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防放在心里,担在肩上!让我们为这些携笔从戎的浙大人点赞!

转瞬间,2018级军训结束将近一周了

几千名新生也即将迎来课堂里的大学教育

尽管身披军装的时间只有半个月,但是

这段浸满了烈日与汗水的记忆

在青春的记录上

永远保存着熠熠闪光的模样

昨天正值国防教育日

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有关浙大,有关军人

在浙大

“入伍大学生”“国防生”

从来不是陌生的词汇

我是入伍浙大人 (一团十五连 俞诗绮)

一年又一年

光荣入伍的求是人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磨砺、坚守、成长

2018年,28名浙大学子入伍当兵

今年九月,浙大的28名大学生即将踏上征程,光荣入伍。

大学生新兵集体役前训练

浙江大学机械学院15级的陈龙,从初中开始就对军人这个职业向往不已。高二的时候,陈龙参加飞行员的选拔,因为身高超出了标准而未能成功。

高考结束他听从家人的建议报考了浙江大学,今年陈龙已经大三,家里人觉得当兵太辛苦,但成为军人的想法仍旧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与陈龙一样,越来越多这样的浙大青年选择在大学期间入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层层筛选圆了自己的军旅梦。学校的征兵工作通常在每年的3月份开始,满足条件的浙大在校生与应届毕业生都可以选择报名入伍。

大学生们报名入伍需要通过体检初检、体检复检、政审、定兵这些环节。2018年,通过体检复检的有近40人,最终有28人入伍。

爸爸是警察,女儿毅然参军!

“投笔从戎,无问西东”是2016级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杨雪倩的入伍宣言,28名入伍大学生中,杨雪倩是唯一的女兵。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在国家危难之际,选择成为一名飞行员,为保家卫国献上了自己最绚烂的青春。这个角色在杨雪倩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句“无问西东”,也成为了她入伍参军的座右铭。

杨雪倩留着一头及腰的长发,干净利落地扎在脑后,不过马上她就要剪去这一头长发,穿上军装,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

说起自己入伍的缘起,杨雪倩一定要提起他的父亲,“他从浙江警察学校毕业以后就成为了一名警察,我爸是那种很严肃、很正直的人,作为一名党员,他真的给我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杨雪倩最敬佩的就是父亲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他很少因为私事而请假,就连我来浙大读书他也因为工作没有来送我。”父亲的严肃正直,也让杨雪倩从小就对警察,对军人有了向往,家人也全力支持她做一名大学生军人。

杨雪倩在大一加入了浙江大学广播电视台,成为了广播台唯一直播节目“紫金快讯”的新闻主播,每天下午五点半的新闻播送,让她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她说:“这些新闻会让我觉得国家、社会远比大学校园来得大,作为浙大的学生也需要更有担当。”

大二时她成为了丹青学园学生会的主席,学生会的工作也让杨雪倩得到的很多成长,在校期间,她还获得了社会工作奖学金,被选为2017年度的“丹青之星”。

大学生们报名入伍需要通过体检初检、体检复检、政审、定兵这些环节。“入伍报名到最后确定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放弃,女兵报名时间比较晚,在报名以后我去了湖南进行暑期支教,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入伍,”杨雪倩觉得自己的支教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地区间的差异,“总觉得自己以前就像活在象牙塔里,真的需要去做更多事情,去历练与摔打。”

杨雪倩喜欢读诗词背诗词,岳飞的“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都是她喜欢的句子。

“我从小就和男孩子一样,高中还在学校的篮球队待了三年呢!”杨雪倩说。

又是一年退伍季,结束了军营生活的浙大参军学生褪去戎装,回到母校,褪不去的是军人的情结和本色。为了让大家对军营生活能够有更真切和深入的理解,小团子特别采访了今年刚退伍的求是学子高郧飞同学。

高郧飞,2015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于16年9月入伍,于河北武警某部服役;17年参加疆区维稳驻训任务,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2018年参加代号为xx的实兵演习,8月获嘉奖一次,优秀士兵荣誉一次。

Q: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入伍参军呢?

高郧飞:简单来说就是,锤炼自己,报效国家。一方面,参军入伍是公民义务,作为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是应该的。但其实还是我的个人意愿比较多,在我印象中,就像部队里的一句老话所说——“想的通的是锻炼,想不通的是磨练。” 部队是一个可以强制改变人的大熔炉,我希望在军营里能收获不一样的自己。而军营更是一所不一般的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学到的是吃苦的能力,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魄力,是个人意志力的挑战与锤炼。

Q:你觉得入伍参军这两年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变化?

高郧飞:最大的改变当然是毅力的提升,能吃苦可以说是军人的基本素质,在新疆的日子于我而言是十分难熬的,生活条件差,工作压力大,每天保持8~12小时荷枪实弹、神经紧绷的执勤工作,不时还有外加的任务,长此以往,抗压能力max。再者便是自信吧,都说军人什么工作都能做,其实不是当兵就啥都学,而是凭着超乎常人的抗压能力,军人什么都敢去尝试,这种胆识和自信对自己的人生还是十分重要的。顺便提一下,两年时间的强制性免费健身,保持健康身体好身材自不用说咯~

Q:在军营的生活有什么让你感到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吗?

