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微信、支付寶爭奪用戶和場景:招商銀行的新招數是「開放」

招商銀行旗下兩大App—招商銀行App、掌上生活App近期首次向非招行卡用戶開放App,向合作伙伴開放API,並通過O2O爭奪金融消費場景。銀行在金融端變現能力強,但缺乏場景。招行要在“金融科技銀行”這條路上,與互聯網公司殊途同歸。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閱讀更多請登陸www.awtmt.com或華爾街見聞APP。

自螞蟻金服提出定位“Techfin”,用技術驅動和賦能金融機構,FinTech和TechFin的邊界之爭一直就是熱門話題。

“互聯網機構場景很強、數據豐富,但是變現能力弱;銀行金融端有非常強的變現能力,缺乏的是場景。”近日,招商銀行有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

有著“零售之王”之稱的招商銀行,去年明確提出“金融科技銀行”的定位。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在內部講話中表示:“招商銀行總行未來科技背景出身的人要達到30%-40%,甚至50%,我們的對標企業就是金融科技公司。”

在這場席捲金融業的科技革命中,一方面,螞蟻金服、騰訊金融、京東金融等互聯網巨頭攻勢凌厲,另一方面,傳統銀行也在科技轉型中加快腳步。

9月17日,招商銀行正式發佈了旗下兩大App:招商銀行App、掌上生活App的7.0版本:首次向非招行卡用戶開放App,向合作伙伴開放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加強銀行網點的O2O建設,更強調互動性。最新版本的App還將推出全新的語音智能助理“小麥”。

App被認為是承載招商銀行金融科技轉型的重要端口。據招行方面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在網銀、ATM、VTM、網點等所有客戶來源渠道中,有86%的流量來自於手機銀行App,這一數據與一年前的79%相比,保持了較高增長。換句話說,招商銀行與絕大部分客戶的接觸都是通過App發生的。

截至今年8月底,招行兩大App累計用戶數已近1.3億,月活用戶數已逾6700萬,去重後月活用戶數仍有5700萬。

招商銀行兩個App,分別佔領了不同的業務場景:招商銀行App側重金融自場景,提供包括賬戶收支管理、支付結算、投資理財、貸款、城市便民生活等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

掌上生活App則側重打通生活、消費、金融,佈局生活場景,如兩票(飯票、影票)、商城、旅遊等場景。

“在支付場景下,從整個市場佔比來說,要超越微信、支付寶是不大可能的,但是不代表銀行就不能持續做支付場景。”招行相關人十表示。

另據招商銀行有關人士分析稱:“金融App本身極具金融屬性,相較於社交或者內容的App,客戶的黏性和打開的頻次都低很多。就算我們金融場景做得再好,除了支付以外,其他也都屬於低頻,客戶關係其實沒有沉澱在App上。”

基於這幾點思考,今年,招商銀行上下都將內容社區視為重點發力的方向,而整個IT體系架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截至2018年8月底,招商銀行App累計用戶數已近6913萬,月活躍用戶數近3542萬戶,人均月登錄次數12次。與招商銀行App重視金融自場景不同,掌上生活App7.0目標是生活類的“超級應用”。目前,掌上生活APP的累計用戶數6047萬,月活用戶突破3200萬,日活也達到582萬,在現有生活類App版圖中已佔有重要一席。

目前,飯票、影票等高頻生活場景在兩個App已打通。其中,飯票場景在2017年就達成了5306萬筆交易,成交金額達68億元。此外,招商銀行還拓展了公交、地鐵、停車等出行場景。

據瞭解,招商銀行App用戶已能夠在超過70個城市及地區使用招行移動支付功能乘坐公交、地鐵,並對接十餘家知名停車平臺,支持用戶掃碼快速查詢並繳費的停車場超過7000個。

今年8月,諮詢公司麥肯錫發佈報告稱,“金融+場景”的生態圈能夠幫助銀行提升經營客戶和經營風險這兩大核心能力,改善銀行經營的基本面;此外,銀行向生態圈戰略進軍也能提振資本市場對其的估值。

麥肯錫報告還指出,在場景建設中,銀行具備金融級風控能力、強大的客戶信任感、低資金成本、線下網點服務等獨有優勢。

當下,各家金融機構正在加快金融生態圈的建設。例如,平安集團今年就提出構建包括金融、醫療、房產、汽車、智慧城市在內的五大生態圈。

銀行的核心優勢

BAT紛紛拿下基金銷售牌照後,互聯網公司和金融機構在理財投資領域展開了激烈角逐。

據東方財富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天天基金網銷售額為3025.55億元,同比增長90.80%。螞蟻金服雖未披露具體代銷規模,但其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兩倍以上。有分析指出,螞蟻金服基金銷售規模或已超過天天基金網。

