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路 傑

聯拍在線鑑定專家

鑑定範圍:高古瓷、明清瓷


人物名片

中國古陶瓷獨立研究學者;中國文物學會理事;國內瓷器收藏團體《佳趣雅集》會員;中國全聯古陶瓷研究會會員;北京元青花俱樂部會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理事;老北京琉璃廠《集雅齋》傳人,創建《佰年集雅》品牌;江西景德鎮集賢雅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國內多家鑑定平臺任鑑定專家;祖輩曾在北京琉璃廠開設《集雅齋》經營古玩。解放後其家族支援國家文化建設,不惜傾囊捐款、捐物。曾多次受到國家文化部門表彰。耿寶昌先生在多次審視路傑先生藏品及研究成果後,對其年輕有為敏而好學的態度給予讚揚,並親筆題字“陶瓷世家”橫幅作為褒獎。


發表文章:路傑先生在明初景德鎮早期紅綠彩瓷、洪武官窯及祭祀制度、元代卵白釉模印八思巴文字等陶瓷研究領域中見地頗深,且收藏的實物資料也在全國首屈一指。國內在《紫禁城》、《收藏家》、《收藏快報》、《文物報》、《文物天地》、《東方收藏》等多種重量級文博刊物中均以大篇幅版面發表其文章。


論著:2010年第8期《收藏家》發表—洪武釉裡紅玉壺春瓶的市場分析; 2012年第2期《收藏家》發表—濃紅綠彩映元明-景德鎮元末明初紅綠彩瓷賞析;2012年第11期《收藏家》發表—濃紅綠翠映元明-景德鎮元末明初紅綠彩高足杯賞析;2013年增刊《紫禁城•學術增刊》發表—洪武官窯印劃雲龍紋顏色釉瓷中的祭祀元素;2014年第8期《東方收藏》發表—元青花名品的重識-記上博元青花瓷器的品相報告;2015年第11期《收藏家》發表—洪武印劃雲龍紋顏色釉瓷研究;2015年9月《文物報》發表—孤品新證-洪武釉裡紅玉壺春瓶的市場分析;2016年第9期《收藏家》發表—龍缸及龍缸燒造工藝初探。


錄製節目:2009年路傑先生受到邀請,參加了中國首次官方舉辦的《元代記憶--元代青花瓷 文化展》及《元青花瓷與中華文化》主題研討會。會上與多位國內外頂級文博學者進行了深刻的交流和探討。會議期間,眾多文博學者也對路傑先生收藏的元青花給與了肯定和高度的評價。


2009年路傑還受到中央電視臺的邀請,繼馬未都先生之後錄製了《解密御用瓷器之謎》和《探尋天價古瓷之謎》兩檔節目;2014年參加北京財經電視臺《快樂收藏》節目;2015年參加北京電視臺《才高八斗》和中央財經2套《一槌定音》兩檔節目;2016年負責國家十二五課題《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北京天津卷)的編審工作;2017年參加河北博物館河北古代名窯標本展;參加汝窯河南寶豐清涼寺研討會;參加魯山段店窯的研討會等。


鑑定專項:明清官窯、民窯,北方高古白瓷,早期彩瓷、洪武御窯、白釉,尤其擅長元末明初陶瓷。


專家風采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與故宮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探討明初御窯課題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與英國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納齊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與木器鑑定大家張德祥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與故宮陶瓷研究員呂成龍交流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香港蘇富比拍賣預展現場


明初陶瓷的種類豐富多樣,由於朝代更迭並未完全影響陶瓷工藝的傳承與借鑑,所以明初的絕大部分器物還沿襲了元代的製作技法,因為有較多雷同之處,從而造成了這一階段器物年代判定上的困難。


而明初景德鎮彩瓷方面的資料更是相當匱乏,導致年代判定上的困難。這不僅在於文獻記載中的缺失,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實物資料稀少。探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兩點較為重要的因素,影響了南方彩瓷業的發展。


其一,眾所周知,元末明初整體社會風尚對於彩瓷重視程度較低。由於元代是“國俗尚白”,所以白瓷文化一直佔據著陶瓷的主流市場,更多的高質量宮廷用瓷也多是以白瓷為主。另一方面,社會對於彩瓷的需求量也較少,彩瓷在宋金以來一直是北方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裝飾,而南方則一直沉浸在蔥翠般青綠與“饒玉”般青白的視覺享受中,所以導致晚到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時人曹昭依然對於“五色花”的彩瓷認為是“甚俗”的表現,可見曹昭對於看到的彩瓷評價之低,已經顯露出不屑一顧的摒棄態度。同時也似乎說明了當時彩瓷的燒造質量確實不高,這點從目前的出土標本以及傳世資料也已經得到了印證。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明初民窯彩瓷


