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最脏的食堂和最传奇的大学

看理想公众号(ID:ikanlixiang)

看理想

用文学与艺术

关怀时代的心智生活与公共价值

写在前面

对于这个时代的青年而言,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战争”真正结束。因为,紧接而来的是被家长拉着,在多少个白天黑夜埋头研究各个大学与专业的排名,及他们的前景和钱景。

我们总是把高考赋予太重的意义,称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它将影响我们的人生发展方向。可是,却很少认真严肃地思考:

进入大学的意味着什么?大学,于自己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进入大学,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了通往较好未来的敲门砖。

大学的意义,更应当是人格魅力的养成,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唤醒。大学应该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实验室。

只有慢下来,思考才能触及灵魂

可在当下中国,无论如何,高考本质上还是一条通往大学的拼杀之路。可是,比这条路更蜿蜒曲折的,却是中国大学本身的创办。

那些创办大学的教育家们的奋斗史,就是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小说。

这其中,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和八卦猛料;这里面,关乎的不只是一个大学的诞生,更是一个民族意志的觉醒和担当。

这些传奇故事,都发生在高考还未诞生的时代。

司徒雷登,33年的腐朽与神奇

故事要从一所消逝的大学说起——燕京大学,这所大学短命却辉煌。因为今天的北大,就是燕京大学的校址,北大未名湖过去也属于燕京大学。

司徒雷登何许人也?

他是个生于中国的美国人,传教士二代,后来回美国念书,继而又返回中国继续传教并办教育。在办教育办的相当起劲时,他忽然被叫去准备接手燕京大学。

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教授们在一起

那个时候燕京大学是另外两家教会学校合起来的,情况非常不妙,它不像清华,有庚子赔款做后备,燕京大学一穷二白,“烂”得一塌糊。

但司徒雷登雷厉风行,上任后请了许多的重要名士,还赢得了哈弗的垂青,办成了“哈弗燕京学社”。

当时,燕京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居然通过司徒雷登种种的操作,使办学理想和计划得到了哈弗的垂青。

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会见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当时非常高兴说:

"承蒙哈佛当局欣然允诺,将他们那所大学的美好名字同中国一个小小教会学校联在一起,实在令人感激。"

资深传媒人陈远在《消逝的燕京》中说,司徒雷登的这番话完全以中国人自居,并为此感到欣喜。

司徒雷登不仅把燕京看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更把它看成是中国事业的一部分,认同它是中国人的大学。

清华学子三赶校长

梅贻琦先生成功hold场

1927年,国民党南方的势力已统一,各种政治势力要伸手进清华校园。

那时清华只是一个很草创的预备学校,忽然要转型成大学,政府教育部派过三个校长,这三个校长都被老师和学生赶跑。

比如说罗家伦,这位有功绩的校长因为推动军训和“党训课”遭学生厌烦,一般的大学老师也不愿意跟教“党训课”的老师同桌共餐。

后来,罗家伦在反董事会斗争中提出辞职,学生们马上就表示:“我们绝对不挽留。”

再比如当时有一个校长叫乔万选,他是在军警的保护下,企图用武力来接收清华当校长,但是学生会组织了一个叫“护校委员会”,在校门口外挡着他,逼他当场坚辞,不再来校接收。

民国时期的清华学堂

在经历过11个月没有校长后,梅贻琦先生以教务长身份成了校长。从1931年上任,短短不到10年,清华变成一个全国有名,又有学术地位,并坚守学术独立自主的大学。

那么,梅贻琦是怎么做到的呢?在《一个时代的斯文》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具体的课程设计、制度规章。

例如,任何人都不能够企图混入清华,但他又会破格收一些本来成绩不好,但是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人,比如吴晗、华罗庚。

1935年底,在多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二·九”运动,学生们罢课,搞到后来连教授也开始罢课。

那时的教授也很厉害,动不动就搞个全体辞职,而且动不动就觉得学生不听话是他们的责任,教导无方,于是也都要跑掉。

当时,国民党政府要求的是严办那些学生,即把学生当成煽动分子来办。但是梅校长的处理方法就是骂一骂,训话了事。

“一二·九”运动

1936年2月,国民党政府又颁布了《紧急治罪法》,这个治罪法居然是派军警到学校抓学生,甚至可以直接枪杀。当时,梅校长想尽办法保护他的学生。

而且,除他之外,一堆老师也都这么干,比如朱自清。有学生回忆道,朱先生很有胆气,完全不像书虫。

清华大学三十六年校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左三)、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左二)、原西南联大训导长兼昆明师范学院院长查良钊(左一),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合影

