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山東滕州和河南魯山的墨子故里之爭?

流影笑年工作室


墨子故里是滕州也好,魯山也罷,之所以出現如此爭議,還是名人經濟的原因,如果能本著學術研究,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屬於哪裡都無所謂,反正都是中國的。

我不打算針對這個有爭議的問題發表看法,不過既然提到魯山,就寫一下魯山有意思的歷史,讓大家也瞭解一下這個如今看起來並不出名的地方,在古代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

廣州在哪,地球人都知道,廣東省省會,你說在哪?可如果說河南也曾有一個廣州,你相信嗎?

河南產煤大市平頂山市區往西約20公里,有一個魯山縣。魯山縣,在南北朝時就稱為廣州(為行文方便,以下統稱魯山)。

別看魯山名氣不大,歷史可不簡單。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在這裡設置魯陽縣。而著名的楚長城險隘——魯關,就在魯山縣城南郊。從此之後,魯山一直是楚國和中原各國爭霸的焦點。直到公元前374年,魯山被強大的魏國奪走,成為魏國防禦楚國北上的軍事重鎮。

漢朝的時候,魯山是荊州刺史和豫州刺史的分界線,太平時節還看不出來什麼。一旦天下四分五裂,魯山的戰略地位就突顯了出來。

都知道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吧。曹操和很多諸侯屯在酸棗,而當時兵強馬壯的淮南袁術,屯兵就在魯山。孫權的父親孫堅也駐兵在魯山,還和部將在寒冬臘月裡喝酒鬼混,地方就在魯山城東。董卓發大兵數萬來攻孫堅,孫堅談笑風生,董卓兵越聚越多,但看到孫堅氣色如常,反而不敢輕舉妄動,孫堅率兵從容撤退。

時間來到南北朝,由於南北分裂,魯山又成了南北朝必爭的重鎮。魯陽對南朝有多重要?北朝只要拿下魯陽,就能威脅到南朝重鎮南陽、襄陽,從而有攔腰斬斷南朝的可能性。北魏最終還是拿下了魯陽,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設魯陽鎮。魯陽往南就是南朝的荊州。

為了威脅南朝,北魏在魯陽設置荊州。雖然只是一個空頭州,但說明北魏是非常重視魯陽的。太和二十二年,荊州被撤銷,設置魯陽郡。直到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混亂中的北魏給魯陽郡起了一個響亮的州名——廣州,和南朝的廣州(今廣東省會)重名。

魯山不但是南北朝爭霸的軍事重鎮,還是東、西朝爭霸的必爭之地。有東、西朝嗎?有啊,公元534年,強大的北魏王朝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但東、西魏都是空殼公司,真正控制東、西魏的是兩大梟雄——東魏實際控股人高歡,西魏實際控股人宇文泰。東魏、西魏分家後,魯山正好夾在東魏和西魏中間,不遠處又是南朝,可以說魯山是三國都必欲得之的重鎮,地位有點類似於三國時的荊州。

公元538年,高歡和宇文泰又開始死掐。高歡派跛梟侯景屯兵虎牢關,準備收復被西魏侵佔的河南諸州,重點就是西魏控制的廣州(魯山)。西魏的大牌將軍韋孝寬害怕侯景,提前溜之,西魏廣州守將駱超還死守城池。侯景圍著廣州打了近一個月,連根毛也沒拔下來。侯景急得直轉圈,有個部下盧勇帶著一百多騎兵到外圍觀察地勢,沒想到撞上西魏兵,一通宰,西魏兵慘敗。駱超再也沒有堅守的勇氣,痛痛快快地把廣州獻給了高歡。高歡為了獎勵盧勇,就讓盧勇出任新的廣州刺史,可見廣州之於高歡的重要性。

西魏丟了魯山,等於明朝丟了山海關,那是要出人命的。西魏不惜成本,派都督趙剛在公元539年初偷襲魯山,把魯山奪了回來。

對東魏和西魏來說,魯山都是丟不起的,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就說“(魯山)其後東、西魏相爭,魯陽尤為重地。”東魏丟了魯山,又在距離魯山東北不遠的襄城又設置廣州,屯有重兵,意在奪回魯山。

