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2008

十年前的8月8日,是刻在每个中国人记忆里的。

年初雪灾、边疆乱象、物价上涨、年中一场大地震让8万多人长埋地下——2008年的上半年格外阴霾。

某种复杂的集体情绪之下,中国人等待良久的奥运会开幕了。

8月8日晚上的北京城,没有阴霾和湿闷,天气格外晴朗。巨大的焰火脚印沿着中轴线踏进鸟巢,每一步都伴有欢呼。

跟在“大脚印”之后的那场史无前例的开幕式,是人类有史以来见过的最瑰丽辉煌的表演。千人击缶而歌、电子卷轴徐徐展开、由人体组成的活字印刷术、……一切的一切都像梦一样,一个盛世的梦。

姚明牵着地震小英雄林浩进场、李宁飞天点燃火炬、林妙可绽放甜美的笑颜唱起《歌唱祖国》……所有这些人格化的画面,都成了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在举国悲伤之时,这场极奢极美的盛事,让所有人都感觉到胸中郁结的一口恶气痛痛快快地呼了出来。

2008年8月8日晚上

上海某商场里围坐着看开幕式的市民

那一年,也是张艺谋最受追捧的一年。

但回忆起这段辉煌,张艺谋自己的说法是:“阴影太重,赶紧翻篇”

对此,小壹一点都不意外。

张艺谋人像

大众熟知的张艺谋似乎总是这幅神态:面目嶙峋、眉头紧锁、目光如炬,两条刀削一样的法令纹让整张脸都带上了点悲剧色彩——一张不高兴的脸。

他在大众面前从来没有性格,媒体也从未捕捉到张艺谋张扬的一面。

5年前超生事件爆出的时候,舆论铺天盖地。他公开道歉,默默交上了748万的罚款,群众一时竟然找不到继续张嘴开骂的气口。

和其他如姜文、陈凯歌、冯小刚这几位大导相比,张艺谋显得特别老实,他不标榜自己,也不批判别人。

中国的电影,早年间和文学同气连枝,近年任由情绪勾兑称霸市场。沧海桑田之下,前面的几位陆续跌下神坛。面对这种操蛋的局势,姜文倨傲、陈凯歌哀怨、冯小刚不忿,这都是艺术家该有的脾气。

但张艺谋没有,他只是默不作声。

张艺谋的人像很难清楚地画出来,他的性格远没有脸上的皱纹那么清晰。正因为如此,四个导演里,他反而是最难被看透的那一个。

“我一直活的有法有天的”

张艺谋最表层的性格特质,也是他给身边人最大的印象,五个字:

抗压能力强

就拿奥运会说吧,张艺谋在开幕式漫长的筹备期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开会。

张艺谋的“铁三角团队”:

张艺谋、王潮歌(中)、樊悦(左)

他们合作过“印象”系列舞台剧

跟内部团队商讨,开会;跟供货商交涉,开会;汇报方案,开会;方案被否——从头再来接着开会。直到开幕式正式开始,张艺谋和庞大的工作团队总共开了2000多次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面向世界第一次敞开自己。

在这之前,就算改革了30多年,世界上大多数人脑海里的中国人,依然是穿着灰棉袄,神情木然的样子。所以这场表演的重要性,早就远远超越了一场表演。

当时上层对开幕式的要求是: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而就在4年前,雅典的“北京八分钟”之后,张艺谋刚刚收获了如潮的恶评。

他接任总导演前的上一部作品《十面埋伏》,恰又是他有史以来挨骂最多的。

此时的张艺谋面对的压力是怎样的呢?小壹不敢想象。

他扛下来了。

但是,抗压能力并非张艺谋独有,大导们动辄操盘上亿的电影工程,抗压是必备素养。奥组委大可以随便选择一个有丰富大型活动经验的导演来。

所以,做总导演的为什么是张艺谋?

