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是中国特产吗?国外年轻人就积极进取?

现在社会上流传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要求打一类人群,其谜底为:“啃老族”。

“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也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是法国的“袋鼠族”,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的《快报》上,比喻大学毕业以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金太少为由躲避工作,仍旧依赖父母过活的年轻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等地,“啃老”、“傍老”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出现的快速转型和急剧变迁,我国“啃老族”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分布的年龄范围更加广泛。根据中国老龄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高达30%的成年人基本依靠父母的供养。如果环顾周围,我们就会发现身边的“啃老族”并不鲜见,而媒体、报纸、网络上有关“啃老族”的报道更是层出不穷。

另外,也有人对目前“啃老族”的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样的年轻人主要包括7类:第一类是低学历没技术的青年,由于收入偏低而不愿就业;第二类是期望值过高的部分大学生,工作待遇与期望值相去甚远,因此放弃择业;第三类是被解雇后,不愿再就业的;第四类是无法适应工作环境或人际关系,自己辞职的;第五类是创业欲望强烈、不愿给别人打工的创业幻想型失业者;第六类是习惯性变换工作的失业者;最后一类便是“小皇帝”型年轻不就业族,一个名副其实的“袋鼠族”。

现如今,全社会都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学历、户籍、技能、工作经验、社会背景等等无一不成为求职时的重重障碍,面对残酷竞争的社会,没有勇气参与竞争、“怕苦”的“啃老族”只好无奈地呆在家中当“啃老族”。

眼下,“啃老”现象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问题。其实,“啃老族”并非中国特有,在一向注重个人独立的西方国家,也有不少“啃老族”!

在美国,啃老现象被称为“boomeranger”(回巢)。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回巢族”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从租住的公寓搬回家,依靠父母生活。这与注重独立自由、走出校门便离开家庭谋生的美国传统,可谓大相径庭。在德国,由于经济原因,赖在父母家里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的人也与日俱增。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作“妈妈宾馆”,而且这个词竟成为年轻人嘴边的时尚用语。

德国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还有许多单亲家庭,孩子在家“啃老”倒也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韩国如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老人们彼此不打听对方子女的情况。因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在就业或婚姻上是个 “老大难”的子女,所以大家心照不宣,避免伤到对方的“痛处”。此外,韩文里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词:“白手”,指的就是依靠父母生活的“啃老族”。近年韩国媒体不断呼吁“青年白手们,醒醒吧”,对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和应试教育带来的高分低能现象提出猛烈抨击。

俄罗斯通常将与父母同住、没有固定收入的年轻人称为“懒汉”、“幼稚病”等。据悉,现在俄罗斯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在家待业的“懒汉”、“幼稚病”,令俄罗斯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了!看来,“啃老”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只有恢复经济、增加就业和强化自立观念,才有望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