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臣狄仁傑變身神探之謎

暑假期間,又一部關於“狄仁傑探案”的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上映,狄仁傑這位唐代著名人物再一次扮演“神探”的形象。近幾年,在關於狄仁傑的影視作品中,他幾乎都是以“神探”的形象示人,以至於很多人都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真實歷史中的狄仁傑是這樣的嗎?

“斷案高手”並非“探案高手”

在“古代探案高手”中,熒幕上一直活躍著兩個人:包拯和狄仁傑。而這些年,狄仁傑的“神探”之名後來居上。在真實歷史中,狄仁傑的確有過斷案的記載。他在初出道時任大理丞,一年斷案一萬七千餘件,但“斷案高手”非“探案高手”,事實上,在歷史中,關於狄仁傑偵破兇殺案件的記錄非常少。

狄仁傑(630年-700年)生於幷州(今太原)的一個官宦之家,小時候就喜歡讀書。通過明經科考試,狄仁傑出任汴州判佐。上任沒多久,狄仁傑就被人誣告。好在受理案子的是歷史上著名的畫家兼工部尚書閻立本,他在弄清事件真相後,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才,並親自寫推薦信,稱其為“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於是狄仁傑因禍得福,走馬幷州任都督府法曹。

可能因為狄仁傑才能突出,在地方積累了將近二十年的斷案經驗後,,上元二年(675年),狄仁傑調任大理丞,負責京師案件拘審判斷罪,同時也複核全國各地的判案。狄仁傑不孚眾望,在當大理丞的一年間,斷案一萬七千多件。這就意味著一年都不休息,每一天要完成四十九件案子。更重要的是,狄仁傑審理的結果“無一冤訴”,這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有記載。

不久後,狄仁傑被任命為“侍御史”,這個職位也是負責審訊案件的,只不過對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在任職期間,狄仁傑很不客氣地彈劾了高宗的兩位權臣,讓狄仁傑聲名鵲起。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幷州長史李衝玄指出,路上有一座妒女祠,“俗雲盛服過者必致風雷之災”,他想徵發數萬人重新開一條御道以避開妒女祠。狄仁傑據理力爭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最終,免除了幷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也對狄仁傑表示讚賞:“真大丈夫矣!”

其實,從以上的史實也可以看出,狄仁傑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為他的政治才能。而他最終被塑造成影視劇中的形象,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對於鐵面無私的“好官”的一種美好想象。

力諫武則天立李氏為太子

以狄仁傑為題材的影視劇在講故事時,都離不開武則天。在歷史上,兩人的關係確實也非常好。有人覺得,武則天成為武周的皇帝后,為人狠毒,卻偏偏願意聽狄仁傑的話,因此認為他們兩人有暖昧的關係,這其實是荒謬的猜測。

作為君主,武則天清楚,想要一個清正廉明的朝廷,想要一個穩定的朝綱,那必須用賢臣,她更清楚,狄仁傑絕對是賢臣中的佼佼者。

武則天尊稱狄仁傑為“國老”。狄仁傑對武則天影響最大的正是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武則天晚年對於立武氏為太子還是立李氏為太子,猶豫不決。一天,武則天和近臣們談起一個夢,說她夢見一隻大而美麗的鸚鵡,但奇怪的是,鸚鵡雙翼已折。狄仁傑乘機回奏說:“臣以為,那隻大而美麗的鸚雞鵡就是陛下自己,因為陛下姓武。兩翅,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現在他們都被囚禁,所以鸚鵡的兩翅折斷,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如陛下起用皇子,鸚鵡就能飛翔了。”,武則天明白狄仁傑的意思,不過,她並未直接回應狄仁傑。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之侄武承嗣數次遊說太后,請立他為太子。武則天在這種情況下召見了狄仁傑,想問他關於後繼者的事情。狄仁傑勸她說:“姑侄母子,哪種關係更為親密?我只聽說兒子當了皇帝,母后可以千秋萬歲配食太廟,從沒有聽說侄兒成為天子後,會在太廟中供奉姑媽的。”

其實狄仁傑說到了武則天的心坎上,身為封建社會的君主,對於後世的祭祀更為看重。最終,武則天放棄了侄子而立了廬陵王李顯為太子。705年,李顯再次登上皇位,這也使得李唐王朝得以延續。

不僅如此,狄仁傑舉薦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如張柬之、桓彥範、姚崇等,這些人也成為唐朝再次興盛的基礎。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說到,“仁杰蒙恥奮忠,以權大謀,引張柬之等,卒復唐室,功蓋一時,人不及知。”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就在這一年,狄仁傑病故,武則天聞訊嘆息:“朝堂空也!”後贈文昌右相,諡“文惠”。唐中宗繼位後,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後,再封為梁國公。後世稱狄仁傑為“狄梁公”,即由此出。可以說,狄仁傑得到了兩朝皇帝的高度評價,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對於武周和李唐王朝,狄仁傑都是功不可沒的賢相。

狄仁傑作為“神探”最先為西方人熟知

有意思的是,狄仁傑“神探”之名,竟然是本世紀中葉由一位荷蘭人最先捧起來的。在這背後,也體現了東西方文化交匯的一段佳話。

明清時期,公案小說非常盛行,《包公案》、《施公案》等相關小說接連出版。在清初,一本名為《武則天四大奇案》的小說面世,這是狄仁傑走向“神探”的開始。但令狄仁傑最終成為“名滿全球”,成為與福爾摩斯比肩的人物形象,則是拜荷蘭人高羅佩之賜。

高羅佩是荷蘭人,1935年大學畢業後,在荷蘭外交界供職,1943年至1945年,他擔任荷蘭流亡政府駐重慶使館第一秘書。當時的重慶,中外名流雲集,後來高羅佩還迎娶了張之洞的外孫女水世芳為妻。除此之外,他還讀到清初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高羅佩被書中刻畫的那個心細如髮、明察秋毫的狄仁傑所征服,他決定把這本書翻譯為英文。高羅佩翻譯後的第一本小說名為《銅鐘案》,出版後大獲成功,一發不可收拾,高羅佩應讀者要求,連續推出《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等小說,此為初期的《狄公案》。

在出版商的要求下,高羅佩十三年間總共寫了十三部關於狄仁傑的探案小說,其中包括15個長篇和8個短篇,最後一部是《詩人與謀殺》,寫完這部,高羅佩因病去世。這一系列小說,被陸續翻譯成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風靡全球。

在高羅佩的改編下,狄仁傑完全成了不折不扣的西方神探。不過,高羅佩也並非完全照搬西方,小說中說到中國的典獄、刑律、習俗都是於史有據的。這使得這部小說也有一定的史學價值。伯克萊加州大學法學院長貝林教授研究中國法制史,就是從狄公小說人手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學者趙毅衡得知高羅佩“狄公案”這套書籍在國外非常受歡迎,便勸其友人、中國外交官陳來元翻譯全套小說。1981年,《天津演唱》的第6至8期連載了高羅佩創作的狄公案故事之一《四漆屏》,自此,狄仁傑的“神探”之名才從海外漂了回來。沒過多久,高羅佩的狄公案系列小說陸續譯為中文。這些小說為後來狄仁傑題材的影視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