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最有历史底蕴的10座城市:遵义榜首,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说到历史底蕴,很多人认为贵州历来就是蛮荒之地。的确,贵州在中国历史上算开发得晚的地区,但是贵州并非每一个地方都是缺乏历史底蕴的。早在夏商周时期,贵州就建立了夜郎古国,在战国时期,部分地区就进入了郡县时代。小编就介绍贵州开发较早,最有历史底蕴的10座城市,来看看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1,遵义(播州)

遵义,古称播州,位于黔北地区。在贵州历史上,有“贵州文化在遵义”的说法。遵义早在汉代就成为云贵高原的文化高地,出现了以舍人、尹珍、盛览为代表的文化学者。在唐朝,播州成为贵州佛教传播中心,贵州最早的一批寺庙就位于遵义,其中现存最早的寺庙是绥阳县的卧龙山寺。唐朝播州海通法师到嘉州修建了乐山大佛。唐末后,播州杨氏建立,在遵义统治了700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播州文化。其中南宋末年的播州冉氏家族成为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播州杨氏修建的海龙囤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冉氏兄弟修建的钓鱼城成为抗蒙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播州杨粲墓成为西南的艺术宝库……播州灭亡后,分为遵义府和平越府,遵义府划给了四川127年,清朝雍正时期重回贵州。在清朝末年,遵义涌现了著名的沙滩文化,出现了西南巨儒郑珍和莫友芝,以及外交家黎庶昌。

2,贵阳(矩州、贵州)

贵阳,古名矩州,最早建制在唐朝。宋朝初期,水西彝族占领了矩州,方言称为“贵州”。南宋时期,水东宋氏占领矩州,从此贵阳出现了著名的水东文化。水东宋氏是贵州四大世袭政权之一,在明清时期为贵州四大土司之一。水东宋氏出现了宋昂、宋昱等诗人。明朝时期,开始修建贵州城,设置贵阳府。永乐时期,设置贵州省,贵阳府成为省会。明朝后期,王阳明在贵阳修文县悟道,创造了阳明心学,在此影响下,贵州出现黔中王学(孙应鳌、李渭、马迁锡)。从明末到清朝,贵阳的文化发展大道顶峰,出现了“花溪文化”,和遵义沙滩文化鼎足而立,出现了吴中蕃、周钟瑄、周渔璜、赵以炯等文化名人,参与编撰《康熙字典》,《贵州通志》等巨著。


3,安顺

安顺一带,古为夜郎国中心区域,汉朝曾在此设置过夜郎都尉。今天镇宁宁谷镇,出土了大量的汉代文物,是其证明。夜郎国灭亡后,安顺的历史在历史上陷入了沉默,只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南征才再次出现于文献中。元朝时期,安顺设置了普定府。在明朝时期,安顺成为贵州高原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朱元璋派大军征云南,而后命令大军驻扎在安顺一带,并大规模移民于此,形成了著名的屯堡文化群。从此,安顺进入了大规模开发的阶段。而后,普定府废除,设置了安顺府,安顺之名正式出现。在清朝时期,安顺成为云贵总督的驻地之一。安顺至今之贵州古建筑保存最多的城市,市区有文庙、武庙等恢弘的古建筑。


4,镇远

镇远是贵州最早设置县的地方之一。镇远的建制最早为战国时期,楚国在此设立鄦昜(鄦阳)县,秦汉改名无阳县,隶属于黔中郡或者武陵郡。三国时期,孙吴改无阳为舞阳,南北朝时期称为㵲阳县。唐朝设立充州、隶属于黔中道。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筑黄平城,设置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元朝,在西南设置土司制度,在镇远设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和总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升为镇远府(州)。而后镇远知州田茂安迁徙到岑巩建立了思州宣慰司,成为贵州主要土司之一。明清两朝,镇远府为黔东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清末,镇远清溪铁厂标志着贵州近代化的开端。



5,福泉(牂牁—平越)

福泉古为且兰古国所在之地,是沅江航运的终点,因此交通位置险要。汉武帝时期,灭且兰,并且以此为中心,设置牂牁郡,管理原夜郎土地,

牂牁郡是贵州版图上最早的郡之一。在明朝时期,福泉名为平越。播州灭亡后,被分为平越府和遵义府,其中平越府划给了贵州省。而福泉的得名源于福泉山,福泉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张三丰曾在此修行。福泉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如和赵州桥并称的葛镜桥,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福泉古城墙等。

6,兴义(盘州、安龙)

兴义,是夜郎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此地出土的东汉铜车马成为贵州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朝时期,在此地设置了盘州。明朝后期,南明永历皇帝一度在此设置了安龙府,并以此为首都,这里还保存有南明十八先生之墓。清朝,改安龙府(南笼府)为兴义府,并修建了著名的招堤河池(张之洞曾在此写下《半山亭记》)。这里出现了张之洞、何应钦、刘显潜、王宪章、王伯群、王文华等名人。

7,思南

思南最早简直在汉代,设置了永宁县。此后,思南要么叫做涪川,要么叫做费州。从元朝开始,正式叫做思南,并设置了思南宣慰司,成为贵州主要的土司之一。明朝,思南和思州田氏灭亡后,在此设置了思南府。思南长期作为乌江中下游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其中乌江航运文化最为突出,因此称为“乌江明珠”。至今,思南依然是贵州第一教育强县。

8,铜仁

铜仁古代先后隶属于黔中郡、武陵郡以及黔中道和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废除思州和思南两大宣慰司,在今铜仁设置了铜仁府,从此铜仁开始成为黔东北的中心。明末清初,徐氏后代隐居在铜仁六龙山山区,清朝时期,徐氏后代在铜仁创造深厚的文化。《铜仁府志》记载徐家在外做官的有十余人。其中徐如澍晚年曾主编道光《铜仁府志》,其子徐于古今诗文及词赋书法无不精通,著述甲于黔东。据统计铜仁徐家在明清两朝有40多位男女诗人,作品1000余篇章,在贵州省也不多见。

9,都匀

都匀原名都云,因城东有“都云洞”而得名。五代设立都匀县,明弘治年间设都匀府,都匀从此成为黔南政治中心。建城历史已有625年,保留有文峰塔、百子桥、石板街等古建筑。明末,张翀和邹元标两位贤人曾在都匀建东山书院、南臬书院讲学,培养了大量人才部。都匀在明清时期高中过进士总计明清22人,其中明代3人,清代19人。

10,大方

大方历史上是水西安氏的中心地区。在三国时期,建立罗甸国王,也叫作慕俄勾君长国,统治今天的毕节地区,在唐宋时期被称为“罗氏鬼国”,元朝时期设置土司制度,成为水西土司(乌江以东)。 水西土司最著名的首领是奢香夫人。在位时期筑道路,设驿站,沟通了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现在大方境内尚有奢香墓、奢香建设的驿道,以及后人建设的奢香博物馆、以及《奢香夫人》拍摄地——慕俄格古城。康熙三年,水西反,吴三桂乘机进攻水西,水西开始走向灭亡。1664年,清朝在水西实行“改土归流”,设置了大定府作为毕节地区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