總而言之,南方以及日後以景德鎮為主導陶瓷產業對於元末明初彩瓷的使用、以及接受程度在當時的社會還是有較大侷限性的。


與民窯“粗俗”所截然不同,明初官窯彩瓷卻是另一番風貌。從已經能夠確認屬於洪武官窯的彩瓷來看,似乎宮廷對於這種源自北方花花綠綠的藝術形式格外重視,並將其運用到官窯瓷器上。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明初官窯魚藻盤標本


以往凡是涉及明初官窯彩瓷的實物資料,都會提及南京明故宮曾發現的一件洪武紅彩龍紋盤殘片。這件標本非常稀少,一直都是南京博物院瓷器陳列中的珍品,其發現於1964年春天,出土於南京明故宮遺址內宮靠西側的玉帶河淤泥中。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明故宮玉帶河明初段原貌


這件標本是一件撇口盤,圓唇口,砂底,呈硃砂般火石紅色,復原後口徑15.6公分、足徑9.3公分、高3.5公分。胎體較薄,在盤壁內外均用鐵紅彩料繪有五爪雲龍紋;盤心流雲紋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圖四 南博藏紅彩龍紋盤)關於這件標本發現的過程筆者不再多費筆墨,值得深入探究的是,這件標本的發現雖然為我們打開了早期官窯彩瓷無實物可考的大門,但也使得對於洪武彩瓷的研究陷入了僵局。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南博藏紅彩龍紋盤


雖然距發現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可一直未見再有類似資料發現,從而使得這件紅彩殘片成為洪武官窯遺留的一例孤品。而此標本存在著諸多與同時期器物的不同之處,也為陶瓷學者進一步研究帶來了新的迷惑。


一、“雲腳”走向的差異


殘盤原應有三朵雲紋,如今只殘留兩朵,雲頭形似如意,雲腳皆朝右飄蕩,呈現逆時針走向。漢代董仲舒《雨雹對》中提出:“雲則五色而為慶,三色而成矞”;《魏都賦》中也有“矞雲翔龍”的描述。劉新園先師也曾經提出,這種三朵雲的紋飾應稱之為“矞雲”。筆者根據文獻,在《紫禁城》中《洪武印劃雲龍紋中的祭祀元素》一文中也對“慶雲”、“矞雲”又做了更為細緻的考證,從而進一步印證了雲紋在洪武器物中出現的實際意義以及作用。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素胎的慶雲和白釉矞雲


可以說,三朵雲的“矞雲”紋飾在洪武朝的瓷器中應用最為廣泛,大多裝飾在盤心。筆者專注洪武瓷近二十年的經歷中,所見的公開資料及標本,同時期的青花、釉裡紅、紅釉、黃釉、白釉、藍釉以及景德鎮發現的此類素胎半成品等,盤心都是用青花描繪或淺刻“矞雲”三朵,但均為雲腳朝左飄蕩,呈順時針走向,唯獨此紅彩盤 “逆向矞雲”。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青花矞雲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紅釉矞雲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黃釉矞雲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外黃裡白釉矞雲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藍釉矞雲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外醬裡藍釉矞雲


眾所周知,官樣紋飾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和遵循特定的禮法,尤其是以雲紋、龍紋組成的明初官窯,皆是宮廷重要祭祀中使用的“神物”,是精心設計過的“瓷祭器”。與“禮、樂”的重要級別等同,這些看似形制普通的瓷盤、瓷碗都是“祭禮”制度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看似細小的差別,都可能蘊藏著“祭禮”中鮮為人知的“玄機”,更有可能是當時“聖意”的直接體現。而南博藏的紅彩龍紋盤這一違背常理的繪畫現象可謂是洪武孤品中的孤例,也導致了這件標本的出現對於明初彩瓷無法後續求證的又一干擾。


二、圖案裡外合一


熟知這塊標本的學者都清楚,這件殘盤與其他同類紋樣的品種相比,更明顯的差異就是圖案的裡外合一。透光看去,盤內外的紅彩龍紋不僅佈局高度一致,就連龍頭、肘毛及五爪所在的位置都能較精準的重合在一起。這也導致了該盤殘損後,遺留和缺失的畫面位置都相同,得不到缺失紋飾上有利的互補,造成遺憾。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龍頭缺失位置特寫


關於南博龍盤“裡外合一”的這一彩畫特點,筆者曾就教於故宮、南京以及景德鎮多位古陶瓷學者,確實屬於洪武這類製品中較為少見的現象。由於洪武時期的瓷胎多用景德鎮本地的麻倉土,胎土顆粒粗、瓷化程度較低,所以洪武瓷普遍透光度都差。可想而知,當時的畫匠不僅要依據官樣要進行彩繪,還要想方設法將裡外紋飾達到重疊,如此巧妙的佈局,不僅是對畫工的彩繪熟練程度要求甚高,如何解決紋飾對應也提出了新的製作難題。難道僅僅是利用日光透影完成的彩繪?還是另有訣竅?總之,古人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聰明。當這件一氣呵成的作品呈現給世人的那一刻,無不感嘆其製作精良、技巧高超。而同時期,雖然也有青花和模印共用一器裡外裝飾的器物,但這種有意追求圖案合一的現象卻極少到。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裡外紋飾高度合一


