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三四五線城市工資很低,但消費跟一線城市沒什麼區別,爲什麼他們都能消費得起呢?

嗷麥咖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筆者曾經在北京、廣州、重慶、石家莊、邢臺等一到四線城市工作生活過,其實不同城市之間的消費差別非常大,相比起來反而感覺三四線城市的生活壓力更小。

題主覺著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跟一線城市沒有區別,恐怕是說的物價水平吧。確實糧食、蔬菜、超市中的基本生活用品,價格差別非常小。這是因為商品多是集中生產,然後運輸到全國各地的。

就拿蔬菜舉例,山東壽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從山東運輸到河北和運輸到北京的物流成本差別並不大,因此河北和北京的蔬菜的價格差別就不會太大。牛奶、豬羊肉、大米、小麥等也是如此。

所以從物價看,好像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並不高。

但實際上,一線城市的生活壓力遠遠大於二三四五六七八線城市,即使是保障最基本的生存,一線城市的成本高出了二線城市不止一倍,高出三四線城市最少二倍。

一線城市的高消費主要體現在兩點上,居住成本高和人工成本高。

先說居住,筆者在邢臺工作時,租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房東只收800元,以至於我一直以為聽錯了,和房東確認了好幾次,而到了石家莊,兩室房子租金也不會超過2000元。但到了北京之後,800元只夠在租一個床位,2000元只夠在5環外租一個單間,遠遠高出二三四線城市。

人工成本高更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理髮、餐飲、醫療、教育行業的收費,北京比石家莊高出不止一倍。我在石家莊請朋友吃飯,三四個人經常消費不到200元,而在北京很少有低於400的情況。

我的體會和你剛剛相反,一線城市工資沒有比二三線城市高多少,生活成本卻高了一倍不止,是什麼支撐年輕人活在一線城市的呢?

幾線城市更好,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恐怕沒有標準答案。


首席投資官


在北京生活了幾年,在消費方面最大的感受就是,像那種比較大的消費,比如買房買車,交通保險之類的,確實是比較貴,而且一般都是好幾倍的貴法。但是,如果看買菜賣肉,商場買衣服的話,北京跟小城市的差別其實很小,有的時候甚至北京會比小城市要更便宜。

不過題主的問題似乎重點不是在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低,而是在四五線城市的工作高上。也就是說,題主覺得在一線城市賺著高工資都勉勉強強的消費水平,四五線城市的低工資竟然也同樣可以享受,似乎有點奇怪。筆者想了想,大概有以下兩個原因吧。

1. 小城市的房價低,如果買了房子的話,每個月的房租可以省一大筆。就算沒有買房子的話,租房子也比一線城市要便宜。房子的租金是跟著房價一起波動的嘛。

2. 其實四五線城市的消費水平,跟一線城市還是差一截的,無論是商場中商品的種類,還是商品的價格,其實四五線城市跟一線城市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價格可能差不多,但是120元和140元還是有差別的。在一線城市,今天吃了烤肉,明天想去吃個火鍋,後天要去吃個麻辣小龍蝦,但是在四五線城市的話,今天吃了火鍋,明天就不想吃火鍋了,但是城裡並沒有麻辣小龍蝦或者是烤肉的店,有時候選擇多了,人的消費也會跟著增加,這是通過影響消費的次數,而不是價格來提高消費水平。


一切正在發生


作為財經工作者,我覺得回答你這個問題應首先明確消費的內容是什麼,其實一線城市除了高房價之外,其他生活消費品與三四五線城市的價格差距不大,甚至一線城市的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工業品比如衣服等等比三四五線城市還要便宜。尤其是交通方面比小城市不僅便捷,且價格也比小城市低很多。

