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上海话)为什么没有粤语(广东话)的影响力大?

首先,直接原因是因为吴语已经岌岌可危了:彼此之间却还互相排斥,导致了比如说同为吴语太湖片的上海人和苏州人之间并不会用吴语,而是用普通话沟通,因为彼此间的潜意识是认为对方讲的不是上海话/苏州话。这在几十年前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吴语区人民对“吴语”这个概念的缺失就使每一种吴语的使用范围和互通性都大大低于了粤语,转而局限于每个口音内部的交流,其中便包含了题主所谓的沪语。

所以当吴语的使用范围极大的受到了主观限制的时候,人们学习吴语的动力就小了很多,这也导致了现在绝大多数上海及苏南本地小孩不会讲吴语的情况,从而逐渐使得本地年轻人之间都不讲吴语。 进一步加速了每一种吴语的消亡。

然后是政治/政策因素:90年代的上海及苏南城市,普通话打压方言极为严重,强硬程度高出广东甚多,更不用说粤语区还有澳门和香港。而最可笑的是,当上海苏州的推广普通话标志渐渐消失以后,我原以为吴语开始得到政策重视了,直到我去了宜兴,一个绝大多数人还在说吴语的地方。几乎所有幼儿园都贴着“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标语。我才反应过来原来苏州上海不是得到了政策的重视,而是已经毋需要再推了。

除非吴语区大部分人民一夜之间觉醒,开始有“吴语并非土话,而是一种与官话并列的汉语”的自信;开始有身为吴语使用者的骄傲与吴文化上的互相认同感,否则吴语没有任何复苏的可能。

同事作为95后的苏州人,对于沪语乃至所有吴语的未来感到绝望,也觉得自己无力做任何事,就像那个上海组合 顶楼的马戏团唱的那样:“世界将会天下大同,请侬告诉吾,吾到底应该哪能做”

很多人说上海对吴语地区缺少像香港对粤语区那样的文化输出。但私以为,文化输出是文化繁荣的一种体现,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又谈何文化输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