表层原因,是只有张艺谋能做出代表中国的视觉符号。

张艺谋在视觉表达方面的天赋惊人,看张艺谋,就是看他怎么用色彩和光影铺就故事——这种才能是奥运会开幕式最需要的。

他从职业生涯的开始就擅用的色彩和光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对中国土地的两次写生,一次粗砺,一次工整;

《英雄》、《十面埋伏》,大红大蓝大绿之间,则是中国古典意蕴的具象化。

张艺谋之前,电影导演里鲜少有人能用具体的视觉意象概括“中国”。他之后,遍地开花。

但拨开表层,也许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张艺谋的“老实”。

“接受是我最大的哲学,先接受,再说创新求变。”

坦然接受,就是张艺谋的生存哲学。

在开幕式前的一次采访中,张艺谋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份工作的本质:

“在接到任务的时候,你会立即觉得,这不是你个人的事,也不完全是个人风格的创作。”

奥运会开幕式当然不是导演的个人挥洒,而是史上最沉重的命题作文。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下想要实现这一桩桩一件件,少不了妥协。

最初的设计里,串联整个开幕式的不是“卷轴”,而是“四大发明”。团队为了实现张艺谋脑中的四大发明绞尽脑汁,单是为了解决“纸”的材质问题就开了无数的会。

但是向上级汇报时,四大发明被全盘否决。

团队所有人都想再争取一下,张艺谋觉得:不必了,想新的。

几天后,他提出了卷轴的创意,拯救了陷入低谷的团队。

视觉艺术家马文评价张艺谋:“从来不会抱怨,只会不停地想解决办法。”

他不会为自己的创作意图被上级领导否决而沮丧——或者说,他甚至不觉得这值得沮丧。

这似乎不像是一个艺术家做的事情。

焰火艺术家蔡国强在操盘奥运会开幕式的“大脚印”之后,感觉自己的艺术性受到国家意志的影响太大,从此再也没有参与过重大的政府项目。

焰火艺术家蔡国强

而张艺谋在执导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后,又执导了铁道部宣传片《中国铁路》。

豆瓣上,这部宣传片的得分低至3.4分。

网络对于《中国铁路》的质疑除了张艺谋的天价酬劳,更在于片子纯粹彻底的“宣传口径”,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成名大导演的作品。

面对争议,张艺谋老老实实地讲了其中的苦衷:

“当时铁道部想在片子里放入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无法用画面和演员表演完成,只能大量的字幕去讲。其实我原本想拍一些感人的故事,通过有趣的人性的连接(去表现),但是后来都没有实现。”

在诉说这些苦衷的时候,他很平静。

数年后,他再次接受国家任命,成为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总导演。

妥协,似乎是张艺谋创作中最大的关键词。

年轻时服从国家分配下乡、归来后去工厂做工人,作为82年毕业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创作始终徘徊在个人天赋与体制规范之间。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活得有法有天的 。

从一种角度上来说,“有法有天”是一种卓越的能力:两方制衡,在种种限制之中尽可能达成理想。

但与此同时,老实的张艺谋所丢掉的那些锐气,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恰恰是要命的。

“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

让自己迅速工具化”

1950年生人的张艺谋,今年已经68岁了。

新片《影》还没有正式公映,下一部《一秒钟》已经传出消息了。保持高强度的输出,是张艺谋工作的常态。

张艺谋新片《影》

其实就在2006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筹备期间,张艺谋同时还在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幕式导演组没有时间浪费,追到横店和武隆去跟老谋子开会,现场搭个棚就算会议室。

拍摄蒋太医和蒋氏被追杀那场戏时,张艺谋和奥运会导演组正在客栈里开会。工作人员来通知:“马上打进来了!”

