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晚年爲何提倡種植鴉片?

林則徐為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但是諸位請勿忘記林則徐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雖然他走到了歷史前沿,看到了與在京城裡皇帝老子看不到真實歷史場景。但是他同樣是以傳統認知的東西來感受世界的,他並不能夠站在我們現代人的歷史高度上去看待當時發生的一切。

“虎門銷煙”實際意義與現在海關緝私不是同一個概念。當時中國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海關和緝私制度。而那些被銷燬的煙,在外國人眼裡,都是正兒八經的商品。清國人銷燬這些煙都是野蠻的破壞經濟規則的不法行為,因為你清國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禁止鴉片貿易”。

而在林則徐的邏輯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欽差大臣代表大清國皇帝要求將這些害人的東西銷燬,誰敢有意見?

這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然而這種信息不對稱還將繼續下去。英國人很快就不滿意了,大英帝國的海軍要為他們的商民出頭了。

然而一個近乎荒唐的邏輯支撐著林則徐繼續強硬。那就是我不怕你英國人,因為你們英國人吃肉,所以必須要喝茶葉化解,否則會腹脹而死。你要是膽敢挑戰我,我將上奏皇上,禁止茶葉貿易,你蕞爾小國能撐幾天?

結果英國人服你林大人,乾脆直接繞著沿海北上直接找皇帝去了。這下林則徐急了,有本事你來找我,你找皇帝幹嘛呀?道光皇帝也急了,你林則徐不是說英國人沒茶葉就……算了,趕緊先琦善去跟英國人談判,派伊里布去查明原因。那時候能人還真多,琦善和伊里布一商量,把林則徐撤了不就好交代了麼?後來接替琦善的奕山吹牛這仗能打,結果又敗了。那罪魁禍首林則徐就只有發配新疆的命了。

然而林則徐經過這次挫折之後,開始認真地研究起英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瞭解。最終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林則徐晚年看鴉片已經無法禁絕,於是提倡國人自己種植土煙,以求自供,以減少鴉片貿易造成的鉅額貿易逆差。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暢通,如人一身血脈灌注貫注,何礙之有?”

處於意識的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處於國防力量巨大懸殊的情況下;處於工業科技嚴重滯後的情況下,在林則徐的倡導下。1860年,以雲貴川等地為試點,後全國迅速普及擴展, 截至1882年,大清國實現了鴉片的自給自足,而且開始出口返銷至歐美。最終倒逼英法等國開始主動提出禁止鴉片貿易。

然而林則徐林大人並沒有得見此幕,他泉下有知,不知道該是高興還是更覺悲涼。但是如果林則徐看到了今天的中國,那應該是可以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