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銅馬」復位,其實從未離開……有鹽城市民莫名的流下眼淚……


2010年

我市為了建設蘇北第一條

快速公交線路(BRT)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暫時遷移到了東南側廣場

可是

作為這麼多年來的城市地標

“大銅馬”在市民心中的地位

一直沒有變過


9月21日凌晨4點10分

被市民俗稱為“大銅馬”的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復位工程開始吊裝移位


在一臺有效載重240噸大型起重機的吊運下,僅10分鐘時間,身重近4噸的“大銅馬”穩穩地安放在市區建軍路與解放路交會處的道路中央。




這則新聞幾天來

連續成為鹽城市民

朋友圈裡的熱點

持續刷屏



點擊圖片精彩回顧

8月21日

《好消息!鹽城人的“大銅馬”要復位了!

初步方案搶先看!施工時間是……》






9月5日

《關注!昨晚,鹽城“大銅馬”開“動”了!》





9月6日

《“大銅馬”復位工程啟動!

鹽城市民期盼建軍路商圈再現繁華!》





9月21日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大銅馬”今晨復位》






時隔8年

鹽城最具象徵性的城市地標

迴歸原位

反映了人民的心聲

也激起了廣大市民對

建軍路商圈再現繁華盛景的期盼

“這才是建軍路應該有的樣子。大銅馬遷至角落後,總感覺建軍路沒有了靈魂。”得知大銅馬回覆原位,原市車輛廠退休幹部李祥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說,曾任葉挺縣總工會主席的父親告訴他,當年新四軍進城時,走的就是東西門大街,即後來的建軍路,建軍路的路名也是為了紀念新四軍重建軍部這一歷史事件而改的。“一條路串起了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和中共中央華中局舊址、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新四軍紀念館。這裡是城市精神根脈所在。”


“對於鹽城人來說,建軍路就相當於南京的新街口、蘇州的觀前街,見證了城市的變遷和發展。”71歲的“老鹽城”姜克華記得,建國初期,佔水道之便,這裡成為南來北往的商船集散地和裡下河地區農副產品貿易中心。在改革大潮中,建軍路更是敢為人先、一路向前:從“一條大街兩座樓”到沿線高樓林立;從零星店鋪到傳統步行街,再到綜合型賣場、地下商業街區等多種業態……透過建軍路,可以觀照出改革的艱難和勇毅。


鹽城海華淘淘百貨城的創始人王海華認為,“大銅馬”所代表的東進精神,已經融入鹽城人的血液中,成就了建軍路的特殊氣質。“‘大銅馬’復位,拉開了建軍路商業復興的大幕。”他表示,將繼續傳承發揚東進精神,進一步融入建軍路商圈的開發建設中,為建軍路商圈重新“活”起來、“火”起來作出貢獻。


“一件雕塑,牽動一座城,溫暖全民心。”市雕塑家協會主席夏一棟說,城市標誌性雕塑,除了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文化價值在於它的“公共性”。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新四軍在鹽阜區所形成的紅色文化已融入鹽城地域文化的血脈。“大銅馬”迴歸,讓紅色記憶厚植於市民心中,這既是對大眾生活和人文精神富有創新價值的推動,也是城市“文化自信”的體現。



鹽城地標“大銅馬”復位

旨在恢復我市城市中心形象標誌

讓紅色記憶厚植於市民心中

讓紅色文脈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