后来,躲到他家的人越来越多,朱先生则老于此道,让大伙围着个小圆桌。拿出一副扑克牌说,万一军警搜到我家来,你们就说是我的侄女、外甥女,在这里玩牌,天晚了,进不了城。

那时候,一堆老师都是这样子收容学生,对抗当局的搜捕。

林文庆,被深深误解的奉献者

林文庆,新加坡人,厦门大学的第二任校长。其实这不太准确,因为第一任校长来了不到一个月就被学生们轰走了。

厦大到现在都很怀念鲁迅,为他立了一座像。相反的,当过十六年校长的林文庆却被人忽略了。

大家都觉得鲁迅笔下的那个林文庆就是个尊孔的人,是个坏蛋、保守派,但林文庆着实委屈了。

林文庆从小是在巴巴娘惹的一个群体里长大,不会说官话、看中文,但是懂马来话、福建方言,英文也表现得非常好。

后来,林文庆去爱丁堡大学读医,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医学生。好玩的是,他在爱丁堡忽然发现自己可能是个中国人,成了一个要改革社会问题的议事领人。

林文庆当时被陈嘉庚聘请,劝他到厦门大学当校长。林文庆来厦门大学是做出了很多牺牲的,他放弃了自己在南洋社会里的地位和财产,忽然跑到草创时期的厦大。

被海风洗礼的厦门大学

当时,他对厦大的学术标准要求非常严格,入学考试很严格,不及格绝对不管。

但很可惜,林文庆最后没落得好名声,这跟鲁迅走得太快有关。严春宝先生在《大学校长林文庆》一书中分析了这事,认为林文庆就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

他对中国情况太不熟悉了,一心想把最好的老师请来,殊不知这帮北平来的学者、名人间是有私人恩怨的。像顾颉刚,他跟鲁迅原来就不对劲。

还有一个原因,过去大家都没提到,就是鲁迅舍不得许广平。

最传奇的大学与最脏的食堂

西南联大

西南联合大学,由抗战时期往南撤退往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天津的南开大学合组而成。西南联大和那个年代的故事,如今来看,依然很迷人和传奇。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被一连串,如今看来仍值得思考的问题围绕:

国难当前,搞教育重要吗?如果重要,它最重要是教什么呢?

是教学生统一思想,拥护政府,对抗外敌,还是教他们怀疑政府,怀疑自由思想,怀疑自由言论吗?

政治危机的时刻,我们是需要全部团结在一起,稳定大局,还是说继续容许某种的开放呢?

1938年,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红军有长征,西南联大也有它的长征。当时西南联大从北方两个城市迁到了湖南长沙后,又从长沙迁至云南。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没有车船,步行至昆明。

这些学生是来自中国东北方海洋世界的一些天之骄子,第一次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中国。

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在学院里面读的书,与日长老百姓生活的世界之间的差距是多么地巨大。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回到学府里念书,还能耐得住性子,继续好好做研究。

美国学者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非常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遭日军轰炸后的西南联大

比如,生物学老师汤佩松先生,用土办法从手工注水的桶里面自治蒸馏水,利用这套小材大用的设备,他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实验。

从测试维生素C对人体和血红细胞数量的影响,到检验云南白药的疗效等等,不一而足。

西南联大,在简陋的教室上课的学生

那时候,跑警报、跑空袭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但对于想讲完课的老师来说,跑空袭是很让人沮丧。像吴晗,就曾因学生跑空袭跑光了,说要给这些学生不及格,好在被人劝住了。

联大的厨房是世界上最脏的厨房之一,学生们主要吃的是一种叫八宝饭的东西。所谓八宝就是糯米、糠壳、槽子、沙粒和小石子,有时候还有老鼠屎。

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

联大的厨房工就睡在学校的食堂里面,四个人合睡一张双人床,经年不洗的被盖,裹了一层很厚的、黑色的胶状物。

而这些,就是中国的传奇大学,

在苦难中孕育出的大学。

吹曲口琴

怀念那时的大学精神

稿费优,有意向者请加mu-mutong

添加请备注:作者,且附带作品

扫码关注,每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