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是我们无法挣脱的现实?

十几年前,日本作家三浦展所写的《下流社会》畅销日本。他对“下流社会”的定义是:“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宁肯不当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这里所说的下流社会并不是指人的道德败坏或是贫困阶层,而是指部分群体的生活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图、消费欲望低下,对未来没有信心,也没有保障,干脆懒散度日,靠一些没有营养的方式来消磨时间。

无独有偶,伦敦某咨询公司把年轻一代称为“ iPod一代”,iPod是insecure(不安全的)、pressured(压抑的)、over-taxed(税负过重的)、debt-ridden(债务缠身的)的缩写。

类似的现象和概念在较为发达的社会中越来越常见,这其实并不难理解。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需要解决温饱问题,走向更高的阶层是最好的方法,生存的欲望支配着人们为此奋斗,我们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为了不被淘汰,充满斗志的大众建立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机会很多,只要你愿意就能抓住,部分有能力的人顺利地进入上流社会。

而当社会的主体解决了物质匮乏的威胁,人们的“斗志”也开始削弱。此时的野心已经不足以支撑你克服巨大的阻力来跨越不同的阶层。物质文明的飞速成长没有精神文明的支撑,社会就出现了失衡,“下流社会”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新一代的年轻人明显对未来缺乏信心,上升无望,工资下降,生活负担沉重,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太难了。既然这样,干脆凑合着过,工作过而去就行,存款有一点就行,生活偶尔改善下就行。有的年轻人自称为“佛系”,不结婚,不发展,不争不抢任机会溜走,不用努力地生活和工作,什么事情都等发生以后再说。这样懒散的态度已经开始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日本社会显得死气沉沉,大公司和老年人掌控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年轻人只能为生活挣扎,这样的局面是畸形的。

其实,细想一下,中国也正在出现“下流社会”这个群体。

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部分人向上开拓跨越了原生阶层,爬上了上流社会,一部分人向下漂流滑入了社会的底层。在两极分化的趋势下,时至今日,向下沉沦的群体更为庞大,而且想要顺利进入上流阶层也变得更加困难,就业、婚姻、育儿、养老,各种各样的压力压在身上,根本没有精力去想如何反抗。好像社会越发展,阶级固化越严重。

赢者通吃的逻辑愈发清晰,无论是权利的获取、财富的积累还是教育资源的获取,马太效应都越来越明显,社会正在加速地分化,高阶层获得了最好的资源、渠道和最强的话语权。后来者想要与之平起平坐,难如登天。像是户籍政策、部门管理体制、财富分配机制、安居成本、各种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等都在向他们倾斜,而这些问题里随便拿出一个都能成为一个普通年轻人发展的巨大阻碍,想要跨越阶层的代价太大,成本太高,机会太少,通道太窄,当你不再是那个一碗鸡汤就能热血沸腾的少年,摆在面前的这些问题轻易便能将你拉入下流社会。

于是,我们发现在年轻一代中开始盛行的是追剧、追星、农药、抖音,人们借由各种娱乐方式来排解上升无望的情绪。从近年来,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异常繁荣便可窥得一斑。

这样的选择是在每一次经济疲软时都会出现的。经济的下降与文娱行业的发展呈现反周期性。在经济疲软时,大众会寻求更多的放松和快乐。越是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精神的寄托,越是经济箫条的年代,人们越需要娱乐。就像在美国七次大的经济危机中,各行各业愁云惨淡时,好莱坞却一片祥和,大批的人群涌入影院来获取短暂的欢乐和盲目的希望。

类似我们所熟知的“口红效应”,经济萧条时,口红反而大卖,为什么呢?因为经济衰退会让大部分的人消费能力减弱,但人们依旧渴望消费,口红这样不太贵却能带来满足感的商品就成了人们最好的选择,它对消费者起到了安慰的作用。文娱产业就是经济不景气时销量最好的那只“口红”。

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切身感受到了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下流社会也在更多地借助文娱产品放松、甚至逃离现实生活。我们常说,“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也会说,“人嘛,开心就好”,几十元钱带来一场情绪的释放对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近年来,不断地有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尤其是比较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影片。

比较火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人生的幻想,下流群体走进影院,将自己代入场景之中,你变成了胜利的好人、绝地反击的正义一方、手撕反派的背后大佬、结局圆满的灰姑娘,即使有的是悲剧,那也是悲得壮烈。你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想法,在电影里得到了释放。文娱产品带来的快感和认同感让你得到了短暂的欢愉。

但第二天,上班的路上你就会忘记昨晚YY的一切,毕竟,我们还是理智的。生活是现实的,没有那么多盖世英雄,也没有那么多天降之财,我们还要负重前行,此时的快乐,大概只属于拿下最高票房的利益相关者们。

大时代的洪流之下,身处“下流社会”中的我们常常被遗忘,上流社会,歌舞升平,下流社会,攀升无望。在很多人看来,就算我们想极力去改变什么,依旧无法脱离所处的“下流”环境,机遇对这个群体来说太过渺茫,最终自欺欺人地避开这些问题,就这样刷刷抖音、追追剧、看看电影,过“简单快乐”的生活也不错。

前一段时间,高考状元们的身份被媒体揭开。这些天之骄子几乎都是家庭殷实,素质全面,光环加深。不管你承不承认,那些拥有优渥家境、高素质父母、丰富资源的城市孩子,正在把那些家境贫寒、信息闭塞的农村孩子,远远甩在身后。优质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昂贵的,这也是下流社会难以向上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很多人的确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北京的一位爸爸为三岁半的女儿找了清华在读的研究生做家教,月薪一万,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孩子待两个半小时,可以教她些简单的知识,也可以单纯陪孩子玩。当有人问及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要请这么贵的家教?这位爸爸说:“我请他不是为了让他教我女儿知识,是为了让他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影响我的女儿,我已经观察过了,他足够优秀,我这是为女儿找了一个榜样,这样的价格不贵。”

这样在一开始就划下的鸿沟该如何跨越、弥补?

《极限挑战》中关于原生家庭的六连问用一种残酷又温柔的方式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差距有,而且一直有,甚至从你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你得不到完全的公平,有的人生来就比你拥有的更多,但是如果你不愿意鸵鸟一样把头埋起来,如果你还愿意奋力拼搏,还好,阶层流动的大门还未彻底关闭,我们还有机会,只是现在你需要更多的智慧,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说现在上升的难度很大,但它至少还来得及,或许再晚点就来不及。所以,今天就是最好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再试一次,努力打拼,在分化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

20岁前的人生是父母给的,20岁后的人生是自己给的,你的奋斗是属于两代人的。我们可以抱怨,甚至可以短暂的逃避,但事实摆在面前,除了乐观和去解决,没有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