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丨「五星」計程車司機的願望

一輛車牌號為渝B5T312的出租車穩穩地停在面前。座套雪白,車窗一塵不染,駕駛員帶著如老友般親切的笑容。這是市租公司唯一一臺“五星級”出租車,車組長是47歲的黃敏,主要跑夜班,白班駕駛員叫代崢豔,是黃敏的愛人。兩人搭檔跑出租車已17年,也親眼見證了這一行業的變遷。

“的哥”“的姐”們聚在一起休息時,黃敏最愛聽的就是老一輩駕駛員講有關出租車的故事。所以他清楚地知道,就在改革開放那年,重慶有了第一批出租車——20輛“上海牌”小轎車,嶄新又氣派的小車穿梭於公交車中特別顯眼。當時這些出租車也很“矜持”,通常就蹲守在牛角沱、解放碑,只有提前預約,才去跑業務,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還很遠。

當時還是區縣一國營單位汽車維修工的黃敏在1994年,跟著姐夫來重慶“闖蕩”,頓時覺得眼界開闊了,辦了停薪留職。駕校正開得風生水起,他去了一家駕校做汽修管理,同時也自己考了駕照,第二年,毅然辦理了辭職手續,丟掉“鐵飯碗”,正式離開國營企業編制。

黃敏笑言,這也是改革開放給他的勇氣,凡事不破則不立,總要鼓起勇氣做出改變。他還記得,原單位補貼了1044元,悉數交給了父母。

不久後,一位私營企業老闆在學開車時,看上了技術過硬的黃敏,邀約他到自己公司當駕駛員。1998年,朋友家買了出租車,黃敏出於幫忙,週末來頂班,通常兩天就能掙到400多元,當時已算是高薪。

熟悉了重慶城每一條大街小巷,每天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黃敏漸漸愛上了這一行。於是,2002年,黃敏和妻子一起,借款半承包了一輛車,踏踏實實開起了出租車。

黃敏說,1997年以前,通常只有三類人會坐出租車:生意人、車費可以報賬的、確實有急事的。

重慶直轄那年,出租車起步價由之前的9塊下調到了5元,這一下,很多人出行都願意來坐出租車。此後進入了出租車行業的黃金時代。黃敏和妻子也很賣力,開夜班時經常通宵不休息,跑得好時,一個月能掙到8000多元。

那時出租車司機門檻很高,需要寫介紹信,經過層層考核、選拔,參加出租辦、運管局的培訓後才能上崗。

這些年來,黃敏夫婦經歷了油改氣、從過橋月票到取消5元的過橋費,從講價坐車到打表坐車等變化,也參加過出租車起步價由從5元調到 10元的聽證會。近年來,私家車越來越多,而網約車的進入也算是一次大的變革。但黃敏並不擔心,他認為,時代的變遷,必定會產生新的事物。在出行上有更多選擇,對老百姓來說是好事。但出租車是不可替代的:可以隨時招手上,很方便,而駕駛員的技術也更加過硬。“現在我們出租車行業在不斷加強管理,我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市民有更好的出行體驗!”

作為重慶市“雷鋒的士志願服務隊”的一員,他們送過痴呆老人回家,幫乘客歸落下的筆記本電腦,送過高考學生進考場……對於他來說,乘客能平安順利到達目的地,就是最大的快樂。

他和妻子還將繼續將出租車踏踏實實地開下去,也希望見證更多更好的變化。

上游新聞記者 劉力 紀文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