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故事,就能改变人生吗?

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抒情

 有家知名杂志的宣传语为“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此言听起来,很诗意,但是否实际呢?

 有人在网上就如此提问: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提问者最终采纳的网友答案为:一般情况一件事可能会令当事人改变一生的命运或改变一生的为人处世,但一个故事能改变一生的几乎没有,如没有刻骨铭心的遭遇怎会改变其做人的本性。此回答,我也觉得很不错。不过,我还想补充的是,即便是经历刻骨铭心的事,也未必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因为好了伤疤忘了疼乃人之常情。

 谁没有看过听过充满正能量的东西,谁没有激情澎湃过?谁没有浑身充满了向上的力量过?一首歌曲,一个故事,一本书,一场电影,一堂讲座,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是这样的效果,又能持续多久呢,又有多少被落实到受者的人生行动上,有多少能影响受者的人生之轨迹。

 比如说充满英雄主义的电影,就是我这样的中年人,看了都能热血沸腾,似乎立刻能找回沉寂已久的激情,可是当我走出电影院,回到现实的人世时,我的激情就会消失一大半,等第二天一觉醒来,电影早就抛在脑后了。

  一则故事,改变一生,简直就是太瞧不起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对固定的,倘若如墙头草随风倒,那人也将活得很累很累。今天,看张三这样说话处事,觉得极好,我应该学;第二天,看到李四当作家很自由,决心也要当作家;第三天,见王五在法庭上单口战群雄,太帅了,觉得还是当律师好……这样变来变去,何日是个头。故事对于这种人,倒是可以轻而易举地产生影响,但是要知道,影响来得容易,去得也会容易。

  请问能改变别人一生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否因此故事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请问讲故事的人是否因故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当然,前者有时是莫须有,有的名人的励志人生故事,其实是后人编造的。后者是值得探究的,倘若讲故事或编故事的人自己都没因故事而改变,怎么指望故事会改变读者的人生呢?

  倘若一则故事能有如此之神力,我倒是有个想法,将这样的杂志拿给犯人看,请能讲这样的故事的人到监狱给服刑人员上上课,以便让他们早点幡然醒悟,早点出狱重新做人,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呀!当否?

  台湾作家蒋勋说:“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而比起人的生命,人世更加复杂,岂是一个故事就能乾坤大挪移的。

  一则故事,能改变人生,就跟赵本山在小品中的一句台词一样搞笑——“我这辈子就靠这个笑话活着了”,一个笑话,再怎么招笑,你笑过一百次,一万次,你还能再笑得出来吗?

  你会为自己或孩子寻找能够改变一生的故事吗?

在网上,看了六六写的一篇名为《永不抱怨》的散文,我心里充满着不吐槽不快之感。

  那篇文章写道:如果你研读马云的人生,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着两个字:失败。37岁之后,他突然就飞黄腾达了,秘诀就四个字:永不抱怨。我对这四个字的体会越来越深。原因是我接触的成功人士近期进入核爆炸状态,我和这些人打交道,再加上我自己的体会,发现,成功的秘诀就是这四个字:永不抱怨。我很欣赏投资人吕超。合作的初期,我对他的折腾,那叫无事生非。先是签了电视剧 《宝贝》,交了两集半剧本后我跟他说,对不起,我要改写《心术》了。他说,好。撕毁合同重签。《心术》在写作过程中,导演因与吕超从未合作过,对他心存疑虑,要撤销合作。谁知,他又说好。我说,预付款我退你,他说不用,迟早会合作的。我曾不好意思地跟他道歉,谁知,他回答,我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我就心慌。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交给我。整个交往过程,我发现,吕超从不抱怨。他的一条短信,我留到今天:要做事,不仅要能屈能伸,还要任劳任怨。

  

我觉得,世上任劳任怨的人并不少,并不像某些成功人士以为的那样稀缺,至少是要远比所谓的成功者多得多吧,成功者总共才有多少呢?为何任劳任怨者还有没成功的呢?请问六六这又该如何解释。

  王鼎钧说的好,“身居社会上层结构的人士,一向把'应然'当做'实然'来表述,空包弹满天飞”,永不抱怨就会成功,这不过是在事理上成立罢了,也就是把“应然”当“实然”了。不抱怨,无非是你工作起来会一心一意,工作卖力容易出成绩;不抱怨,你会工作扎实,别人愿意与你合作;不抱怨,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打动人,获得别人的恻隐之心,收获想不到的人脉资源。但这个假设的前提,是指望能够投桃报李。如果不能够投桃报李呢?

  比如单位里的业务骨干,领导总是喜欢以各种理由拒绝放走,身边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吧。对此,业务骨干该怎么办呢?继续永不抱怨地干活吗?这样做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遇到的是比较说话算数的领导,会兑现自己对业务骨干的承诺,考虑给业务骨干给予补偿。倘若遇上的是说话不算数的领导呢,领导自己干几年,拍拍屁股就走了,早把放不放你走忘到脑后了。换了下一任领导,更不会放业务骨干走了,因为谁不怕后院起火,有业务骨干支撑着多好。

  

耶稣说:“打右脸给左脸,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爱仇敌”。木心是这样理解这段话的:这其实是韬略,是战术。两个好人误会了,一方解释不了,或来不及解释,一方情急动手了,被打的不还手、不躲避,打的那个就会自省:他是好人啊,惭愧啊,误会他了,委屈他了。这种忍辱功夫,以柔克刚,是为使人愧悔,是感化的战术——优待俘虏、大赦战犯,都出于这个原则。但耶稣的心理战限于好人之间。歹人、不义之徒,打了右脸打左脸,剥了外衣剥内衣。

  同理,不抱怨,可以针对的是好人,或是不好不坏的人。你若面对一个坏人,面对一个个陷阱,还不抱怨,还不悬崖勒马,就等于白白被人家戏耍了。

  有人会说,面对坏人,你抱怨也没有用。的确,抱怨没用,但是抱怨之后,你就得思考如何调整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否则,就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或是在等待时来运转中耗掉生命的黄金期。

  六六说:“把时间花在进步上,而不是抱怨上,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而实际上从六六这篇文字,就能看出,她自己是在不断更换自己的选择的,比如剧本的选择、装修的选择,她自己怎么不不抱怨呢?“我订了客卫的墙砖和地砖,这是我自己选的。等我看到半壁江山的时候,我竟然后悔了。我说,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不就是在抱怨自己吗?然后给他人制造麻烦。

  对于务实肯干的人,重要的不是抱不抱怨,而是调整、选择。要根据变化,实时做出调整,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另外,六六又怎知道马云37岁之前从来没有抱怨过呢?我不相信年纪轻轻时的马云就已有那么深厚的定力了,能够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