透過流暢剛勁的彩繪龍紋以及瓷盤爽利的修胎技法,學術界普遍認同這件紅彩龍盤已經是洪武時期較為成熟的官窯製品。而洪武一朝長達三十一年,其制瓷風格肯定有所變化。


據史料記載,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南地區暴發了紅巾軍農民起義,而朱元璋早已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就實際控制景德鎮了,直至1368年在南京稱帝,朱元璋已經經營景德鎮十餘年。而洪武朝1398年之後的四年,又逢“靖難之變”,歷史被篡改,根據目前陶瓷學界公認沒有建文瓷的觀點,也將1402年以前算作洪武官窯瓷的製作期。如此算來,朱元璋燒製官窯瓷器的時間可能將近五十年之長。所以針對南京出現的這件紅彩龍紋標本,目前學術還是僅停留在將其泛泛的劃歸洪武朝所作,確實有失準確和深入。但冒然的將其斷定早晚,又缺乏同類的比較和參考依據。可以說,這件標本的出現為研究明初彩瓷雖然提供了有力物證,但其自身一系列的特殊性,也導致了彩瓷研究長期以來處於舉足不前的狀態。


2006年一次很偶然的機會,筆者終於見到一片與南博相同的白地紅彩龍紋殘片標本,驚喜萬分。但是該藏家處事低調,此前從未與人透露藏有此物。後也是獲知筆者對洪武瓷器研究痴迷,機緣巧合才將照片示我,一睹為快。雖然筆者再三請求,終未能有幸上手實物。但與藏家約定,有生之年如肯割愛,或成人之美或賜圖若干,用以學術研究。時間一晃就是七年,塵埃終於落定。在我年年“催“問下,終於見到了實物,並被允許進行了拍照。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與南博龍紋腿部對比


該殘片呈三角形,僅殘存一龍爪及雲紋局部。由於殘損的位置剛好是明初盤類特徵“月亮底”的位置,所以既保留了外壁的部分圖案,也殘存了一段底足,實屬萬幸。通過比對,二者都是用鐵紅彩著色,彩繪在白度較高的瓷盤上。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件標本與南博殘盤紋飾幾近相同,盤子裡外壁也是紅彩雲龍紋,盤心繪“矞雲”。通過進一步與南博紅彩龍紋比對,可知殘存的龍爪應該是龍紋的第三足,龍腿收緊,五爪分開,肘毛飄逸。紅彩濃豔,且筆觸連貫、頓挫有力。


雖然紋飾一致,但新發現的紅彩龍紋更顯粗獷,龍爪蹬踏更為兇悍。盤底利坯璇紋明顯,粘砂比南博所藏為甚。底足的火石紅也更為紅豔,近足牆處有一深“V”型凹槽,這點也是洪武時期盤類特有的利坯刀痕。從修胎技法與彩繪綜合判斷,這件標本製作年代應早於南京所藏的紅彩龍盤。


鑑定 | 路傑:孤品新徵--淺析洪武官窯紅彩龍紋盤的新發現

盤底圖片


與大多數洪武“矞雲盤”一樣,這件新發現的紅彩盤雲腳依然是向左,呈順時針走向。雖然底部的雲紋走向不同,但二者裡外壁所繪的紅彩雲龍紋都刻意的追求重合。同樣,這也導致了這件標本僅存的紋飾裡外相同。


通過這次難得的比對似乎可以得出結論,無論雲紋如何變化,這類稀少的紅彩雲龍紋盤對於紋飾的“合璧”是有特殊要求的。根據筆者多年來對於洪武祭禮的分析認為,這種存世稀少的釉上紅彩龍紋器皿應該是迎合某種特定的祭祀需要,有意精心製作的特殊“祭器”,其祭祀等級和所承擔的“神祗”功能要比其他同紋飾的顏色釉“祭器”更為重要,肩負的使命也更為獨特。根據《明史》中對於祭器使用方法的記載“……祭畢,貯藏於庫,仍用石主埋壇中”可以依稀知曉,在洪武朝重要的祭祀儀式後,這些高檔次的祭禮器都要存庫妥善保存,留以下次繼續使用。故而,相對於其他的陶瓷品種,洪武這類雲龍紋飾的祭祀瓷當年燒造就非常有限,而今更是連殘片都難以見到,完整器物更是鳳毛麟角。據專業學者統計,這類以雲龍紋裝飾的“慶雲”、“矞雲”盤碗器物,全世界僅約40餘件,相比汝窯的珍罕程度,更加為甚。


而這件紅彩龍紋標本的發現,不僅讓孤獨了半個多世紀的南博龍盤找到了可以參考對比的“兄弟”,也為本來稀缺的明初官窯彩瓷又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