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文錢幣爲什麼那麼特殊!

元代發行的鑄有八思巴文錢幣。銅質,元代以紙幣為主,輔以一定量的銅幣,其中以八思巴銘文,忽必烈時期由僧人首領八思巴創制蒙古文字,即稱“八思巴文”。1269年忽必烈詔行新字於天下。八思巴文系由古藏文增損變形而成,有字母41個,屬於拼音文字八思巴文成為元代的法定文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國際音標”和“世界語”,它的創制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蒙古社會的文明進程。八思巴文錢幣商場極其稀有,因年代久遠,可以保存下來已然不易,前史紀念價值極高。

字數只需一千多個。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為國字頒行全國後,其推行卻遭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傳統要素外,首要是因為這種文字字形難以辨識,再加之在有的本地使用時還效法漢字篆書的寫法,這就更加劇了辨認的難度。因而雖然元廷多次命令用八思巴文“譯寫悉數文字”(也確曾用八思巴文譯寫過一些書本,還轉寫過漢文、藏文等),但民間仍是用漢字。所以,八思巴文畢竟仍是首要應用於官方文件。元代首要流通紙幣,鑄錢比其它朝代都少,且多以漢文錢為主,但也用八思巴文鑄過有限的幾種錢幣。

它們的釋讀與一般古錢讀法不同,順序為上、下、左、右,因為八思巴文是從左到右直行書寫,與漢文書寫順序正好相反。元武宗至大年間在山東、河東、遼陽等地設有泉貨監鑄錢,所以八思巴文大元通寶當十大錢傳世較多。元順帝至正十年鑄行“至正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當十共五種,面文皆為漢字楷書,背面有八思巴文字,種類較多,有的背穿上八思巴文地支文字,如“寅”、“卯”、“辰”、“巳”、“午”等,用以紀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別為八思巴文和漢文數字,用以記值。以上元代鑄行的八思巴文銅錢,除大元通寶當十大錢和“至正通寶”部分銅錢較多外,甚餘皆罕見。

八思巴字創制之初,忽必烈是希望它成為加強統治的工具,但它本身存在先天的缺陷。對漢語,它只能拼寫讀音,漢語有固有的文字,早已為漢族和其它民族習用兩千多年,而藏、梵、畏兀諸語,由於它們本來就是拼音文字,八思巴字只能將字母一一對應地轉寫,更是無此必要。遽然推行八思巴字,蒙古統治下的有高度文明的各族人民將一夜全部變成“文盲”。因此,忽必烈在頒佈新字詔書中說“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就是說各種文書都用各民族固有文字和八思巴字並行。實際上八思巴字形同虛設。

因此,當大元帝國滅亡以後,八思巴字亦被廢棄,成為一種“死文字”。就是蒙古族自身,逃回蒙古草原以後,也僅在短暫的北元政權中行使過八思巴字,隨著北元的分裂,蒙古生活方式倒退,八思巴字也日漸消失了。今天我們只能在錢幣與元代其他歷史文物上見到八思巴文字的身影。八思巴文,實際是上下結構的拼音文字。上圖為八思巴文字母表,根據該表,我們就能試著破譯元代錢幣及印章上的文字了。

錢幣正面議論足夠。背文一般有紀年、紀地兩類文字。蒙古族自古就有騎馬追翔的文化表現,鳳凰在蒙古族裡也有吉祥、高貴、自由的含義。此枚八思八文背鑄一鳳且羽翼層次細膩,十足體現了元代蒙古族的文化特點。迄今為止是全囯唯一發現的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