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車價會漲嗎?車企如何破局?

今年6月12日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正式實施,續航里程300公里成為補貼升降的分水嶺,而續航里程150公里以下的補貼則完全取消。

新政實施兩個月,新能源汽車的價格、銷量、市場都在發生哪些變化?車企又面臨怎樣的挑戰和調整?

《經濟信息聯播》推出“三問新能源汽車”,近日,聚焦第一問:補貼退坡 新能源車企如何破局?

補貼退坡 政策效應在消費市場顯現

在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新能源汽車經銷商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店裡的生意特別好。

中汽協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2.8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41.6%。新政實施後的6、7兩月,銷量略有回落,進入8月再次回升。而從價格來講,新政實施後,車價並沒有上漲,反倒是消費者開始選擇價位更高的車。

在廣東深圳的一家比亞迪4S店,接近下班時間,店裡仍然有不少前來購車的消費者,陳先生在體驗完幾款新能源車之後,開始和店裡的銷售經理詢問起價格。

深圳消費者 陳先生:純電動的宋EV售價多少?

比亞迪汽車深圳市三維都靈汽車銷售服務店銷售經理 陳甫松:裸車價是十九萬九千九,價格是補貼之後的價格,這臺車的補貼大概是九萬多塊錢。

按照今年6月實施的補貼新政,續航里程300公里成為一個分水嶺,300公里以上補貼會提高,300公里以下補貼大幅降低,而續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車型,補貼則完全取消。

政策釋放明確信號,補貼將向高品質、高續航里程的車型傾斜,很快政策效應就在消費市場顯現。

截至今年6月,此前市場主流的續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下A00級車銷量環比下降62%。而續航在300公里以上的A0級以上車型,銷量環比增長了20%。

天風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 鄧學:在上半年銷量中,呈現了很明顯的冰火兩重天,就是結構分化。過去兩年,很多大的主流車企在研發產品,但實際在銷量上是遠遠落後的。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後年,產品數量是非常多的,是朝著放量的目標去的,所以高端化的趨勢是一定會延續的,低端產品的企業,肯定會進入到紅海競爭。

採訪中記者發現,儘管現階段,補貼政策仍然是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相比前幾年的低價策略,消費需求已經在升級,並且更加成熟理性。

深圳的陳先生選擇的中高端車型儘管能拿到9萬多的補貼,但他還是拿一款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車反覆做了對比。

深圳消費者 陳先生:主要還是看新能源車的質量,包括性能、內飾、外觀各個方面,這才是成為消費者去購買新能源車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政府補貼會成為一個激勵。

在上海的一家汽車銷售4s店,記者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在發出的20份問卷中,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表示,他們選擇新能源車的首要因素是新能源牌照,有近80%的消費者認為新能源車目前的售價還是偏高。

補貼退坡車價未漲 車企補差額保市場

一組數據顯示:今年1到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0.4萬輛和49.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5%和97.1%,銷量增長了將近一倍。消費市場紅紅火火,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利潤和收益卻沒能水漲船高。

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記者發現今年上半年以來,市場上有一個變和一個不變,首先最大的變化就是產品結構在快速調整。

比亞迪汽車深圳市三維都靈汽車銷售服務店銷售經理 陳甫松:2018年全都是新款車,都是300公里以上的版本,300公里以下的都沒了。

而最大的不變就是,售價並未上漲。儘管補貼金額大幅降低,但國內車企都選擇自行消化,以此來保住市場。

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 原誠寅:不可能因為補貼變了,就大量調整銷售價格,一定要在自身解決補貼會對我們帶來的成本影響。

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雲飛:用我的利潤去補貼這塊的差額,對企業的利潤蠶食也是很大的。

據行業研究機構電車匯的統計:目前已公佈業績預告的整車上市企業中,比亞迪、海馬汽車、中通客車、安凱客車在利潤表現上均同比下降。其中,上半年繼續保持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全球冠軍的比亞迪,1月到6 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變動幅度為同比下降70.98%-82.59%。

對此,比亞迪表示,業績下降主要是政策過渡期補貼降低所致,下半年業績會有改觀。

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雲飛:過渡期之前是百分之百的補貼,過渡期之後相當於旗下車型的補貼更高了,但是在比較長的過渡期裡面,它是按照之前標準的七折補貼。旗下的幾款產品能夠滿足國家更優、更高的標準,三季度、四季度以後會對業績有一個比較大的促進。

補貼新政6月正式實施,但2月已經公佈,在4個月的過渡期裡,電動乘用車補貼調整為原標準的7折,過渡期儘管補貼退坡30%,但卻給了企業一個消化低端庫存、調整產品產能結構的緩衝期。

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 原誠寅:5月份補貼調整前,累計銷售了將近4萬量的EC系列產品,就是A00級的國民電動車。在2017年的產品結構中,EC系列基本上佔到了80%左右的產品份額,到今年補貼調整後,中高端的產品已經佔到了三分之一多的產品份額。

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 祖似傑:技術上,在研發第二代的三電系統,研發第二代整車的降本,在算整個的物料成本和市場接受成本。

採訪中多家車企都表示,當務之急就是產品和產線的調整升級,續航里程300公里以上的中高端車型將成重點努力的方向。

但業內專家認為,事實上國內車企面臨的真正挑戰是2020年補貼完全退出後,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成本和性價比較量,新能源車企的提質降本之路還任重道遠。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 董揚:電動汽車成本高是長期存在的,前一階段主要靠補貼解決這個問題,後一階段要靠雙積分政策,實際上是企業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整個性能價格比平衡的時候,應該在2025年前後。

工信部:產業鏈已完備 補貼不再“一刀切”

工信部的最新數據顯示,到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經超過220萬輛。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銷量在快速增長,另一方面補貼退坡的節奏在逐步加快,國內車企和產業鏈是否具備了自主發展的能力?在補貼退坡和雙積分政策雙管齊下的後補貼時代,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會迎來怎樣的變革呢?

在2012年發佈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中,首次提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

歷經6年時間,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已經建立起來。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 瞿國春:整個產業鏈已經非常完備了,電池能量密度已經超過了250瓦時每公斤,成本也降到每瓦時一塊錢以下,這個都和全球水平是相當的,電機、電控、整車設計環節也是由弱到強。去年,比亞迪、吉利、北汽、上汽,這幾個企業整個新能源乘用車的銷售都進入了全球十強。

瞿國春表示,在產業發展初期,國家各級補貼政策起到了一個關鍵的推動作用,但隨著產業規模越來越大,長期補貼不可持續,更重要的是會擾亂市場機制的有效發揮。下一步,政策驅動將逐步轉向市場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