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还在争“应试”或“素质”?看看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孟子·尽心上》中说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最早出现的"教育"一词。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它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等,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

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历来存在,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确实是很多人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以《教育的目的》一书为范本,来浅谈教育的目的。

20世纪著名的思想大师、教育理论家、数学家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教育做过精彩的解释,可谓字字珠玑。

《教育的目的》开宗明义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必须警惕学校办学目标的异化。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为了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远离名利之争。身在其中,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师长的善意,感受到学校对生命成长的期待。

近些年来,我们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但事实上,一直没能脱离应试教育,有些地方或校居然将教育窄化为灌输与训练。教育需要知识,但不需要纯粹的套装知识,因为习惯于学习套装知识,长期被遗忘了的是人最真实的经验知识。

纯粹的知识教育会产生三大弊端:将僵硬的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教育过程非人性化;学习过程变机械化和格式化。这样就从根本上切断了知识与相应文化、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怀特海认为,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知识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教育应该充满文化精神、浸透了浓厚文化气息,这种教育是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根本不同的,它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要使知识回归其文化,使教育回归其本性,从而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更加富有成效。

这样,学生不但能从书本或其他资讯中学习知识,还能通过与人、世界互动来获取知识,汲取别人的精华经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为此,教育者应该做的事就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及催化机制。让学生受到包括各种知识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当我们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人的自我发展",那么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当学生成为"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这样的人时,智慧就会产生;当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样的人时,创造就有了丰厚的土壤。因此,教育绝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应试,而是为了应世,即学习如何更好的面对世界面对人生。

教育对应的是学习,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把它缩小到每一个个体——每个成人、以及每个受教育的孩子,站在受教育的角度来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或许就不难感受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当下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更多的是在讨论中小学到大学的升学教育,"应试"是一直被诟病的教育模式,包括当下一些"素质教育"类目甚至也需要用考试来划分等级,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应试"是个相对的概念,是评测和筛查某种知识储备量的方法。只是学校作为实施批量化教育的机构,难以满足每个孩子独特的性格特征,这就导致了难以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导致了很多的学无所用终被遗忘。

完全取消"应试"是不现实的,正如没有边界的自由就只剩盲目。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想要学懂学通学精,其中都要经历很多艰难的过程,假设真的没有了"应试",没有了筛选评判的标杆,很多学生是否会因为失去对比的坐标而变得毫无目的,没有目标便缺少学习的动力,恐怕也更难有收货和成果一说。这真是一个值得辩证思考的问题。

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都如怀海特一样,把"人的全面发展"或"个体一切才能的充分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但这样的教育目的表述,终究是具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完全超越了现实,甚至是不可企及的,无法完全达到的。

不过,正是由于这种理想性与不可及性,才使得教育目的具有精神上的感召力。记住,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长期的,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的,绝对不是"教育目的",只能是课程或教育目标。

那关于教育的目的,终归又回到文章开始的核心意愿: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它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等,不要仅仅把学生只看为一个上学读书的孩子,而应该首先考虑他是一个有父母、有朋友、有自己独立人格思想和社会活动、生活在世间的鲜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