我是生活在一個三四線小城的公務員,2014年被借調到北京工作一段時間,依據我的經歷,在北京吃飯請客到一般的餐館比我所在的城市便宜很多,有一次來了一位朋友到北京,他帶來母親、妻子和女兒四個人一起來的,我和我一位同事中午在一家還算不錯的品牌加盟店請他們吃飯,點了刷羊肉、牛肉、烤鴨、滷水拼盤等共七個菜,我們六人人都用力吃了,還是吃不完,吃完飯我準備買單的時候,我那位朋友中途偷偷買了單,他告訴我說:“莫哥,餐費268元,這比我們家鄉都便宜,在我們家鄉這一桌菜至少也得四、五百元”。而且當時北京的地鐵2塊錢票價無論你坐到什麼地方可以,公共車還有幾角錢的票,在我們小城市公共汽車最低1元錢,空調公共車都是2元錢。尤其北京實體店一些品牌服裝比小城市便宜百分二十至三十左右,我在北京買了不少服裝回家,此後每次去北京我都要去買服裝、鞋子回家。

我說這個故事的意思就是說,一線城市除了高房價之外,很多東西比小城市便宜,其實比小地方開支還要低。這也說明了大城市不少居民收入的大部分都花到了房子上去了,有按揭房貸的每月還貸款佔去了收入的大頭,而小城市居民之所以工資不高,收入低,關鍵是房價比大城市低,房貸壓力小,所以有更多的錢用來支付其他生活開銷。這也讓不少人產生三四五線城市工資很低,消費跟一線城市沒有什麼區別,而生活在三四五線城市的居民也能消費得起的根本原因了。


財經深思


你好:

1、基本上在三四五線城市工作的人,都是在這裡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們的家業都在這裡,這也就比你離開家庭到一線城市比拼的人少了一個最大的支出:房子。

不管你是買了房要還月供還是每個月租房,他們的花銷都比在一線城市打拼的人少了一大截。

沒有買房的後顧之憂,他們不需要刻意去存錢,因此也就更敢花錢。

2、生活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相對穩定,他們的工作競爭壓力小,生活圈子穩固,生活環境熟悉,對自己的生活有一種掌控感。

他們不像總是處在激烈競爭的一線城市的人一樣,隨時活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因為永遠有比你年輕比你優秀比你更加需要這份工作的人在覬覦你的工作,你必須要為失業的動盪積累錢財,好讓自己有繼續生活的成本。

三四五線城市的人有一線城市的人所沒有的財務穩定感,因此哪怕同樣都是賺三千塊錢,三四五線城市的人敢全部都花出去,並且花的大手大腳無所顧忌,而在一線城市的人則根本不敢這樣做。

其實相比一二線城市的人來說,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多的是敢於花錢的底氣,他們大多在父母身邊,大多有親人圍繞,即使他們沒了工作斷了收入,他們也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直到找到下一份工作為止。

他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之中,身邊幾乎都是自己的熟人,因此,即使他們陷入短暫的經濟危機,也可以很快從身邊的人中得到幫助。

而在一二線城市生活的人則根本不會如此。

一二線城市的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人際關係淡漠早就是不爭的事實,當人們陷入了財政危機的時候,更加傾向於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錢進行週轉,比如信用卡,這往往就意味著手續費和利息。

因此,三四線城市的人不是消費得起,而是他們敢於消費,安定的生活,穩定的圈子,給了他們消費的底氣。

我是白小白,專注職場女性幸福,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白小白女性生涯規劃




從任何角度來看,三四五線城市的日常消費水平和一線大城市幾乎沒太大的區別,有些物價甚至高於一線城市。

但為何會給人一種錯覺,三四線城市的消費低於一線城市,或者說同等水平工資在二者城市生活,前者無憂無慮,花錢大手大腳;後者卻畏手畏腳,花錢前思後想呢?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大頭是房價、教育,而非日常開銷。



比方說,某同學在老家五線縣城工資不過五千,房貸和車貸也就3000左右,小孩開銷1000塊,還能有1000元的自由支出,加上妻子的4000元工資,整個家庭每月會有5000的自由資金可供開銷。當然可以活的瀟瀟灑灑了。

同樣某一線城市同學,其稅後工資為10000塊,每個月房貸6500,車貸2200,小孩開銷一個月2000元,這裡就需要支出10700。其妻子每個月到手5000大洋,一個月家庭可供開銷的資金為4300。加上每天開車去十幾公里外的公司,油錢、停車費、日常開銷等,說實話過得非常拮据。

