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又是一年暑假,面对着不大不小的孩子,早就没有了全天陪伴的时间和精力了,我们该怎么安排假期生活呢?游山玩水也只有那么几天的时间,其余的时间也不能一直在家宅,也担心孩子总是玩电脑玩手机。

伴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成长,我们也发现忽然孩子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凸显出来了,不再那么按照家长的意志。讲道理也不是总能讲得通。现在也是在寻找新的方式方法。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当你所学的知识都已忘记,所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以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录取的都是那些会“玩”能“玩”的孩子。

透过玩,来看出一个孩子的潜质,这些是书本知识无法提供的。毕竟未来社会并不需要背出派小数点后的一百位,需要的是一个孩子真的能融入环境的能力,懂得与人交往的善良与同理心,面对未知的自信和探索精神。

“玩”到底是什么?

玩不是工作,像过家家这样的玩法好像是模拟日常工作,但是动作会夸张,而且会忽然变换各种场景,这一切都是在玩;

玩好像有一些特定的形式,像一些游戏,在重复特定的动作,但是重复中又有变化;

玩是自发自愿的;

玩是一种试错式的学习,能让我们快速获得反馈,积累经验,提高应对意外局面的能力;

玩,很好玩;

而获得各种能力,促进大脑生长,学会各种技能都是“玩”的副产品-尽管这些副产品是如此的珍贵。专家教授们振臂呼喊的素质教育,喊破嗓终还是纸上谈兵,但可以很简单的在玩中实现。

所谓的“玩”是一种探索式的学习,体验式的互动。是让孩子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具备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关于玩,家长能做什么?

01

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放开了玩儿,身体放松,内心敞开,更加积极的探索;如果你本人的身体就过于规矩,有教养,平时循规蹈矩。让孩子敞开也许并不容易。

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02

提供陪伴。最好是同龄的小伙伴。同龄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中也是社交模拟的过程。孩子可以感受与他人的互动,在交流中更好的成长。

对于大都市的孩子而言,机会也许不多。

03

玩出质量。追打嬉闹也是一种玩,但是更好的玩是探索的,是体验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感知和创造的。

玩的过程不但要享受,玩之后留下的东西才更是我们想要的。无论是玩具还是过家家,都是提供一个创造的载体,让孩子在其中更好的感受一种心情,感受其他人的角色,表达自己的想法。

现在,像这样成熟的开发潜能的游戏也引入中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你的孩子也能享受美国精英教育下的课程体系,体验美国孩子是如何玩中学,完善情商提升能力的。

前几年引进上海的时候,美国华人一家本来是回国探亲,但是听说这个课瞬间给四个孩子报名参加。而且深受国际学校家长的喜爱。这些学校的家长都是懂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取其中的精索和长处,力求让孩子有国际化的见识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