有人曾經讓魯山當過地級市,改稱魯州,這個人是誰呢?竟是“鄭太祖”王世充。王世充沒多久就被唐朝給滅了,魯州旋置旋廢,幾同走馬燈。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魯山還是回到熟悉的縣級,開始稱魯山縣,直到現在。魯山之後劃歸汝州,北宋和金朝,魯山一直隸屬於汝州。到了元朝,魯山劃給了南陽府。有意思的是,到了明朝,又恢復了汝州,魯山還是回到汝州大哥的旗下,幾百年的老熟人了,跟汝州還是習慣。清朝沒任何變化,魯山還繼續和汝州在一個鍋裡攪馬勺。這麼一算,魯山跟著汝州長達一千二百多年。

建國後,魯山被劃到了許昌,但在35年前,1983年,平頂山成了魯山的“新大哥”。

差點忘了講,魯山曾經在宋朝出過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不管你是聽老一輩的評書,還是看小鮮肉演的古裝劇,此人的出鏡率都非常高,他就是一代名將牛皋。小說裡的牛皋擅使雙鐧,殺敵無數。因牛皋死心塌地跟岳飛抗金,遭到了奸相秦檜忌恨,用毒酒害死了牛皋。牛皋死前長嘆我已61歲,死而無恨。最恨的就是宋金通和,讓我死於一杯毒酒,而不是戰場!

後人非常景仰牛皋的愛國赤誠,就把他的遺骨埋在了杭州棲霞嶺。不遠處埋葬的,就是牛皋一生的熱血兄弟岳飛。


地圖帝


山東滕州和河南魯山之間的墨子故里之爭由來已久,到今天為止,學術界依然沒有定論。我就納悶了,墨子十大主張中不是明明白白地有這麼兩點:“兼愛”和“非攻”嗎?這兩地既然公說公的理,都說自己是墨子的故里,何不也來“兼愛”一回,二者求同存異,相互承認都是墨子的家鄉,豈不美哉!

至於二者為何要爭“墨子故里”,說穿了還不是名利二字!別說墨子是這麼出名的人,現在有的地方甚至連西門慶、孫悟空也要拿出來炒作一番。因為出名了,各種好處就會接踵而至,關鍵是能帶來真金白銀,還美其名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管它三觀不三觀呢。



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還是在於錯誤的政績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是為官的卻為了短期的GDP,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招數都用上了,那還顧得上沉下身子,認認真真去調研,大多是什麼路子來得快就用什麼路子,而這其中“名人效應”是最有效、最簡單的了。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山東滕州也好,河南魯山也罷,都踏踏實實地去弘揚墨子的優秀傳統文化吧,我覺得這才是應有之意啊!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前段時間,在某鎮考察途中,莫名被拉去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而學術會議的主題大吃一驚:赤壁之戰遺址新考。本來赤壁就有很多說法,如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等,但隨著考古挖掘,陸續開始傾向蒲圻說,蒲圻也早就1988年就正式更名為赤壁市,以示正統,黃州赤壁說因蘇軾而名聲大振,後來就乾脆將兩地分別稱為武赤壁和文赤壁,這基本是人所共知的。而此鎮所謂的赤壁新考,觀其論據,多引用三國志等些書籍,論證並不嚴謹,而其所謂的物證,也僅僅是一位當地民間學者所藏的所謂古文物,其中參會人物,也沒有一位真正的歷史學者。所以,中間也只有尿遁。

說到底,這種爭論,其實是市場經濟之下一種資源的搶奪,某些地名也是一種文化資源。再如到現在仍然有爭議的諸葛亮所躬耕的“南陽”之爭,清代襄陽人顧嘉蘅到河南南陽任知府,也對這種兩難的境界感到無奈,所以寫下一副“心在漢室,原無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的對聯。

因此,個人覺得,像這種故里之爭,首先應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應符合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其次最好能夠達到雙贏,像前舉文武赤壁以及襄陽、南陽之爭,最後都算達到了雙贏。所以,山東滕州和河南魯山的墨子故里之爭(其實還有河南商丘),也可以仿照前例,在遵循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雙方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達到共贏。