消費的起,就說明他們有足夠的流動資金,這和他們能賺多少錢不會形成一定的比例。

也就說明了為何有些人在外面打拼多年,即使工作還算不錯、待遇還算上層,但最終還是選擇會到老家發展的原因了。


職場一休


剛好本人在二線城市工作,家是三線城市的,對於這個問題深有同感。

我所在的二線城市的普通人群收入,大概是3k-6k,拿3k-4k的大有人在,4k-5k的算全國中等了,人群最集中,5k-6k的算是略高的了。三線城市,普通人群的收入,應該集中在2.5k-3.5k,4k-5k算是略高了。

房價我們就拋開不談,二線城市中心城區的,普通人已經買不起了,近郊開外,1.5萬一平以下的地方,普通人只能集全家人之力,耗盡多年積蓄,省吃儉用,勉強負擔。三線城市大部分樓盤,普通人群的夫妻兩口,加上父母幫襯一下,還是負擔得起,壓力也小一些。

重點討論的是生活消費水平。我們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對比分析。衣服,不管是二線和三線,一般穿的都是大眾品牌,春秋夏三季按每件150元算,每套300元,冬季外套每件300元算,其他衣服100元一件,每個季節新增2套,鞋子按250一雙,一年4雙,這樣算起來,一年大概花費3600,算上其他內衣襪子什麼的,節約點,一年4k吧。當然,買衣服也沒有什麼準則。

吃的,節約點,一個月1000。一個人可能差不多。這樣1年差不多1.2萬。二線和三線消費

基本上已經持平。

住的,二線和三線就有差距了。同樣是租房,在二線城市,合租,平均也要一個月800元。一年也要1萬吧。三線,合租,平均400元吧,一年5k吧。

交通,都按公交和自行車或電動車代步。每天4元吧,大致一個月120,加上偶爾打車等,一年大約2k吧。

綜合算下來,二線城市一年基本生活費2.6萬,三線城市一年基本生活費2.1萬。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壓力還是很大的。如果還有房貸,那真的很難憑一己之力負擔。


不是原因的原因


就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爸的例子吧!

我爸是一個廚師,好多年前他是喜歡往一線城市跑的,現在就不願意跑了。

在以前家裡賺不到錢,家裡的欠款還不了,就跑到大城市去,到那邊賺的是比家裡多,不過消費也高,但是他不會亂花錢要還債還要供養我們讀書。

在這四年前我奶奶身體不好,他就回來了在家裡搞了一份差事,能賺個三千多塊純賺的,雖然是比外面少一點他覺得很幸福,工作壓力也少了,還能陪著家人,可能年紀大了都不想在外面漂泊。

我爸的例子就是,在外面他不敢消費不是不想消費,負擔壓力大,要養家、要還債、要養父母,外面還要租房子住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一筆消費了。

人在一線城市真的是身不由己,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消費,是怕吃了上頓沒下頓。

在文武閣看來這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的高速發展,很多東西的價格賣的差不多。

特別是一些連鎖店,在一點城市是哪個價,到了三四線城市還是那個價格,當然這與人們的購買了也是有關係的。

你是不敢消費,還是什麼都消費得起呢?

END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議和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文武閣說職場,說更多的職場問題,解決你心中的迷茫。


文武閣說職場


偶然看到這個問題,感覺還是挺沉重的。個人來自西部小縣城,算是十八線城市吧,現在在一個二線城市,曾經在北京工作過一段時間,對這個問題體會很深。過年回老家,還和很多人討論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優劣。

我個人認為,從普遍情況來看,小城市收入要低於大城市,而日常花銷也是要低於大城市的。簡單算一下帳就可以看出來。

一是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現在這些的價格全國都差不了太多了,特別是基本的肉類和蔬菜,如果說有差距,基本就是物流的成本。這點和十幾年前是不大一樣的,十幾年前農民挑菜到城裡賣,小縣城比大城市成本低,現在蔬菜都是從大城市批發市場出來的,所以大城市更便宜。但現在中國人的恩格爾係數很低,也就是說食品花費佔比很低,所以這塊基本沒有差別。

