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骥完美推卸责任的典范 解决进退两难的困境

我们这一辈子都不可能顺顺利利的走完,人生路上总是磕磕绊绊,总有许多超出能力范围之内的事,让我们来完成,尽力完成是可能失败,失败了就要承担责任,同时要完成目标,又是遥不可及,这种境况下我们该如何做呢?

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可是现实把许多人都逼迫到了死角,他们没有资源,又没有独特的个人优势,且又不通权谋之道,这类人最容易成为他人的垫脚石,往往是受害者,可是又无能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境。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你没有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华历史悠久,智谋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告诉你解决困境的办法,解决你进退俩难之境。


​在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宋文帝继位以后,除掉扶他上位的大臣,也算是勤于治国吧!当时刘宋的北方强敌北魏,灭掉了胡夏赫连昌,向北打击了柔然。在北魏连年征战中,宋文帝看着北魏状大,感觉到了一股危机。当时胡夏还有一股势力在,是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领导的,赫连定希望与宋文帝联和攻击北魏。

宋文帝向北魏索要河南地,北魏皇帝拓跋嗣一笑了之,于是宋文帝兴兵北伐,由于夏季,气候对北魏不利,北魏后退,到了秋季,北魏开始反攻,这期间发生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非常有内涵值得学习。

当时北魏冠军将军安颉从委粟津渡过黄河南下,攻打金墉城。当时的金庸城,很久都没有修缮,防御工事也是破败不堪,城中也缺乏粮草,在加上北魏来势汹汹,兵强马壮,聪明一看就是守不住,守不住就会死,提前跑路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当时金庸城的守将是杜骥,这是个聪明人,马上就知道形势不利,况且宋文帝也没有真正北伐的决心,守肯定守不住,捞不到好处功劳,还可能把自己命给搭进去,跑了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大战在即,将军跑路,肯定是死路一条。在进退俩难之境,杜骥完美的解决了这一困境,使得自己免去了面临的祸患。

这时宋文帝刘义隆派遣将军姚耸夫在洛水打劳后秦皇家巨钟。刘裕曾经灭后秦的时候,把后秦的皇家巨钟运回到江南的时候,有一只巨钟沉到了洛水里。

这时候聪明的杜骥看到了机会,杜骥就连哄带骗姚耸夫说:“金墉城已修整完工,修的非常坚固,就是铜墙铁壁,且城里的粮食也非常充足,现在最为缺少的就是兵马。如今北魏军队的骑兵大举南下计划夺取金庸,在此等情况我们应当齐心协力地抵御敌人的进攻,等大功告成,再去打捞沉钟也不迟。”

姚耸夫认可了杜骥的说法,就带兵去金庸城。等姚耸夫到了金墉,发现并不是杜骥说的那么回事,城池依旧破败,认为肯定是守不住的,于是就带兵直接走了,没必要在这里搭上自己的老命。

看到姚耸夫走掉了,杜骥也乘机放弃了金庸城,向京城南京逃去了。杜骥逃跑到京城,马上就向宋文帝报告。说:“我本来打算誓与城池共存亡,为国家坚守金庸城,可是姚耸夫来与我守城,可是他刚进城就跑路了,姚耸夫一向勇猛善战,其他将军们都比不上他,他跑了导致将士们情绪低落,没有了底抗守城之心,难以坚守城池。”

宋文帝听到杜骥的说法,马上就暴走了,立即命令将姚耸夫就地砍头。这时候的杜骥心理乐开了花,完美的解决不可逃避祸患,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杜骥真是个聪明的人物,他先把守城的职责转嫁给他人,用连哄带骗的方式诱惑别人上当,然后恶人先告状,把自己描述成一个高大上的人,然后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他人,完美地转嫁了自己的责任和风险,给自己避免了祸患。

姚耸夫死的真是悲催和冤枉,他本可以好好的去打捞他的皇家巨钟,却成了杜骥失败责任的背锅者,这都源于他对别人的话语不加考证,也是自己好大喜功的心理作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对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合理的怀疑精神,对别人不加考证的信任是极度危险的,不然你可能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别人算计,成为他人的垫脚石,无形中就为他人背了黑锅。

当然杜骥的做法是非常聪明的,这让我们学会了让他人来背黑锅,解决自己的俩难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