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你的电影片名是场工写的么?

电影海报经常干着让电影未映先火的事儿,因其大量充沛到院线、网络宣传,其中电影片名的冲击力自然是海报核心。近20年来中国电影大火,导演对片名题字的把关可圈可点,有些还不错,但更多的题字非常不专业。

优秀的电影题字有很多,他们讲究传统与格调,自然脱俗,比如最近火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被院线、媒体和朋友圈刷屏,备受青睐。无论是否懂书法,看到片名题字“我不是药神”都要称赞几番,专业人士一眼看出取法《爨宝子碑》 ,楷隶相融,古拙且饱满冲击力。

电影海报题字的核心意义在于凸显电影风格。这点没错,错在很多导演在把握风格与格调的时候失衡了,下面我们看下那些东施效颦、莫名其“怪”的电影题字。

2006年电影《云水谣》在当时还算主流,但片名是谁题的字?是临时演员?是场务场工?还是送盒饭的?至今找不到题字作者,吓完人就跑了。

再如张艺谋电影《归来》,很多人看过,剧情很沉重,表现出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人情冷暖,感人泪下。但是张导请都本基题的这两个毫无法度、格调低俗的粗暴大字,究竟与电影有什么关联?

其实张艺谋在10年前就请都本基写了“三枪拍案惊奇”,“形而上学”的题字方式,和这部电影一样失败,题字风格两个字:矫作。电影一直备受业界各种诟病。

“都本基”是谁?他就如书法圈的“王林”,纯粹的书法玩票,写字毫无章法,集江湖体、老干部体于一身。倒是迎合了张艺谋的口味。

与《三枪拍案惊奇》同时期还有一部电影叫《我的唐朝兄弟》,电影画风别具一格,写实主义描绘出大唐欢快的田园生活与封建黑暗。但是唐代书法那么强大,这样的题字是不是太不着调了?

再看到下面的《南京!南京!》,请了范曾题的字,骨肉不调,毛骨悚然,看着难受,倒是与故事背景相吻合。导演你是故意的吧?

再说去年韩寒拍摄的《后会无期》,目测片名是韩寒本人题写。有才,不代表什么都有才。专业事还是要请专业人来做。

同样是作家,韩寒的前辈—贾平凹的字要更有传统底子。当然了,跟导演陈凯歌的把关很重要。据说陈凯歌找到贾平凹题写了很多次,最后选中的成为经典题字。

贾平凹题《无极》

先不论贾平凹的书法水平如何,但是他写的“无极”两个字绝对堪称经典。生动遒劲,张力十足,一股澎湃的荷尔蒙力量感。

这种力量感,也可以由女性来打造,比如:

许静题《武侠》

由许静题写的“武侠”两个字,笔势遒劲,酣畅淋漓,彰显侠气风范,与电影相得益彰,令人记忆深刻。

请专业人,当然是要请专业的书法高手或请人集字。尤其是那些能彰显电影风格又能平衡法度的书法家,完全给电影加分。比如:

曾来德题《妖猫传》

陈凯歌电影《妖猫传》大火绝对不是靠炒作。从邀请杨贵妃的“混血演员”饰演,到李白、空海法师使用鸡距笔,再到邀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题写片名,都是死磕细节与专业。曾来德题写的“妖猫传”惊世骇俗的用笔,夸张的粗细对比和奇肆奔张的取势,令电影饱满冲击力和审美张力,高度贴近大唐谜案《妖猫传》的奇幻色彩。

所以,导演的传统功夫太重要了。对于书法的品味,除了陈凯歌外,宁浩也不含糊。

杨中良题《黄金大劫案》

宁浩导演代表作《黄金大劫案》的片名,是由中国书协理事杨中良先生题写,其书法融碑帖一体,收笔果敢,温雅而雄健,写出劲逸之风,与这部泼辣喜剧相得益彰。

刚才我们提到的《我不是药神》,也是宁浩导演作品。如果不是对书法有深度理解,怕是不会想着以云南《爨宝子碑》的风格书写片名书法的。冯小刚也有过一次类似的成功尝试—《大地震》:

爨字《唐山大地震》

集字很讲究的还有:

颜体《大唐玄奘》

刘栋导演的《大唐玄奘》据说当年是唯一被拿去参选奥斯卡的。电影虽然不火,但是书法很讲究,集的颜真卿的字,但并不是集的《颜勤礼碑》而是《李玄靖碑》,敦厚宽博、古拙而凝重。集字优秀的再如《建国大业》,大气磅礴,得火燃之势:

毛体《建国大业》

人物传记式的电影更讨巧,直接用,没毛病!

启功体《启功》

梅兰芳《梅兰芳》

美学无处不在,艺术是相通的,导演既然要用到中国书法,那么对于书法的理解就应该是具备传统理解力的。对于片名的书法题字,考量的是导演对于大众市场和书法专业的融合与平衡能力。

电影经常有“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专业评委觉得精彩、深刻,但是群众不买账。书法与这一点高度相似,写字再好、功底再强也不一定能迎合大众。但是无论如何,那些能平衡大众与专业评判的导演,才是顶级高手。宁浩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