二是生活品質的花銷。這一點我認為差的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請客吃飯,去一個稍微像樣的飯店,不喝酒,在北京120一個人的標準是沒有檔次可言的,在我所在的城市,100一個人的標準已經有鮑魚海參等個吃了,在我出生的縣城,80一人的標準基本上就吃不完了,我們過年年夜飯就是800一桌,一半以上都浪費。如果說這個差距不明顯,那日常工作餐才是體現差距的。小城市離家近,大部分時間可以回家吃,即便在外面吃,吃碗麵6到8元,我們二線城市12到15元,而北京,路邊小店還好,CBD附近的20元想湊合一頓都難。這個花銷差距經年累月是不小的。除此之外,開車族的油費,差距也是很大的,我們同事住五環外在二環上班,大家可以估計一下花銷。而我現在在二線城市,離單位3公里,開車5分鐘,每月油費300元。還有女生的化妝品、名牌服裝等等,在小城市,大部分女生都用不上這些。

三就是最大的差距了,即房價,以及房價帶來的人工成本。有個共識是如果房價和一個人月收入相當,那供房就沒什麼壓力。買100平的房子,拿收入的一半來供房,只需要不到20年就搞定。我們再來看看房價,僅看一般地段,在北京算8萬一平,在二線2~3萬,在縣城4~6千,很明顯,在縣城正常工資收入4、5000的話,生活是很舒服的,這還不說家裡本身就有房的。而在北京,每個月交完月供就剩不了多少了。在我們二線城市,像我這樣下手稍早,壓力就不大,如果下手晚了,日子還是挺拮据的。

總的來說,小城市舒服,但我認為談不上品質,資產增值能力也差很多。不管大城市小城市,要想獲得幸福感,還得成為自己所在圈子的佼佼者。在縣城工資最高的人可能收入不如北京一普通白領,但幸福感絕對是北京白領所不能企及的,這就叫寧為雞頭勿為牛尾。


高校人才真經


我就不一一去對比房價物價什麼的了,就說說我的直觀感受吧。我在一線大上海,老家在四川小峨眉,四五線小地方,十一剛回老家,我發現自己的工資還不如老家的朋友了。雖然一線,工作機會是多,一般的工作不愁找不到,但是真正高薪的好工作也很少。像我這種普通人,畢業三四年的工資一般在一萬上下,過得並不好,一個月基本生活費就去了三四千。出去旅行認識一個在廣州混的,工作五六年了,日企上班,工資也還不到一萬,說是出去找工作也就六七千。我以前公司是家高大上的外企,前幾天得知公司裁員,以前的同事還擔心找不到工作(好歹他們拿到半年賠償,我走早了幾個月,不開心)。我更慘,因為換職業,重新開始,現在工資才6000,要吐血了,真的不夠用,過得苦巴巴的,還是存不了錢,又欠信用卡了,回一趟家不到半個月花了六千多。這幾年一直過得很苦逼,也沒錢給父母買點什麼,慚愧。

而老家朋友,有一個大專都不是,在鄉鎮小學當老師,算下來一個月接近7000,有個朋友生孩子後在老家做會計四千多,每天只工作到兩點,還可以找兼職。公務員的朋友年薪可以過10萬了。就算低點的,正常上班的工資也有三四千吧。

而重要的是他們基本成家了,房子車子都買好了,不用交房租,吃也跟家裡吃。所以其實消費能力還不錯,掙多少都可以花多少。每天過得比我瀟灑多了,在老家經常聚餐,玩樂(四川吃喝玩樂都很多)。這趟回去聚餐,我說付錢來著,朋友說,你都欠信用卡的,還是算了哈。我真的感覺很丟臉,工作後就很少請他們吃過東西,每次都是最窮的一個,自己又窮又孤單一人。所以沒事就刷頭條,刷熊貓傻樂

另外,心態很不一樣,在上海就算掙了點錢也覺得錢好少,別人掙那麼多,自己還在很低的水平,非常沒有安全感。一點點工資,還要交房租,或者還房貸什麼的。老家的人更容易滿足,該花就花,該用就用,該買就買,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掙錢不就是為了消費嗎?有些人就算沒錢,消費也不差,還好面子。

