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真的不重要嗎?一組數據告訴你(家長、學生必讀)

近日,有關“學歷/文憑是否重要?”的話題再次引起爭議。

“大叔/大媽靠賣燒餅買幾套房”

“大媽賣煎餅月入3萬!”

...

這些新聞經常出現在熱門話題上,引發了人們對於學歷重要性的思考。人們不禁會問:“學歷和經歷哪個更重要?”、“學歷和薪酬能成正比嗎?”

先不論誰對誰錯,我們用數據說話。

高學歷能不能帶來高工資?

2017中報剛剛披露完畢,21數據新聞實驗室通過統計3347家A股上市公司的人員構成和薪酬分佈發現,作為人均月薪最高的銀行和非銀金融行業,其碩士及以上學歷員工人數佔比也位居TOP3。

① 碩士、博士扎堆行業人均月薪過萬

哪些行業高學歷人才最多?

根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國防軍工行業碩士/博士學歷員工佔比最高,共9.3%。緊接著的是銀行、非銀金融(包括券商、保險、信託等),均在7%以上。

不過,如果要算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佔比最高的行業是哪個的話,那就要數銀行了,高達71.69%,其次是計算機、傳媒,分別佔57.13%、49.13%。

就整體學歷水平而言,銀行是最高的——本科學歷及以上員工最多,而且碩士/博士佔比排名第二。

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上市公司2017年半年報發現,這些行業的人均月薪均達到萬元以上,其中,非銀金融和銀行的人均月薪位居前兩位,分別為3.38萬元、2.79萬元。

② 有的公司碩博員工佔半數以上

根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在3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12家碩士/博士學歷員工佔比超過40%,3家超過50%。

數了一下,有22家上市公司90%以上的員工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並且有4家公司100%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

學歷真的不重要嗎?

不管是畢業的你,還是剛踏入校園的你,對於“學歷是否重要”都有過思考。鼓吹學歷無用論的人,常常會說誰不讀書也成功了、誰輟學也成功了、經歷比學歷更重要、看學歷是歧視...其實他們都錯了。

最近因為一檔演講節目的辯題,“學歷是否重要”再一次成為網絡上的熱點話題。有些出人意料的是,認為學歷不重要的網友竟然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這讓人聯想到美國戰略理論家布熱津斯基的“奶頭樂”理論。布熱津斯基認為,世界全球化會使20%的人搭乘快車一路馳騁,80%的人會被“邊緣化”。而這80%的人口與20%的人口之間的衝突將成為今後的主要問題。

“奶頭樂”理論,認為可以給80%的被邊緣者一個“奶頭”,讓他們心安理得接受被拋棄的命運,以此避免與20%的精英間的衝突。同理,那些高學歷高收入的人群,可以向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宣稱讀書無用、學歷無用、要安分守己、及時行樂,讓這些“邊緣化”人口安於現狀,不會對精英構成挑戰和威脅。

無論那些宣揚學歷無用、讀書無用的人,是“蠢”還是“壞”,我們都有必要戳破“學歷不重要”這一謬論。這一謬論往往會換個形式或說法出現,下文將一一反駁。

謬論1:誰誰誰不讀書也成功了

讀書不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道路,但跟年輕人吹捧讀書無用,非蠢即壞。

鼓吹學歷不重要的人,最常見的就是拿身邊的人舉例子。比如有一對外地夫婦,兩個都是文盲,每天晚上到街旁擺燒烤,一天純利潤高達2000元,在市區買了三套房。而名牌大學畢業生一出來,工資才幾千塊錢,誰說學歷就一定重要了。

他說的是不是事實?的確是事實。但他忽視的至關重要一點是,概率。他陷入了一個邏輯學上的謬論,叫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他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這同樣是一個概率問題,沒有學歷的人也有成功者,但概率很低;有學歷的人也有失敗者,概率同樣很低。以個別的案例來論證普遍問題,結論自然就錯了。

機遇時運付出,他們的成功你能複製嗎?如果你做不到,那麼讀書或許才是最適合你的道路。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至少有兩樣東西,只有擁有它的人才有資格說它不重要,一個是金錢,一個是學歷。

謬論2:誰誰誰輟學了也成功了

持這一謬論的人,最喜歡拿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舉例子:你看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輟學卻如此成功,一個長期是世界首富,一個創建的臉書正改變著世界。學歷還有用嗎?

