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创作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今天凌晨2.47,收到此次戲劇展演中編導1班一個劇組的修改劇本。

時間再往前推,昨天晚上12點半,主創們在虛擬的世界抱頭痛哭,他們的處境讓我想起阿莫多瓦的《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我回復他們,「這是多好的創作體驗啊,你們只為創作,不為俗事煩憂」。

這次集中排演戲劇,三個班,八個劇組同時開動,在學生來講是頭一次參與如此的創作實踐,雖然青澀,但它實質上超過戲劇學院,電影學院的畢業創作,無他,畢業創作可能有太多的其他因素影響,而現今的他們,其實正符合林風眠先生的「為藝術戰」,純粹,徹底!

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記憶會迫使他們不斷回憶如今的夜晚。

——陶華僑,2018.07.26

戏剧汇演 海报一览(部分)

Impressionism Art Education

图丨编导二班作品《红裙子》

图丨编导二班作品《裸体午餐》

图丨编导一班作品《乡关何处》

戏剧汇演 编导学生创作谈(部分)

Impressionism Art Education

1

我没想过真的会对这个工程动这么大的手脚,我以为的儿戏最终还是经过我们的手开始了。从最初萌生的导演编剧想法,许多思想天马行空的人聚到一起,刚开始难以启齿讲我们的不成熟故事,但后来愈加坦然,我们在接受同处境的人询问时,或许答不上来,但我们都会暗暗记下,这为自己的作品提升建设了很好的平台。我们通过互相问答,完善最后的想法与文字,也在一次次创作探讨中明白了作品阐述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大方地上台,为观众展示作品最独特最吸引人的一面,激发他们花钱的欲望。

后来在投票下,我们敲定了四个故事,根据意愿,或者说是命运,分为了戏剧与小品组,在井井有条完成剧组人员构成后,我们一步步探索,尽量先从自己的反思与讨论开始,燃后再找老师交流自己又一点新的想法,最后经过大家反复斟酌才写下几个字。

看来十七八岁的我们也能把拍片这事做得有点专业气息。

我荣幸地抢下了制片这一听起来很厉害的工作,在听说要干很多杂活后,我甚至想过退缩或者干脆放弃,但其他组员不要命的努力实实地敲打在我心上,为了艺术我们是能割舍肉体只留灵魂游荡在人间的。我开始着手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文案,但因为涉及的社会群体较广,也令我很头疼,既要不落俗套也要突出高逼格,还要能吸引过路人想花钱的冲动。我放下一贯矫情得要死的文笔,转念想到了打油诗。营销还算成功。

完成文案后,我开始在网络上搜寻众筹平台,最后决定用「微打赏」是因为它的操作便捷和文案编写的方便实用。我第一个将其不要脸地推广到朋友圈,几十分钟后我都不敢开微信,怕真的没有人理我的胡闹。但第二天的结果令我震惊,许多组都采取我这种看似拙劣的方式,更开心的是,剧组一个晚上的筹款就破了千。我从一个个发列表好友开始,到别的组主动被剧组精神打动而慕名支持。我觉得一切的熬夜和掉发都是值得的,我们的才华和正值青春的热血被更多人看到了。

最后,我仍然感谢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天使,这绝不是一次单打独斗,每个人的功劳都值得被一一列举,我们在每个细小的零件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制片 翁思杰

2

《红裙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组里每一个人第一次参与制作的戏剧,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了。早就听说比起大学,可能在印象的创作会更多更有乐趣,但当我得知我要如此近距离去接触这样一个创作时,内心是挡不住的激动。我知道比起班里一些同学我无法很好的胜任导演和编剧的工作,所以我选择了我擅长的音乐工作,一是想为戏剧做出更好的效果,二是为自己积攒一些经验。不管是音乐还是音效,在找寻的过程中我都感受到乐趣。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我们剧组没有一分钱资金的情况下,制片开启了集资,并且在一晚上集到了1000+。制片是我的室友,我亲眼看着她为了剧组一个一个找人,直到把列表的人都找完了。从一开始的自己人10元5元地集到后来同学朋友一点点的贡献,使我们有了足够的资金去完成我们自己的艺术创作,我们都心存感激,唯一能报答这些人的就是做好我们的戏剧。从上周开始,我们开始陆陆续续地参与创作,我作为红裙子组的音乐和现场服装组,虽然还没有参与排练但也深有心得。

其实一切的创作最难的部分是如何去组织一个团队。一开始分组的时候我选择了红裙子组的原因是对其剧本更加有感觉,但是之后团队的各种合作和分享使我更加享受其中。我认为不管去了哪一组,团队精神都是一个组必不可少的东西,是驱使团队优秀的重点。所以当我看见导演、编剧、制片、音乐组、灯光组和服装道具组一起努力为这部戏剧努力时,一时间有些热泪盈眶。

我只是音乐组,因此在演员选拔和剧本修改时我并没有参加,只是听说编剧导演们为了改剧本在宿舍一楼待到了凌晨一点半,中途夹杂着热浪和蚊子的双重夹击,第二天更是精神恍惚。但经历里那么多的我们,更加明白了一个戏剧要做好要付出些什么。

