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外”戏园子:四大名旦全来过,师胜杰7岁在这登台

“老道外”戏园子当年有多牛?

四大名旦全来过师胜杰7岁在这登台

如今“老道外”正在申请“中国曲艺之乡”

四大名旦来哈都登上过“老道外”的舞台(资料片)

游客在中华巴洛克文化旅游区看文艺表演。生活报记者张清云摄

市民在听相声(星熠社提供)

生活报记者王晓晨

九月多位艺术家去世。其中,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和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都与哈尔滨这座城市渊源颇深。师胜杰老师7岁随父亲在哈尔滨老道外登台演出,单田芳老师兄妹8人,有5人生活在哈尔滨,母亲生前曾担任过哈尔滨市曲艺团业务团长,唱过大鼓书,活跃在老道外的舞台上。

都说“老道外”浓缩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老道外”的舞台曾有多繁华?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老哈”,听他们讲“老道外”那些年戏园子的往事。

袁阔成曾在“北市场”说书剧院里有专人递手巾把

被誉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生活学者”的王作俭先生,对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变迁有着深入的了解,说起“老道外”的过往,他滔滔不绝。他介绍说,“老道外”是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一部分,称其“老”,是因为现在的道外区是过去的道外区与太平区合并形成的。但最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还是原来的那个“道外区”,哈尔滨人都习惯把那个区域称为“老道外”。

据史料记载,哈尔滨开埠之初只有南岗、道里、道外三个区,而前两个区基本是外国人的居住地,只有道外区聚集的都是中国老百姓,闯关东的、做买卖的外地人都到这里“安营扎寨”。“老道外”的娱乐场所——戏园子,在当时的哈尔滨是最多、最有名的。

哈尔滨历史的研究者刘德基曾在《老道外史话》中介绍,早在1916年,道外商民集资在北三道街建了一个“畅叙楼”,是当时最大的娱乐场。南十六道街上有新乐、华乐、安乐三大舞台……丰润六道街上的中央大舞台、北三道街的新舞台、正阳头道街的同乐舞台也相当有名。中央大舞台大多演的是京剧,新舞台大多演的是评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全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来哈演出都登上过道外的舞台。

而老道外北市场街市曾经的繁华令人惊叹。据记载,拉洋片的、变戏法的、打把势的、耍猴的、演杂技的、演皮影戏的、说相声的、唱大鼓的、说评书的、拉京胡的、唱京戏的……无一不有。刘德基在《老道外史话》里这样描述到:听相声的观众非常之多,最有名的是冯瞎子冯振生和他的儿子冯大全。书馆里说书的则喜欢讲《三国》、《西游》、《水浒》等,观众一边听书一边喝茶,还有递手巾把的,自在逍遥。著名评书演员袁阔成和孙阔英都曾在“北市场”说过评书。来这里听书看戏的阔绰人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年近七旬,一直生活在“老道外”的井春生告诉记者,老道外的人总爱将剧场剧院叫作戏园子,小时候他家就住在老道外圈里(现荟芳里小区)一带,周围有大大小小十几个戏园子,他家离华乐舞台很近,只需穿过一条街就到了,所以他经常去那里看戏。记忆中的华乐戏园子看上去比两侧房子要显得高大雄伟,青砖墙,灰瓦顶,大门旁竖着一块硕大的牌子用来张贴海报,周边常聚集着一些叫卖瓜子、花生和糖炒栗子的小贩。

四大名旦都登上过“老道外”的舞台尚小云作《金橘图》留作纪念

“老道外”的舞台非常有名,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和马连良、裘盛戎、谭富英、周信芳、袁世海等京剧名家来哈,均在这里演出过。尚小云于1953年6月中旬来到哈尔滨,在哈尔滨30天演出25场,临别前挥笔作国画《金橘图》赠给哈尔滨的京剧同行作为纪念。1955年4月末,著名京剧艺术家、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为纪念他舞台生涯50周年,率领上海京剧团在道外的京剧舞台演出长达近一个月,场场爆满。“我的一位老邻居是舞台做看箱的“箱倌儿”(管理服装、道具的),据他讲,梅兰芳、周信芳等名角来哈尔滨演出时,整条街都挤满了人,不得不出动警察来维持秩序。”井春生绍说。

