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枪“绑绷带”,这是啥学问

似乎从《我的兄弟叫顺溜》开始,国内军事题材影视剧大量出现绑着“绷带”的狙击枪的镜头。现实中,狙击枪上的“绷带”究竟有何功效?中国战士用的到底多不多呢?

布料有“制胜奥秘”

合格的狙击手,除要有“百步穿杨”的射击能力外,更要有高超的伪装技能。

早在一战的堑壕战中,英德等国狙击手为了遮挡枪身上的金属光泽,已有用各色布料遮盖金属枪身以免暴露的意识。后来欧美各国开办高级狙击手学校时,伪装课程里有专门的隐藏用枪内容,要求狙击手针对不同背景准备不同颜色的布条,为了让用枪进一步融入环境,有时候还要给枪支缠上稻草和树枝等,避免有“违和感”。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苏联狙击手瓦西里端着缠满“绷带”的狙击步枪四处穿行,让人印象深刻。

越战时期,深入热带丛林的美军特种兵为了图方便,干脆用直接的喷漆方法给个人用枪“整容”。脸上涂着迷彩、身穿虎纹迷彩服,手里拿着相同迷彩图案的狙击步枪的绿色贝雷帽士兵,成为那场战争的“符号”。

进入现代战争,随着材料不断进步,各国已有枪械专用迷彩伪装布,背面有不干胶,可随意剪裁后贴到枪上,这些布料结实耐用、不会褪色,可适应复杂战场环境且便于更换。为降低狙击手的红外特征,各种可遮蔽红外特征的迷彩枪衣也应运而生。

历史其实是这样

都说“艺术高于生活”,但不能太脱离生活。当年,抗战题材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很受欢迎,但剧中主角所持的狙击步枪道具着实有些“煞风景”,出镜的那把美制约翰逊M1941半自动步枪压根不可能进入中国战场,狙击手拿布条包裹枪身的做法,在真实的历史上,并不为参战官兵广泛采用。客观来说,影视剧组努力展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是值得肯定的,但道具考证也应贴近历史,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教育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美双方在群山中展开激烈的狙击战。志愿军精选了优等射手,配上相对好的步枪,狙杀美军的军官、机枪手、观察员及各种胆敢出来活动的散兵游勇,最后打得美军就连出来送饭和上厕所都提心吊胆。无奈之下,美军从国内调来狙击教官跟志愿军狙击手对战,这些人大多经历过二战,擅长各种伪装术,其中就包括为用枪包布条。相比之下,出身贫苦、没受过正规训练、装备简陋的中国战士凭着爱国热情和坚强毅力,面对强敌毫不逊色,屡屡击杀美军高手,创造了优良战绩,再次证明了战争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装备,而是人!

以我军战绩最高的狙击手张桃芳为例,其狙杀记录高达214人,他所使用的苏制莫辛·纳甘步枪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然而无论历史照片还是博物馆中展出的实物,该枪都没有缠上“绷带”。更为不易的是,这把步枪连瞄准镜都没有,可见我军当年条件之艰苦、装备之落后。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突飞猛进,更为精良的专用狙击步枪陆续列装部队,一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的狙击手不仅在作战训练中大显身手,还在各项国际军事比赛中不断射金夺银。今天,狙击手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里看不到的“战神”,而各种“绷带”才真正成为他们必备的“神器”!(赵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