我们每个人学习编导的初衷都各有不同,但最后我们都在为一件事共同努力的感觉真的很好,不管是红裙子组还是裸体午餐组,亦或是隔壁编1的三个剧组,这与我们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一次磨练,比起枯燥古板的应试教育,印象的戏剧创作让我们的精神更加自由,使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这一个行业的内容。创作与理论从来是不冲突的,最后两周能够为此努力,我深感荣幸。

——音乐 赵可昕

3

我们把《春之祭》《裸体午餐》《穆勒咖啡馆》等有名的艺术作品进行不断地认知和探索,从而将他们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现在编排的真正属于我们的《裸体午餐》。

我们重新创作了那些经典,故事大致是我被现实束缚,想要冲出牢笼,走向自由,在精神病院中遇到许多精神病人,开始渐渐怀疑自己的故事。

我并不是编剧组的一员,前期的工作我没有接触或者说是深入讨论,该如何将剧本与舞蹈进行更精巧的融合,不显突兀,还能表达出我们的所要的主题。我知道,编剧组为了把这部剧展现出更好的效果,很晚才睡,甚至在下课的时间也依旧在讨论。他们甚至会为一句台词而争论一个上午,而这仅仅那只是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

剧本的台词在几经打磨中终于成型了,各种的舞蹈、音乐、灯光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剧本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为了让我们更快且更清楚的知道,谁说哪个台词,第几幕的动作应该是什么。音乐的剪辑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这部剧是呈现一种舞台剧的效果,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音乐作为感情的寄托,而在音乐中,主角们的台词也要提前录好,演员的声音要与当时的情景符合,不同的人物性格说话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我们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我们也只能一遍一遍,一次一次,反复不停地尝试着。

舞台上的灯光对作品展现出来的效果起到极大的作用,不同的场景需要不一样的灯光角度。当舞台上只有一个人在表演时,你就得将灯光打在他的脸上进行一种突出的感觉,每一幕结束之后,都要熄灯来表示中断或结束。灯光也属于创作的一种,不同的灯光会有不同的感觉。

这次的剧本创作带给我们很多理论所无法学到的东西,这可谓是实践出真知。我们在交流中成长,在排练中突破,日日夜夜挥洒的汗水,在未来必将浇灌出花朵。

——灯光 张淑颖

4

第一次参加创作讨论是在来印象的第一周周日晚上。那天晚上由于动车延误的原因迟到了,被陶老师揪着辩解了好久。这是真真正正的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创作者最应该具备的基础品质——守时。这是对片场所有工作人员的负责,也是一种对艺术的态度。只有端正了态度才会有团队的精神,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后来陆陆续续有了点滴的进展。记录下成为《红裙子》组编剧之一象征性时刻的是我们酒店楼下的烧烤摊。年轻的我们怀揣着梦想围坐在两张木桌拼起来的简陋「会议桌」边,那一刻,我好像真的踏上了坚实的编剧之路。

一开始我们组特别顺利。有故事基础,组里的小伙伴都有默契,一幕幕场景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中浮现。但一帆风顺的路并不会太长。先是周涵同学的身体累垮了,她不得不提早离开休息。可即使离开,她也是心心念念着剧本,写了很多。还有印象最深的一次讨论是在酒店一楼的大堂。第二天就要去音表学院选演员了,必须呈现完整的剧本。可是晚上写出的剧本被陶老师几乎全盘否定,主角对话的台词也特别别扭。只能改。那天晚上我们三个姑娘(周涵因为身体原因被赶回去休息了)抱着电脑,讨论得热火朝天,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养生,全身心投入到我们的红裙子。现在想起来,那天凌晨的皮蛋瘦肉粥味道真的不错。

我们小组的创作历程可以比喻成一个年轻人的心电图。总体平稳,但有起有落。不过我们对于这些起起落落都坦然接受,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话剧能最终成型应该有的过程。

最后,感谢我身边这些喊着「我好累好困我真的撑不住了」但仍继续修改用心感受剧本的女孩,我们最终必然会全力以赴,带来最完美的《红裙子》!

——《红裙子》编剧组

楼园园 周涵 茅瀚云 胡佳佳

//////////

其实我一直很想做一个讲故事的人。记得一开始动笔的时候,我连最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有问题,再到后来,好不容易文字漂亮点了,却又因为过度追求笔下文字的华丽,而忘记了怎么去把脑海里故事描绘出来。一直想在文笔与内容上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但是至今也没有。

所以我很羡慕你们,在这样的年纪,就能够进行独立创作,再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同演绎出来。

真好。

创作在进行的时候,不免有一些学员会觉得略略沮丧,因为真实作品的呈现与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跟在印象平日里看到的大师作品更有一段差距。

可是我亲爱的孩子们,大师的作品能够剖开社会的病灶,直达人性的深处,可是你才多大年纪?自己的一生尚未活的明白,又怎样去明白社会与人性。

不过还好,你们是从印象出发的。这是第一步,很稳,很好。未来的未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读书,去经历,去思考,去求索。要去叩问内心,去叩问世界,去努力的找寻社会和人性的真相。

我由衷祝愿你们会看到这个宇宙的疆界,我也真切的希望你们永远看不到宇宙的疆界。

You will be th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