87岁的朱俊峰老人聊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道外”看剧的情景兴奋不已。他说,哈尔滨的老人都知道,全市最好的京、评大剧院都在道外,全国最好的京评两大剧种的演员来哈演出,都会选道外的舞台。而且道外的戏迷口味比较高,听就听最好的角,别的钱不舍得花,唯独重金买票舍得。全国京剧名角来道外演出都场场爆满,演个十天八天的绝不带冷场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相继来哈登台献艺,老道外观众用几句话概括了四大流派的特点:“梅兰芳:雍容华贵,典雅大方;程砚秋:深沉含蓄,逼人锋芒;尚小云:刚劲婀娜,侠肝义胆;荀慧生:活泼多姿,秀丽精巧。”“老道外”的戏迷欣赏水平也比较高,叫好叫到精彩处,唱念做打细思量,角们都把道外的观众当作自己的知音,这也是全国的知名演员都来道外演出、甚至不止一次地来的重要原因。当然,二三流的演员也不敢来道外演出,知道这里的观众挑剔,甚至不满意的时候喝倒彩,一点儿面子也不给。而且哈尔滨本地的名角也特别多,“云燕铭、韩慧梅、刘小楼,喜彩苓……”朱俊峰老人说他一口气能数出二十余位名家。“他们各个身怀绝技,看他们的演出你会随着剧情的进展入戏,或发愁,或哀伤,甚至会以泪洗面。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记得有次看喜彩苓演的《梁祝》,结束时舞台上还放出烟雾特效,因为是单位的包场,不少男同事走出剧场眼圈都是通红的……”

“老道外”正在申请“中国曲艺之乡”

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的父母都是靠说相声谋生的,父亲还担任过哈尔滨民间艺术团相声队队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师家就居住在“老道外”的北市场。当时的北市场是娱乐场所,说书的、唱戏的、唱大鼓的、演皮影的应有尽有,饭馆、茶社比比皆是,热闹繁华。师老师的大弟子、省曲艺团团长刘彤介绍说,师胜杰老师小时候,最初说相声,好多段子都是在老道外的舞台下听会的。他7岁时登台与父亲合说了《捉放曹》,从此一发不可收。“白天在课堂读书,晚上在园子说相声,很多观众是专为听他的相声而来的。”

同样出生在曲艺世家的单田芳老师,兄妹8人,有5人生活在哈尔滨,母亲生前曾担任过哈尔滨市曲艺团业务团长,唱过大鼓书,活跃在道外的舞台上,而单田芳也多次登上哈尔滨的舞台。

说起老道外曲艺曾经的辉煌,曾任哈尔滨曲艺团团长的孙庆华感触良多。退休后,他和老伙伴们成立了星熠社,自2015年进驻中华巴洛克文化旅游区以来,已演出上百场,演艺的内容汇集相声、评书、快板等艺术门类。孙团长说,这些年,他们一直致力于打造老道外传统特色演艺文化名牌,希望能保留下百年老道外深厚的艺术积淀和曲艺文化底蕴。可喜的是,社团里的签约演员,已是以80、90后年轻人为主;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了剧场,仅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就有上百名观众观看了他们的演出。目前,道外区委宣传部已向中国曲协提出“中国曲艺之乡”的申请。

哈尔滨,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每一座老建筑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讲述着过往的变迁与沧桑。老道外,则浓缩了“老哈”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当哈市独有的中西合璧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整修一新时,哈尔滨更期待看到老道外的魂,那些市井的风情,文化的魅力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