高郧飞:印象最深的是在新疆,有一天上晚勤,我的执勤区域内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但由于当时多有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我们执勤组丝毫不敢放松警惕,防弹衣、头盔、枪支全副武装后赶往现场,发现只是普通的交通事故后我们就留在现场维持秩序,等待民警赶到。尽管很危险,但穿着军装去执行任务是很有成就感的。和平年代的军人虽然没有战争的压力,但这个世界总还是有一些不太平的地方,而我们的责任必然要求我们前往这些地区,为和平贡献我们的力量。

Q:很多人认为参军两年比较耽误学业,请问你怎么看?

高郧飞:我个人认为是不会耽误的。相反,军营的两年生活是可以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的,军人向来不给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相信大家都多少了解过纵榜正学长的事迹,他退役归来仍旧学业优秀,保研出国,学习工作,均不耽误,有了曾历沙场的勇气与毅力,学习中的困难和坎坷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Q:根据调查,目前浙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性较其它高校仍有待提高,对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理解吗?

高郧飞:说个事实,从我们这一批入伍的大学生往前算,每年应征入伍的学生不算太多,到我们这届有了较大的飞跃,一共有15人应征入伍。之后两年也都有较多的应征同学,因为学校更加重视大学生参军这项工作。同时也因为逐渐的积累让这件事渐渐进入了同学们的视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很多同学只看到应征入伍的缺点,例如生活艰苦等,却很难体会到参军入伍能给人带来的成长,这种成长其实是无价的。

Q:对有志奔赴军营奉献青春的学弟学妹们,您有什么建议和话想说吗?

高郧飞:我最想提醒的是不忘初心。不少人的渴望改变的热情会被长时间的压力给摧垮,变得消极怠惰,但扛过这段时间,经常给自己打打气,定期审视自己,你就会离优秀不远!

像高郧飞同学一样曾光荣入伍的浙大人

不在少数

求是军魂一直在求是园薪火相传

浙大“第一位”在校应征入伍的本科生

2007年12月,浙江大学大三学生吕广川光荣入伍,两年后,他从部队退伍重新成为浙江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位学生,完成了学生——军人、军人——学生两种身份之间的两次转换。

“那时候去当兵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自己年满二十二岁了,要是再不去,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抱着这样的念头,吕广川成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浙江大学第一位在校应征入伍的本科生。

两年的军旅生涯,吕广川当的是潜水兵,“这是个专业要求很高的兵种,所以我们的训练也非常苦。不过当兵要吃苦心里都有了准备,所以咬牙就能坚持,回头看看当兵的两年,倒是简单快乐。”

不论是走在校园,还是坐在课堂,吕广川总是会给周围同学一种不同的感觉:走路笔挺,坐姿笔直,让人一眼就觉得这个大学生不一样。“当兵回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发现自己坐得下来听课了,而且每节课都会坐在第一排。”用老师的话来说,当过兵的学生,就是有精神!(本部分素材整理自《钱江晚报》)

总理点赞,她立志要穿一辈子军装,七年两圆从军梦

参加2014年军区签约高校国防生暑期基地化集训

2014年,李克强总理到浙江大学与浙大学子座谈,刘丽雅作为国防生代表发言。听到刘丽雅立志从军报国的志愿后,李克强总理给这个四川妹子点了赞,还鼓励她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其实,从军的种子从很早就开始萌芽。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就读于四川省绵阳中学“宏志班”的刘丽雅正在备战高考。校舍在地震中开裂,是解放军的身影,让慌乱的学生们安定下来。于是,她暗下决心,要穿上绿色军装。

当年的高考,刘丽雅取得了高分。本可以选报多所“985”大学,她却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唯一招收女生的空军工程大学。可惜,因招生名额有限,她未能如愿。向军旅发起的第一次冲刺并没有成功,但刘丽雅心中的军旅梦并未破碎。到四川农业大学就读3个月后,刘丽雅如愿入伍,成了原第二炮兵某基地通信团的一名话务兵。

两年后刘丽雅退伍返校。刘丽雅用了3年时间修完了4年的本科课程。2013年9月,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当得知浙大在校选拔国防生时,刘丽雅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她的从军志向打动了当时的南京军区在校国防生选拔联合考核组。

奋斗的青春最精彩。成为浙江大学国防生后,充满激情的刘丽雅以“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先后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国防生暑期基地化集训先进个人”“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优秀学员”等,并多次组织和参加公益活动。被评选为2015年度“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报告会上,面对现场3000余名大学生,一句“我就是想当兵!”生动诠释了当代国防生从军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人生理想。当被问及为何这样选择时,她回答:“我愿将一生和军营紧紧相连!”