我在上海只求溫飽,早晚自己做飯,反正上海的東西我也不覺得好吃,能吃就行,不挑食。衣服也比以前買得便宜了,比高中都便宜,偶爾剋制不住才買點貴的。說實話吧,以前在大學的時候還能借錢給別人,每天必吃蘋果加一兩種其他水果,必喝牛奶或酸奶,經常逛街買衣服,愛打扮,瀟瀟灑灑的。工作後,好長一段時間,水果牛奶都沒吃,就是現在也買便宜的水果吃,貴的就不吃。護膚品化妝品一年就用了幾百塊。棉絮還用的是學校時候的破被子,甚至感覺窮得內褲都不捨得買。過得真的是什麼鬼生活,太造孽了。回去一趟過來,室友說,人都變漂亮點了(估計心情好了很多,容光煥發,在上海死氣沉沉的,心情都掛臉上,鬱悶失眠,氣色越來越差)。

我都不好意思討論現在的工資,他們說上海工資應該很高吧,有幾萬吧,我很尷尬。

回省會也好找到比現在工資高的工作(在上海也就只為工作而已,但是上海更適合精英,我們普通人留在上海必要性真不高)。其他基建各方面條件不比上海差了。成都腹地廣闊,周圍不出兩小時就能到很美的地方玩了,風景美,吃得好,還有我愛的大熊貓。其實老家峨眉環境比上海好很多,出行阿,綠化阿,吃的這些,只不過沒什麼大高樓而已,(大高樓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回到上海,覺得菜又難吃,擠得很煩,地鐵擠太久,有點煩躁了 。所有人都說回去好。但是無奈,目前成都沒有現在的職業,我暫時又想堅持現在的職業,所以目前還回不去,難受。我就是這麼犟,永遠說服不了自己,破罐子破摔,不斷增加沉沒成本,錯過了很多,之前還想再成都首付一套房子,現在成都房子也炒高了,買不起了。喜歡的人這周也要跟別人結婚了。我真的什麼都沒有了。但是,我不想這麼灰溜溜的逃回去,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下去,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一定要證明點什麼,一定要為當初的選擇付出代價。但是儘量在三十歲之前能回去吧。

也許當初選擇到上海是錯的,自己各方面條件相對老家的人來說還算中上吧,家境,學歷,見識,外形,吃苦,身體素質。。。這些。但是朋友們都闔家歡樂了,我還是孤軍奮戰,心理也有很多不平衡。就是心情不好,還得溼疹深受折磨,才選擇回去一趟調節情緒的。可能就是因為自己是個普通人,又不願意妥協,作出來的結果吧。

但是我就是不甘心鎩羽而歸,所以怎麼也得再熬兩年,至少讓自己回去的時候可以自信滿滿,不愁找不到工作吧。只好激勵自己,再賭兩年,未來的話現在的職業應該還有潛力。

另一方面,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才是當務之急,過去把工作看得過重。然而操之過急適得其反,一輩子工作還有那麼多年,只要自己不頹廢,慢慢也還不錯的。但是歲月如梭,自己年紀不小了,重點是找對象了。兩個人互相扶持比一個人強多了。


一朵小發發


剛好我面臨這些問題,順便來回答下。本人來自5線小縣城,現在在成都生活。大家都說小縣城的生活水平和大城市差不多,實際上差很多的。水果蔬菜肉之類的,的確差不多,甚至小縣城比大城市貴。但是一個家庭花在買菜做飯的成本一個月600左右,所以這兒是體現不出小縣城和大城市的差距。那麼差距在哪兒呢?本人以自己作為例子給大家算一算,假如我生活在小縣城我就不用買房,不用買也不用租停車位(家裡一棟大房子),沒有那麼多商場來消費,不用經常去城市周邊玩耍。主要消費,車貸4000,每個月生活開支2500洗車啥的加起來一個月開支算7000嘛。再算下我生活在大城市的消費,買房還沒交房,租房住,房租1500,房貸2700,車貸4000,車子每月消耗1500(小區停車300,公司停車200,2.0t車子一個月加油800,洗車外面臨時停車等)嘛,基本生活開支3000(信用卡每個月要還2000左右,我上班吃飯600,早餐,晚上家裡買菜便宜)。大城市喝口自來水都是要錢的,車隨便停哪兒都要錢。很多沒細算這一個月開支都快13000了。通過在小縣城和大城市的生活你會發現,地點不同,選擇不同,在大城市生活質量要要高點,消費要也高許多(至於心情不一定比在小縣城生活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