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刚:和父母交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1-

悠悠从小被父母管束着长大,很少让出去玩。性格内向的她大学也没谈过恋爱。

上学时没状况,父母高兴。但过了25岁还单身,父母就坐不住了。开始叨叨:有合适的就定下来吧,年龄也不小了。

悠悠开始还能心平气和地听,但架不住说得多。于是,父母再说,悠悠就憋不住火了,“行行行,我知道了”。

再后来,还会发脾气,“能不能别说了,烦不烦啊?”

再然后发展到,只要一看到父母来电就心惊的地步,说起回家更是既高兴又发愁。

小陈是个高三学生,对于报考家乡还是外地的学校,学什么专业,和父亲的意见产生分歧。

父亲不理解小陈想报考“电竞”专业,“那正经吗?”

小陈不理解父亲的老脑筋,这都什么时代了?

这两个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子女和父母之间总是不能愉快地沟通。

类似的情况其实从小时候就开始了,父母会过问你和谁一起玩,父母要决定你报什么专业...再然后,父母会催婚、催生。

而孩子的反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你不让我玩,我就偷偷玩;你这么说,我偏不这么做;也会反抗,会嫌父母啰嗦,“能不能别说了?”

似乎父母从来都把我们当孩子,而我们也总是用孩子的反叛精神去回应。

不能好好沟通是很多父母子女之间的通病。

-2-

5月26日江苏卫视《无限歌谣季》,研修生和导师开启了“今生第一次”的演唱会。

张绍刚和毛不易组成的“老不容易”组合,带来了歌曲《等自己》,就像是父子对话,娓娓道来。

儿子说,我的人生不是要拓你的模板,但难堪的是我也会和你一样去重复生活。

父亲说,成长就是和全世界为难,谁都会跌倒,但站起来的人才能品尝胜利的回甘。

这一期,张绍刚没有犀利,没有毒舌,而是深沉、深情。

他说,人到中年之后,会有很多想法,会去回想父亲的人生,职业、爱情、生活、喜怒哀乐。

但很可惜,我们不知道,因为父亲一直是都忙着的,无时不在,但又不亲密。

长大后,人过四十,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父亲。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了解过父母。

从反叛,到难堪,这一路我们走了三十年后,才开始回想和父母的关系,才发现我们彼此可能都不懂对方。

岳云鹏说,我不敢去触碰,因为这是内心特别痛的东西。

此时,张绍刚早已泪奔。

他父亲去得早,再也没有机会去了解父亲了,也就永远无法了解父亲的心路历程。

所以,在这首歌里,张绍刚想表达,成年以后我们要学着去和父亲心平气和地交流。

他说:和父母交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好好说话,用心沟通,才能彼此理解,才不会留有遗憾。

-3-

人生很多遗憾来自于没能好好沟通,而与父母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可能就是“成年人与成年人的沟通模式”吧?

面对朋友、同事、客户,我们用的都是成年人的沟通模式。

但面对父母,我们一下子就退回孩子的状态。

当父母提出一个自己不认可的建议,有多少人是要么心不甘情不愿地执行,但满腹委屈;要么“这是我的事,你们就别管了”。

和父母交流并不是意味着你还是处于孩子的状态,你可以询问他们的观点,你并不一定要接受。

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愿意为子女好的,他们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也是出自他们的好意,但好心未必就能办出好事。

如果做子女的明知道父母不对,却打着“孝顺”的旗号去顺从,其实是不孝。

同时,一个成年人也不应该对着交流者嚷嚷“别说了,烦不烦”。

成熟的沟通模式应该是面对异议,要么不辩解,清者自清;要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诉求。

我们每个人都是子女,也可能是父母。

做子女的,不要等人到中年才想起来要去了解父母,才明白他们的不容易。

做父母的,多想想自己同龄时的样子,试着去理解子女,去和他们平等沟通。

早一点明白,“人生原来只是在画一个圆圈”。

-4-

张绍刚说,希望所有的爸爸,别老说小孩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努力,只是父母有更多的要求。

能够心平气和地交流,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或许就会有成熟的父子关系了。

与父母和解,其实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体会孩子的反叛,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

不要期望父母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就像你无法期待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一样,沟通不一定是说服对方,也可以是让对方更了解你。

只有彼此了解,才能更好地相处。

作家刘震云说过:

人生在世说白了也就是和七八个人打交道,把这七八个人摆平了,你的生活就会好过起来。

这七八个人,父母子女几乎占了一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和他们沟通、相处。

和父母交流这门必修课,应该早一点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