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堪稱戰國第一將!白起,廉頗不敢與之交手,爲何他名氣不高?

他堪稱戰國第一將!白起,廉頗不敢與之交手,為何他名氣不高?

現在很多喜歡研究歷史的朋友,也都是很厲害了,有的人甚至還小有心得,比如有人認為治世的時候最容易出文人墨客,而亂世的時候更容易出功勳戰將。說起這古代歷史上的亂世,人們一般都會想起兩個時代比較出名,一個就是春秋戰國,一個就是三國時期。在古代的戰國時期,受到後人普遍認可的戰將,一般認為有四個,其中秦國兩個,分別是白起、王翦;趙國也有兩個,分別是廉頗、李牧。他們四個人也是後世人們心目中的戰國名將。

然而在他們的同一時期,還有一位戰將,儘管由於多種原因,並沒有在後世留下顯赫的名聲,但不能因此而否認他的軍事能力。這位名將也是一位趙國人,他的名字叫做趙奢,事實上對戰國有研究的很多讀者,都對他的實力大加推崇,很多人認為戰國第一名將的頭銜給他,是完全當之無愧的。有人就說了,難道他比巔峰時期的秦國名將白起,以及素來留有威名的趙國名將廉頗都要厲害嗎?其實如果大家熟悉閼與之戰的話,就不難得出結論。

當年的戰爭腳本一般都是秦國要攻打其它國家,因為當時的秦國一般情況下處於攻勢,而其它國家一般情況下則處於守勢。這次的戰役也不例外,秦國來勢洶洶看起來難以阻擋,但是趙國還必須得有應對之策,因為秦國這次的矛頭所指,就是趙國的閼與,等趙國回過神的時候,秦國的虎狼之師已經對這裡形成了合圍。當時趙國的君主就是惠文王,他一方面不甘心自己的領地就此被秦國奪去,另一方面也是束手無策,於是他只好召集文武群臣前來議事。

不得不說的是,儘管在歷史上廉頗和藺相如鬧過多次彆扭,兩個之間也有許多矛盾,但這次兩人的觀點卻出奇的一致,就是這場仗不能打。因為在他們這些文臣武將看來,這場仗完全沒有勝算。大家都知道這兩位可是代表趙國朝堂的最高水平,他們既然都表了態,趙惠文王即使心疼閼與這塊地方,也只能是心如刀割地表示,既然不能打,那就不打了,免得做無謂的犧牲。然而這個時候卻有一員猛將站了出來,此人當然就是趙奢,他對當朝的兩大權威的看法持有自己的異議,表示自己可以去打,而且還能夠打勝。

有人願意為自己分憂,趙惠文王大喜之下,就同意了他的主動請戰。事實上當初秦軍已經佔據了有利地形,而且完全是以逸待勞,又有著十萬之眾的精銳部隊,當時的趙國要想作戰還必須經歷長途跋涉,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一次不可能打勝的戰役。但趙奢竟然決定打了,就有他打的道理。他並沒有一衝上去就與秦國較量,而是慢騰騰地帶著趙國的軍隊趕到作戰區域,卻又根本沒有作出任何舉動,這一停留就長達將近一個月。秦國嚴陣以待的軍隊,這時候已經完全鬆懈下來了,認為趙奢不過是充充門面、作作樣子。

趙奢等的就是這個時候,他看到秦國軍隊已經疲憊不堪,當即就下令整裝待發的趙國軍隊殺了上去。由於此前長久的等待,趙國的軍隊早已是按捺不住,因此人人爭先、個個奮勇,迅即地殺到了秦軍的陣前。秦國的軍隊早已習慣了趙奢在一旁作壁上觀,沒想到他的軍隊居然敢於殺過來,而且殺的這樣快、這樣猛,讓他們正為攻打閼與而煩躁的心態,瞬間就土崩瓦解,當即就被趙國軍隊殺的大敗。在這場戰爭中,趙奢率領的軍隊,無論是從整體數量,還是單兵質量,完全不是秦國的對手,但他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據史書的記載,秦軍罕見地吃到了一場近乎恥辱的完敗,攻打閼與的十萬秦軍基本被殺了個精光。趙奢帶的軍隊有多少呢?史料沒有具體指明,但指出了是"數萬",這應該是達不到十萬的數量。就在這場青史留名的戰爭中,趙國方面的廉頗雖然久負盛名,卻不敢統兵出戰。而秦國這邊的白起卻根本不出來與趙奢應戰。有人就問了白起這次是怎麼了?他不是被稱為殺神嗎?其實對歷史有了解的朋友,就知道白起並不是每次戰鬥都上陣的,他是要挑著仗打,所以才能夠留下不敗的美名。這次秦國主動挑起的閼與之戰,他就沒有前來參戰。

在白起看來,雖然秦強趙弱,但是當時趙國的國內並沒有出現矛盾,貿然出兵攻打閼與,他認為勝算不大,所以他乾脆就沒有來到這個戰役的戰場。此後還有一次,就是秦王要他去攻打邯鄲,他也認為勝算太小,就拒絕帶兵出征,被秦王找了個理由給殺掉了。有人就問趙奢這麼厲害,為何沒有名氣呢?原來他的兒子就是趙括,可以說他完全是讓兒子給坑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