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四大名著裡面都有詳細記載



北宋開封府的中秋是這樣的:

中秋節前,各家店鋪,會出售新啟封的佳釀,大街小巷都會用彩色布匹裝扮一新,市民們從白天喝到晚上,不醉不歸。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各色瓜果,像梨、棗、石榴等,紛紛上市,新鮮可口,螃蟹在此時也正膏肥肉美,適合下酒。


權貴們在皇宮裡大肆慶祝,絲竹管絃之聲,徹夜不絕,附近的百姓大飽耳福,彷彿聽到了仙樂。

在民間,富裕的人家,會在自家的亭臺樓閣,悉心裝飾,設宴團圓,普通人家求個熱鬧,紛紛去到酒樓,通宵賞月、玩月。

不分男女老幼,整宿吃喝玩樂。

因為就算在古代,一家人要團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秋一到,親友從各地奔赴一處,把酒言歡,分食月餅,實在是美事一樁。


我們能看到,蘇軾這一輩子,至少寫了八篇關於中秋的詩詞。

最著名的還屬這首《水調歌頭》。

第一句就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一年,蘇東坡四十幾歲了,通宵喝酒,醉得不省人事,但還是難過,還是想弟弟蘇轍,還是想回老家,可他就是回不去。



月餅真正跟中秋節捆綁銷售,大概是從明朝才開始的。



除了不計其數的詩文,在四大名著中也隱約可見悲秋的情緒:

《水滸傳》裡,武松在中秋節被陷害入獄,盧俊義在中秋節家破人亡,花和尚魯智深,是在中秋之夜,聽著錢塘江的滾滾濤聲,在月亮最圓的時候,悄然圓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也是在“時值八月中秋”,月色如水,清輝遍佈的五丈原,覺察到自己命不久矣,將會很快死去,所以點燃了七星燈續命,可事與願違,燈依然是滅了。

《西遊記》裡,百花羞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中間”被奎木狼搶婚,當了十三年夫妻,但百花羞早已忘了他們曾經相愛過,只以為面前的這個醜陋妖怪,剝奪了她的自由,但哪有妖怪會對女人百依百順,如此溫柔。


《紅樓夢》裡的中秋,則是一次比一次淒涼,開篇第一次的中秋,賈雨村和甄士隱,吟詩喝酒,頗有樂趣,第二次中秋,秦可卿生了重病,最終喪命。

第三回的中秋,賈家人丁凋零,李紈、鳳姐又病著,賈母本來就不開懷,偏有人去說不吉利的話,賈赦也崴了腳,聽個曲子,也是悽悽慘慘,惹人流淚。

到最後,黛玉和湘雲躲到一旁對詩,竟對出了一句陰森冷清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秋天,是一年之中,萬物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悲秋本來無可厚非。

在同一片月光下,我們望著同一輪明月,吃著一樣的月餅,思念著一樣的人。

相信這個滿心歡笑的節日,在歷史中走過千年,依然陪在我們身邊,就是為了給我們一個團圓的理由,一個光明正大說想念的機會。

今夜中秋,天上月圓,人間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