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全民诗会,一封家书:越过山丘,遇见明月

每次打电话回家的时候,爸妈都在电话那头问,“吃饭了吗?”

有时电话打去是上午十点,有时是下午三点,他们总要不合时宜的来这么一句“吃饭了吗?”

我十分不解,爸妈这不是没话找话吗,都几点了怎么可能还没吃呢?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吃饭了吗?”并不是浅显的一问一答,而是满溢的思念,是中国式的“我想你了。”

快节奏的生活,只言片语的问候,越发让人怀念起那个“家书抵万金”的时候。

没有电话,没有微信。薄薄一封家书,却蕴含着失意时刻仍能砥砺前行的温暖力量。

傅雷:我要怎样才能表示爱呢

傅雷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谈起教育,傅雷对儿子可谓是严格的有些不近人情。

直到1954年,儿子傅聪远赴波兰求学。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严苛,在心中这样自责自己道:“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和热爱呢!

傅雷远隔重洋为儿子寄去一封封家书,十二年从未间断。谈人生,聊艺术,指点日常生活,字字入微,充满真知灼见。

正如他在信中这么教导傅聪如何面对人生沉浮: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麦家:爱他人是最大的爱自己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有一个叛逆的儿子,从高中开始就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不去学校上课,麦家就把老师请到家里来,但老师来了没几天就被气走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麦家说什么,孩子都不听。

后来孩子要去费城了,山高水远,临行前麦家给孩子写了一封家书。

“你从此没有了免费厨师、采购员、保洁员、闹钟、司机、心理医生,你的父母变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泪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寻医生。”

他将这封信连同2000美金一起放进了儿子的行李箱中,等儿子落地后,才忐忑的发微信问道“有没有找到钱?”儿子回复他“有。”

他又小心翼翼的问儿子“还看到别的东西了吗?”

良久,手机那端的儿子给他发来了两个大哭的表情。

这两个表情瞬间就把麦家的眼泪逼了下来,麦家哽咽的说,他相信儿子现在没有给他的爱,以后一定会加倍的还回来。

半文盲奶奶:27字家书

“多吃点,不要减肥,晚上不要出门,照顾自己,常回家,给你做你爱吃的。”

这是来自2015年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王诗佳奶奶的一封家书,一张薄信纸,歪歪扭扭27个字,没有标点,但是却被誉为“最感人家书”。

写下短短27个字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是难事,可是对于汪诗佳的奶奶,这个半个世纪都没有拿过笔的老人来说,实在不是易事。

她戴着老花镜,凭着几十年前的记忆识字,有字拿不准就去敲邻居门问一问,有字不会写就照着别人的字临摹。经过多次练习,她才写下这歪歪扭扭的六行字。

月亮总会圆满,我们也会常常陪您吃饭。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现如今纵使相隔万里,只要一通视频电话,就能随时随地的和家人联系上。

可是在挂掉电话的那个瞬间,心里的思念非但没有消减,反而被放大了千万倍。

正是因为通讯变得方便,我们所要传达的思念便在无意间被淡化了,万般柔软的心意在脱口而出的瞬间,只剩“吃饭了吗”。

希望你在这个中秋,能放下手中群发的祝福消息。

去厨房的灶台旁,闻一闻空气中氤氲的大米香气,听一听举箸交杯间的闲话家常,记下相聚时刻,疲劳雀跃的思念之情。

岁月的刻度慢慢走,走啊走,总有相逢的时候。

这个中秋

愿你三冬暖,春不寒;

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

愿你故乡月明,能与家人团聚。

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