2014年军区签约高校国防生暑期基地化集训,刘丽雅在战术训练中拉伤了肩,痛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班长要她好好休息养伤,没想到,一直喜欢冲在前面的刘丽雅竟然像个小姑娘一样,坐在训练场边抹眼泪,一直不肯走。

没几天,30公里野营拉练成立“尖刀班”,刘丽雅主动找到连长要求报名,连长告诉她,“尖刀班都是男生干的事,女孩子就别凑热闹了”,可刘丽雅就是不听劝。磨了好几次,连长最终同意,刘丽雅成为“尖刀班”里唯一女生。没想到,这个姑娘和男生们一起冲在队伍最前列,30公里下来,不仅没有掉队,还是前几名冲过终点。

一对浙江大学国防生情侣的青春逐梦

一个是来自山东活泼开朗的姑娘张翼飞,一个是来自四川阳光帅气的小伙程都,两个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研究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邂逅在美丽的求是校园,开启了一段感人的军旅爱情故事。

2015年,程都被保研到了浙江大学海洋水利专业,学习成绩稳居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爱好军事的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经常关注“浙江大学国防生”网站的动态信息。有一天,他突然看到关于在校选拔国防生的通知,兴奋极了,还发动室友一起填写《申请书》。

翼飞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保研到浙江大学海洋生物专业。徜徉在浙大美丽的校园,最触动她的是操场上国防生的迷彩绿和震天响的口号声。一天,她从“浙江大学国防生”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选拔国防生的消息,便立即告知了家人。不料,却遭到了妈妈的反对。“我不怕苦,我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喜欢穿上军装的女儿!”在翼飞的坚持和父亲的劝说下,妈妈最终同意了她的选择。

经过层层筛选,程都和张翼飞双双脱颖而出,最终通过了初审和复试,携手加入浙江大学国防生“大家庭”。

2017年2月12日,“情人节”前夕,两人领取了结婚证书。

“我一直记得选培办薛主任勉励我们的那句话:‘不论什么职业什么工作,能干好的永远是愿意干、努力干的那部分人。”同时,程都也坦言自己还有一点点私心,“希望毕业以后能离翼飞更近一点,这样在为保卫‘大家’的同时,也能照顾到‘小家’。”

扎根马兰基地的浙大前辈

组建于1958年的我国唯一的核武器试验基地——马兰基地,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成功研制,再到1996年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见证了太多风云过往。基地共涌现了10名两院院士,其中便有4位浙大校友——程开甲、吕敏、杨裕生、林俊德。可以说,浙大与马兰基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程开甲

掩姓埋名,壮志满怀研核武;

惊天动地,巨声一响振军威。

1960年,一纸命令让程开甲走上核试验场,从此,他把家搬到戈壁深处,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有人曾问程开甲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他的回复是:“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信念。正因为这样的信念,我才能将精力全部用于我从事的科学研究和事业上。”

为了对核爆产生的一系列效应有直观感受,他甚至多次深入爆心采集数据。在“死亡之海”的罗布泊隐姓埋名的20多年里,他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我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运用。

吕敏

在吕敏63年的人生履历里,最辉煌的一页是写在罗布泊大漠上。那片亘古、苍凉的土地,曾以震撼世界的巨响成为中国宁静的地平线上最壮丽的风景。吕敏饱蘸着生命的血液在这道风景上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在从事核技术研究的几十年里,吕敏获得了近30项研究成果,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病魔从此缠上了吕敏,可他并没有屈服,仍然拖着孱弱的身躯奔波在核试验场。由于抢救及时,吕敏再次获得了生命。躺在病床上,吕敏仍然想着工作,病情刚好转,就想出院,妻子劝他不要心急。他却说:“我好了,就是要工作的,要不我怎么对得起关心我的组织和领导!”他拿起笔,在病床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梦魂西去北山下,心神又到爆室旁”。

杨裕生

起初,杨裕生并不懂原子弹和核试验,但是有了化工专业基础,经过11年分析化学和放射化学的教学科研锻炼,加上一颗灼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勇敢地接受了紧迫而又艰难的光荣任务,为建立祖国的核盾牌贡献了他最宝贵的年华。

他在研究室任职18年中,组织全室百名科技人员运用上述科研成果圆满地完成了20多次核试验的取样和分析任务,经他负责提供的大量分析测试结果,是验证和改进核武器设计的最直接依据,对促进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离开室主任岗位后,他继续参与领导“过地下试验测试关”和审定分析结果;甚至在调离核试验基地之后,还积极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取得重大成果后主动放弃完成人的排名资格。

林俊德

林俊德1960年参军入伍后,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面前摆着工作用的电脑,嘴里一直念叨着“c盘……c盘处理完了……”医生建议他休息一会儿,他说:“坐着休息,一躺下,就起不来了……”生命几近终点,他还在冲锋……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主旋律

但战争阴影仍盘桓在各国人民心头

世界并不宁静,枪声不时响起

仍有无辜民众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

我们抬头

便能仰望没有硝烟的蓝天

我们无忧无虑

周围不会响起突然的枪声

只因我们身处和平国度

我们的身后,是强大的祖国

强大祖国的背后

离不开强大的军队

今天的人民军队

正大步走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道路上

有信心有能力

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今天

就让我们为每一个投笔从戎的求是人点赞!

你们永远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照片由高郧飞本人提供

部分内容来自人民日报 中新网青海新闻 浙江在线 青年时报

采访 | 官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