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成因

1、个人能力差,就业期望值过高

(1)自立自强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成长的环境来看,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多是“80后”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过多的关注,父母的溺爱和呵护致使他们存在很大的心理弱点。许多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适应社会能力差,“太辛苦”、“待遇不好”几乎是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拒绝工作的理由。因而当真正需要独自面对抉择时,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

(2)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英情结。他们择业观念陈旧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沿海发达城市或省会城市等情有独钟,而对西部偏远地区和小城镇退避三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种精英情结受到极大挑战。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即便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去,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据调查显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前四类单位依次是: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比例分别为28%、24%、20%、15%,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不足1%。另据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中,国家机关的需求非常小,而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内资企业用人需求较大,占到了74.9%。就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就业率低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大批自愿性失业者,自然形成了“啃老族”。

2、家庭依赖意识强,家庭教育缺失

(1)传统文化中强化家庭依赖意识。中国几千年来就有四世同堂的历史传统。中国父母关心爱护子女,有一种近乎于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对子女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甚至婚姻等都事事插手,不这样便于心不安。传统的“父子”关系的文化结构在强化亲情的同时,也极容易泯灭两代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让两代人成为心理上的“连体人”。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赖。

(2)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人生经历的第一站,是个人早期社会化的启蒙地,人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等都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庭在养育子女时,只注重子女的生理性健康,而忽略子女独立自强、勤俭节约等人格精神的培养;加之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人生价值平台单一,教育的目的是围绕考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放松乃至放弃了对子女基本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使得他们形成自私任性、无责任感的性格品质,缺乏独立生活和判断的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大学毕业生“啃老族”中尤以城市的男性独生子女为多。

​3、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性

教育不仅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德行成长的精神家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我国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过渡,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德育培养。教育的多样性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挑战,以至于教育四大功能中仅存的“求知”功能也被异化,变成了教育只是为了拿文凭。这就使得大量较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对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群体的壮大起到了助推作用。

4、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极少存在矛盾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群体的日益壮大,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业形势的严峻,生活成本的攀升,客观上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剧了“啃老族”数量的增加。连续几年大学的扩招,致使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极少。2017年,在我国城镇新增的就业岗位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岗位需求,大学生基本无优势可言。生活成本的急剧增加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已经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宁愿在城市无固定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或偏远的西部工作。然而,城市的高消费常常使他们无所适从,生活无助的时候,“啃老”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