能夠堅持十年確實不簡單,最重要的還是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

陳蓬:這些年我們也一直在思考,能夠和大家分享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態環境的建設要貼合國家的決策部署,及時關注國家的相關政策方針;第二,公益項目的設計、開展要緊密結合廣大公眾的需求,要和公眾的需求合拍;第三,要注重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重視科技創新對公益事業產生的影響;第四,要不斷創新自身的管理手段和理念,由鬆散的管理走向規律性的管理。

面對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公益機構應該建立一套快速反應機制,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研究網絡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對市場細分做專門的研究工作,比如說哪個地區捐的錢最多、哪些群體願意給你捐錢、在什麼時間段捐錢的最多,等等。針對這些分析,公益機構要做好相應的對策。

《公益時報》:中國綠化基金會是改革開放以來成立的最早的基金會之一,你覺得這麼多年來基金會的發展理念及工作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陳蓬:中國綠化基金會已經走過33年的發展歷程,這其中也走過一些彎路,但總體來說還是朝前發展的。我們從過去單一的開展植樹造林活動逐步轉向綜合性發展,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開展植樹造林的同時,也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溼地保護、防止沙漠化、傳播生態文化等一系列工作。

在籌款方面,我們由以往的被動接受社會捐款轉變為現在的主動出擊。基金會的工作也從零碎化轉向品牌化,培育出了綠色公民行動、百萬森林計劃、幸福家園—西部綠化行動、自然中國等一批品牌項目,從依靠民間和企業轉向多方協作,同個人、企業、地方政府、社會團體等各方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 END -

作者 | 皮磊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