今年年初,騰訊旗下的騰安基金獲得基金銷售牌照,並於6月15日正式開業。騰安基金目前未披露基金銷售規模,據騰訊方面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目前,騰安基金所搭載的理財通平臺註冊用戶數超過1.5億,資金保有量超過了4800億元。

不過在整個理財市場,傳統銀行的體量仍大大超越互聯網機構。據招商銀行披露的2018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招商銀行實現代理開放式基金銷售額489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219億元增長52.17%,超越工商銀行,位居行業首位。

據一位基金業人士分析,天天基金網和螞蟻金服等的優勢在於,他們是比較簡單的類活期產品,大量的交易是這樣產生的,而在真正權益類產品上銷售能力較弱。銀行這端有大量的客戶經理,還有社區、專業投資的隊伍,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包括財富體系線上化去實現複雜產品的銷售和資產配置。

此外,今年資管新規出臺以後,類活期產品會越來越少,以後所謂高收益、低風險的類活期產品只會越來越少,反過來必須要有更專業的能力、更完善的服務體系——這是銀行有優勢的地方。

招商銀行相關人士表示,Fintech和Techfin,最後大家是殊途同歸,都是金融+科技。

但他認為,二者的路徑的確有所不同——互聯網公司通過強大的技術基礎設施輸出尋求合作,拓展業務的合作領域,提升業務能力;銀行正向反,自己業務比較多,需要加強的是技術的基礎設施。因此,從銀行的角度,更要往基礎設施去做,往核心技術去做,再通過技術和業務的融合,把整個技術基礎設施提高到新的臺階。

2016年12月,招商銀行發佈了中國銀行業首個智能投顧系統——摩羯智投。據招行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摩羯智投規模接近119億元;招行App理財投資總的銷售金額超過4萬億元,已佔全行理財投資銷售金額的近57%。

貸款方面,掌上生活App推出的e智貸智能引擎,其發放的消費貸款已經佔到信用卡消費貸款的49%。

截至2018年8月底,收支場景佔到招商銀行App月登錄用戶的52%,已成為招商銀行App第二大流量入口。圍繞理財的售前、售後,從理財資訊社區、財富體檢、摩羯智投再到昨日收益、收益報告,招行App打造了信息服務的閉環。

開放App和API

“很多銀行都有共識,要做場景和生態。一談到場景這個事情,在銀行體系裡,不開放、靠自己玩是做不下去的。”招行相關人士說。

招商銀行新版App技術上的變化之一是走向開放。據悉,招商銀行App7.0、掌上生活App7.0允許非招行卡用戶註冊使用招行App,招行希望通過開放的用戶體系獲取更多的零售客戶,鞏固其零售優勢。

招行App7.0將開放以下幾個能力——賬戶能力,包括開戶需要的實名認證、合規檢查等;招行稱,這一塊能力開放出去,將幫助合作伙伴獲得銀行級的賬戶能力。其次是安全能力,例如指紋、生物識別、反欺詐等。三是支付能力,它堪稱連接場景最強的“膠水”;還有終端能力,指的是在手機本身能力之上把招行的能力加進去,提供更高層的接口,給合作伙伴使用。

API方面,互聯網的Web AP技術已經開始為許多傳統金融機構所用,成為傳統企業走向“互聯網+”的“連接器”。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機構也在逐步開放自己的API。

招商銀行目前開放的API包括身份認證、安全、支付、終端等,能夠支持多個小程序,與第三方共同開發個性化、本地化的功能。招行表示,其目的在於滿足各個地區客戶的不同需求,拓寬招商銀行App的使用場景,進而提高用戶黏性。

今年年初,招商銀行提出把MAU(月活躍用戶數)當成牽引招行零售金融轉型的“北極星”指標。

田惠宇在中期業績電話會上說,“在互聯網語境下,僅僅看到零售基礎客戶可能還是不夠的,我們要進一步往下看,就是MAU。客戶的活躍度是取決於服務,特別是在互聯網的世界,線上的服務能力實際上是整個零售客戶的經營能力。”

在田惠宇看來,招行抓住MAU這個指標,今年上半年見到了一些成效,但這僅僅是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