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里小鎮故事讓我們更清晰的看待歷史

織裡鎮的由來! 在歷史上,中國環太湖地區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浙江省湖州市歷來是以“絲綢之府、文物之邦”而聞名。而全國聞名乃至世界服裝界知曉的“中國童裝名鎮”——織裡自然也和絲綢有關,當時的織裡因絲綢織造業興旺,遍聞機杼聲,故而得名,


明成化年(1465-1487)《湖州府志》裡,被稱作“職裡”,崇楨《烏程縣誌》稱“織裡”。清光緒《烏程縣誌》稱:“織裡村,一作職裡。”  織裡,這片被無數文人說成是“水晶晶”的土地,“鎮為澤國、四面皆水”,明清以來,素以商賈雲集、人文薈萃,被冠之“江浙雄鎮”。  這塊土地上歷來有著濃厚的商業氛圍,同時也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自古以來,織里人都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弄潮兒。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就是市場經濟的初始,也是從這塊大地上誕生的,這從同是織裡鎮晟舍人的大文學家兼雕版印書家凌濛初,留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中可以看出,當時織裡一帶的商品經濟已是相當活躍。明代末期,中國已經歷著一場社會的轉型,其時也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方興未艾之際,有很多西方的科學與文化傳入中國,這就有了徐光啟和利瑪竇的交往,也有了《幾何原本》等一系列科學著作的翻譯,整個社會似乎已醞釀著一場革命。  明代的織裡和晟舍一帶是全國的圖書出版中心,圖書交易非常活躍,當時家家販書,往來水鄉之間,販書的船隻稱為書舫。據清代鄭元慶《湖錄》記載,明中葉的嘉靖、萬曆年間,隨著湖州雕版印刷業的繁榮,書船業進入鼎盛時期。那時湖州的著名刻書世家,如花林茅氏、晟舍淩氏、閔氏、雉城戚氏等,都世代書香,藏本極富,刻印的書籍中不乏善本秘籍,工藝精良,流傳很廣。經營書船業的,則為靠近太湖的織裡及附近的鄭港、談港等地村民,他們船中載書,源遠流長,南至錢塘(杭州),東抵松江,北達京口(鎮江),出入於士大夫之門,所到之處,常得到主人禮遇,客之末座,號稱“書客”、“書友”。他們袖籠書目,按顧客需求和書籍質量討價還價,售書圖利。  


織里人從事的是一種很高雅的生意,當然這裡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無法經營的。也許織里人天生是為市場經濟而生的,即使是在個人無法闖天下的計劃經濟時代,織里人還有著“桑樹篰頭換大糞,青菜換糧票”的市場經濟意識,這也是和當地歷史上深厚的商業文化底蘊分不開的,如果說織裡有什麼文化特徵的話,這就是織裡獨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