导演组刚刚撤出来,群戏演员们就破门而入,打得屋里一片狼藉。

够了吗?不够,他还同时在百老汇执导着一出音乐剧,时不时还要飞到纽约去看看。

认识张艺谋的人,都觉得他是个机器人。

张艺谋的爷爷和父亲,分别毕业自老燕京大学和黄埔军校。那个历史时期,他从小被人叫“黑五类” “狗崽子”。到了大学,他是非正式招考生,比一般同学大十岁,属于“随时可能被踢出去的人”。

这些经历造就了张艺谋的“高度紧张型人格”。

哪怕已经被称为“国师”,他也没有松一口气。

他不喜欢“国师”这个称号:“国师多招人恨啊,好像有多了不起。我只觉得阿弥陀佛,没弄砸。”

“国师”二字并没有给他睥睨天下的傲气,反而让他背上了更重的负担。他享受不了地位带来的安全感,只有不停地干,不停地干。

在《张艺谋的作业》中他说:“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迅速工具化。”

近十年,大导们受到的指摘远远多于赞誉,观众的变化是一方面,那一代导演已经失去适宜的创作土壤是另一面。减产,似乎是大导演们共同的选择。

张艺谋没有宁缺毋滥的情怀,尽管电影质量参差不齐,但绝不减产。

他承认有的作品跑偏了。但是,“我不能老做一种饭,我要做不同的探索,没准哪一个就成了。”

有时候他探索过了头。比如他是中国第一个启用流量鲜肉的大导演,结果也成了第一个被流量鲜肉坑的大导演。

从乡土中国(《红高粱》)、到古典中国(《英雄》《十面埋伏》)、到伤痛中国(《金陵十三钗》、《归来》)、到奇幻中国(《长城》)……你很难说张艺谋是拍什么电影的人,你只能说,他是在给中国电影趟路的人。

就像一头负犁前行的老牛,任你在后面抽鞭子,这就是作为“工具”的张艺谋。

十年前那场盛会里,他的“工具属性”发挥得一览无余,囫囵吞下所有骂名,在被允许的范围内坚持创作,堪称国器。

但是将这种“工具属性”结合到电影上,就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无序的摇摆。

他缺乏剧本创作能力,所以依赖好剧本。《一个和八个》、《红高粱》、《活着》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那时他的电影总闪着文学光芒。

到后面,不管有没有好剧本,只要题材有突破他都会拍。

这种对剧本过分的宽容使他的作品呈现不规则布朗运动,既有《三枪拍案惊奇》、《长城》这种不伦不类的产物;也有《金陵十三钗》、《归来》这样的佳作。

你不能说张艺谋不严谨,他对待每一部作品都尽心尽力。拍摄《金陵十三钗》,他光是把十三个姑娘调教出30年代秦淮河畔的风尘气,就用了整整9个月。

但是,“有用”的欲望驱使着张艺谋从不停歇,像姜文那样没有好东西就等着,他没有这份从容——哪怕是明知跑偏,也得把手里这活干整齐了。

你可以说清楚任何一个中国导演的风格,但你没法说清楚张艺谋的,就连他的标志“团体操”都不是每部都有。

就像他本人没有性格一样,他的电影也没有性格。

不过,张艺谋的每一部作品我们都会去看的,不是吗?

这,也许就是“国器”张艺谋对于中国人真正的意义吧。

尾声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如期举行,经过无数次排练,无数夜晚的担心,最终结果居然完美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彩排中曾经出现过的那些问题,居然一个都没有在正式表演中出现。

张艺谋对自己这张答卷的评价是:

“真正演出那晚的效果,好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次排练。”

小壹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火炬点燃的那一刻,真的感觉到了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在保佑着这个民族。

天佑中华,真的在那一晚实现了。

临近结束的时候,旁边的人已经开始欢呼和祝贺:“太漂亮了!”,“杰作!”,只有张艺谋在狠狠地点头,他在等着最后的结局。

直到火炬最终点燃,他才终于释放了自己的全部情绪,和周围人抱在一起。

这是他3年里第一次开怀大笑。

那一晚,不知道他睡着没有,我没有睡着。

几天之后,张艺谋已经坐在了《金陵十三钗》的选角教室,当年青涩的倪妮站在他的面前,身姿款款。

这,就是张艺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