楚邾


山東滕州和河南魯山爭奪墨子故里,首先要弄清墨子的出生地,這是最有理有據的真理和說服力。墨子是東周春秋未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他是墨家學派創始人,也是戰國的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考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要知道宋國在今天的哪個位置、哪個城市是宋朝的國都。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宋國版圖跨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千米。有此可見墨子是河南商丘人,于山東滕州、河南魯山沒有任何關係。滕州、魯山兩爭奪墨子無非是為自已的城市增加名人效影,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感,更好的發崛當地旅遊資源,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現在全國各地都在爭奪名人故里、名人故居、名人墓地等,如西門慶、潘金蓮、李師師、王昭君等這些人物還有人爭,更何況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一墨子。






晚秋195087521


不請自來。

做為一個普通的滕州人,筆者1997年去過魯山縣。對於滕州與魯山墨子故里之爭不想將個人觀點強加於人。



我想說的是,對墨學文化的傳承,研究與應用。

九一年的時候,滕州就在我的家鄉木石鎮(墨子誕生地)舉辦了墨子學術研討會,近三十年來,這個學術研討會一直在延續。每年都有國家省市和日本等國家與地區的墨學專家與會。大概十年前出版了一套一百餘本的墨子研究專著。

滕州市有個專門的副縣級研究單位——墨子研究中心。



滕州人通過墨學研究與傳承,獲得了發展動力。舉一個小例子,有一個大學生村官,以組織生產魯班鎖等手工藝品,使一個村子富裕起來。

其實,對於先賢聖哲故里之爭雖可以在旅遊資源開發方面有所幫助,但筆者以為關鍵是如何傳承和應用先賢思想,發展地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

各位以為呢?



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坷垃頭子大洋蔥


先說山東滕州,幾千年前的事沒人知道,不過最近二三十年滕州在墨子這事上挺上心的。從省裡市裡都不遺餘力的支持,墨子紀念館,墨子湖墨子路,墨子研討會等等凡是和墨子能粘上邊的無不搞的有聲有色。在滕州墨子儼然成為當地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再說說河南魯山,同樣,幾千年前的事沒人知道,可是當今的河南省從上到下好像對這事沒有什麼感覺,列位不妨百度一下,百度百科上的魯山尋不到墨子的片字描述更不要說是其他的了。或許是魯山的自然風景旅遊資源過於豐富而看不上動輒需要上億的資金進行包裝建設的先秦古人吧。

墨子是位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就連毛主席都稱讚墨子為“辯證唯物論大家”。墨子的兼愛,非攻等等思想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無論歷史上墨子的真實的出生地是哪裡,我想那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當今的國人要從先賢的思想中汲取正確的有用的營養而充實自己,為自己立足於不敗之林,為國家立足於不敗之地林而努力努力再努力!


超能蝸牛


現在別說故里之爭了,就連墓地,出生地,籍貫,這些都是爭奪的重中之重。說到底,為了經濟利益,別無其他。

1,名人故里之爭可以提高當地知名度,無論輸贏都是有利可圖。

2,普遍流行“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故里招牌如果搶到手,可以提高當地的文化底蘊,可以進行適度包裝,發展旅遊及其他相關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墨子做為一個知名度很大歷史文化名人,背後是有一個可供利用和開發的巨大資源,推廣得當,是一個顯眼的政績,一本萬利。

這種故里之爭背後都是經濟文化之爭,近些年也隨之爆發了各種亂象,西門慶故里,孫悟空故里這些虛構的人物也有部分地區爭奪,顯然已經變質了,反而對當地文化產業是種傷害,應當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來做事情。


閩路行


晚清學者孫詒讓作《墨子間詁》,並附作《墨 子傳略》始提出墨子為魯國人。主要根據是,《貴義》“墨子自魯即齊”、《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等語,證明墨子為魯國人。近年來,張知寒連續發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裡籍新探》等數篇論文,進一步明確指出,墨子的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 “濫邑”(在今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故可以說墨子是魯國人。


用戶1150289371232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各地相爭名人故里,無非是為名為利,學術界都存爭議的事情,我等怎能說的清楚?


山人半丁


《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自魯往,我覺得有兩種解釋都對,

本人山東人,只想說句公平話。

第一,祖籍或者生於宋,生長在魯,你想想如果是你的老家,被別人打了,要滅國,你會回去幫忙麼?別說是墨子聖人,抗日期間不也有那麼多在國外的人回國麼

第二,就是生於長於魯國,墨子主張提出兼愛非攻,就是不希望戰爭,呼籲和平,既然制止不了魯國的進攻,那為什麼就不能給宋國去出招呢,避免這場戰爭不正符合墨子的思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