首先,這樣想到人一定得知道:自己是否有資格與這群牛人相提並論。他們是從哪裡輟學的?哈佛!

“比爾蓋茨”們之所以牛逼,不是因為他退學了。硬要把低學歷和成功劃上等號,一個是邏輯上的先後順序有問題,一個是統計上的概率分析有問題。

我們再來聽聽輟學後的蓋茨自己怎麼說的吧。

“儘管我中途輟學,幸運地找到了自己熱愛的軟件事業,但拿到學位更容易確保你在今後取得成功。大學畢業生更有可能找到有收穫的工作,拿到更高的工資。甚至還有證據顯示,如果你拿到大學學位,生活的健康程度也將提升。”

而扎克伯格在從哈佛輟學13年後,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學位。他在社交網上這樣寫:“媽,我早就告訴你了,我遲早會回來拿學位的。”

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雖然輟學過,但他們恰恰是非常重視學歷的。

謬論3:經歷比學歷更重要

在某問答網站或者各種職場攻略裡,都有連篇累牘的文章告訴你,進入了職場就一切歸零,學歷什麼都是浮雲,你的工作經歷、能力、情商,比你的學歷重要多了。

這個說法對不對?對的。但前提是,進入職場後,而且是一個好的職場。

比如在世界500強企業,你一旦有幸進入其中,學歷因素的確不那麼重要了,你跟所有員工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個時候經歷等因素更重要。

很多人看到這個說法,會有一種心理安慰:沒關係,我雖然學習成績差,學校也差,但以後職場看的是我的能力和情商,我不一定比北大清華的學生差。

但他們沒有看到的是:可以說在接近100%的情況下,他們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華的學生進入同一個職場,因為在篩選簡歷的時候,他們早就篩選掉了。

那些鼓吹經歷比學歷更重要的大企業,HR在篩選簡歷時定的最低標準可能就是985高校,甚至有的只認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名校,他們所謂的“經歷比學歷更重要”,是在進入他們的單位後。進入單位前,他們對學歷的選擇比誰都嚴苛。

不信的話,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學生就業網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種高大上的國企、事業單位和研究機構。或者看看每年國家電網、人民日報、央視這些單位公示的錄用名單,看看這些被擬錄用的人的學校,你會發現,他們不僅幾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頻率最高的還是北大清華人大等頂級名校。

你的經歷再多、情商再高,對不起,沒有學歷這一前提條件,很多HR連給你筆試的機會都不願意。

謬論4:看學歷是歧視

前三個謬論被駁倒了,有人就開始打道德牌了:你們招聘時先看學歷,是對學生的歧視。我們雖然學校不出名,但我們勤懇努力,怎麼可以只看學歷。

當社會上的人越來越注重個體的權利,自然是好事。但時下的輿論似乎走向了過猶不及的傾向,動不動就給人扣上歧視的大帽子。

我們再來做一個假設,一個HR準備招聘5名員工,有100人投簡歷。這意味著他必須篩掉95人,篩人得有一個標準。

他先看學歷,這時有人反對,你這是學歷歧視。

好的,他退而求其次,以工作經歷為標準,這時工作經歷為零的人也跳出來說,你們這是歧視應屆生。

他無可奈何,以能力為標準,這時能力較弱的人也可以跳出來說,你這是歧視弱者,你應該給我們機會,應該看到我們有進步空間……

發現沒有,這個時候HR就沒有辦法選人了。因為我們已經把“選人的標準”泛化為,“對不符合標準的人的歧視”,可實際上,選人的標準,僅僅是競爭語境下的一種擇優。

當然有人會說,以學歷來擇優,太過武斷,不夠科學云云。的確,以學歷論人才可能會錯過一部分人才,但對於用人單位來說,這個概率,要遠低於他選到的人才的概率。以學歷選人才,可能是他最不壞的選擇,是他效率最高的選擇——不然HR都得累死。

作為用人單位,這是他的權利。我們可以不贊同,但只要企業不違反法律,我們也無權進行道德綁架。

這樣說,絕非貶低那些非名校畢業的學子,而是希望他們能夠正視差距,儘可能地從其他方面彌補。

你可能無法一下子獲得與北大清華學子同樣的競爭機會,但也許工作幾年之後,當你累積了一定資本,你的二次就業機會就更開闊了。

通過貶低他人來達到自我安慰,絲毫改變不了結果,請少些抱怨,多一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