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会“赔钱”的创始人:想办法不赚钱还匿名捐款,现做到世界第一

1990年开始是内存行业的发展元年,而在2010年以后,则是内存芯片的爆发期。其中因为PC对内存要求越来越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智能手机,内存吞吐也要求越来越高。而基于本文,就讲述一下,有一个经营理念与其他人不同的创始人,在这个对技术要求高,而又难以掌握的内存行业,始终坚持自己的公司先“赔钱”的理念,把公司一步一步做到行业首位,值得一提的是,还秉承着不上市的原则。

1987年秋天,金士顿成立,孙大卫在电路板的印刷上开始了第一次技术深究

在1987年--1989年,3年的时间,金士顿因为其一:SIMM的技术专利在内存扩展行业占据了技术地位,其二:而又在一年度的行业测评中,抽样产品获得了100%的质量保证而闻名。而后也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1998年,金士顿刚刚接到一笔大单子,是1000片内存电路板,而不单单是在内存板上做焊接加工,而这个时候金士顿公司的经营还比较困难,创办公司以来还没有实现盈利,一般人就会赶紧加工这一笔单子,把服务和质量做好,然后赚一笔钱之后慢慢地把公司做大,但是孙大卫想的更深一步。

这一笔单子不赚供应商的钱,这个决定遭到了联合创始人杜纪川的反对,但是最终被孙大卫说服。1000片单子,除去成本(说是除去成本,其实他自己的人力成本投入没有算进去),最终以一分钱不赚做好了这个单子,给客户了良品率在99%的成品。要知道这个良品率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客户非常满意,接下来的路就相对顺利。有读者就要问,如果这一次低价,那么下一次再想高价赚钱就很难了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督促着孙大卫,把内存芯片的技术一次又一次的提升、成本一次又一次降低。

第二次是:因为内存行业的特殊性,2000年-2010年之间内存价格波动很大,而金士顿却在这几年做到全球第一

举个例子:内存条的一批生产周期是2个月,往往金士顿在接到订单的时候DRAM的一个单芯片价格是128,而金士顿给经销商的价格是140元,到了用户手上就是160的价位。而有时候,在生产过程中,DRAM的价格可能就直接下降到了118,这个时候往往价格没有这么快反映到用户那里,用户的价格还是140。

而金士顿给经销商的合同是140,所以依然按照140的价格给经销商,但是会有一个月底结算,在月底是时候,金士顿经过月度财报,再折返给供应商10元,久而久之,这样经销商都愿意买金士顿的内存,风险也小一些。

第三次是阴错阳差的,金士顿对员工大方和金士顿对外的捐款

金士顿的理念就是不控制预算,有人情味,这个大家都知道。然后鲜有人传的是,金士顿曾经有一次捐款了1亿元,而且是匿名捐款。但是因为这次匿名捐款,被人误会,会不会是一场计谋,最后金士顿澄清了是自己捐的,才免除人们的猜想。而后的骇客神条更是成为了DDR4的标杆。

在2016年金士顿的年度营收是50.36亿美元,占到了所有内存行业72.56%的份额,而到了2017年,金士顿营收达到了80.36亿美元,市场占比在68.54%。稳定在70%左右的份额,正是因为善于“省钱”,而做到了行业最赚钱的,还做到了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