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文 | 幸运儿1010

图 | 来自网络

看过那么多电影,《熔炉》是唯一一部让我看到理智全无的电影。电影开始二十分钟后,我不再关注台词,不再关注演员的表演,一心扑在电影结局上,魔鬼就地伏法的大快人心的结局大过一切。可是看到法院宣判那一幕,我知道我又天真了,法院的判决比施暴过程更加冰冷。

《熔炉》是由一个真实事件改变而成,看过电影后,我特意去了解了事件始末,真实事件比电影更让人绝望。事件发生后,抗争者的维权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学校老师和很多牵扯其中的法律工作者被暗杀,青年才俊律师也因此失去了光明的前途,后来他身患癌症,还好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医生,两人联合,共同抗争,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没能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制裁。重大打击下,律师病入膏肓,最终倒在了警察的高压水枪之下。抗争道路难以为继,绝望之中的医生留下几万字的遗书自杀,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引起了公众对这件事的关注。

随着《熔炉》的上映,熔炉事件再度被带回大众的视野,光州警方组成专案小组重新侦办此案,但几个施暴者已经过了追诉期,律师、医生以及为此牺牲的所有人用生命捍卫的正义只能停留在这里了。


没有话语权的群体,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社会上生活困难的人群,主要包括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等。《熔炉》里的那些残障儿童尚未成年,身体还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不管在法律层面上,还是在道德层面上,他们都应该受到保护,然而他们却屡屡遭受校长和老师们的性暴力。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但话语权终究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残障儿童先天的弱让他们成为魔鬼们的首选猎物,话语权的缺失让他们沦为被长期压榨的对象。

熔炉事件发生前,很少有人把美术老师姜仁浩和人权组织成员徐友珍为代表的抗争者与弱势群体联系起来,他们工作体面、身体健康,和那些残障儿童比起来,光鲜亮丽,生活得十分体面,但因为没有话语权,他们依旧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电影里姜仁浩和徐友珍向有关部门反映慈善聋哑人学校校长和老师们的恶行时,各部门相互推诿,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诉求,他们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社会于他们来说就像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不仅无助,还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洪水猛兽的袭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困境比物质的缺乏更恐怖。

如果不明真相,请选择沉默

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施暴者被抓,雾津教会人员在法院门口静坐示威,他们坚信作为雾津教会的长老,李江福和李江锡信奉着耶稣,关爱着可怜的残疾儿童,为爱心事业奉献了一生,姜仁浩等人的行为纯属污蔑,不应该得到任何人的原谅。这一幕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秒,却给小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教会人员的行为看着可恨,其实他们的想法并没有那么龌蹉,他们只是在维护自己以为的正义。并非有意替罪恶开脱,得到的却是助纣为虐的结果。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被施暴者伪善的表象所欺骗。越是见不得光的事情越喜欢寻找光鲜的外表来作掩护,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当事情发生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智地思考,如果思考仍然无法让我们看到事情的本质,那么请做一个沉默的中立方,默默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直到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然后再站队发言。也许我们做不了正义的伸张者,但绝不做邪恶的帮凶。

即使正义被打败,也要坚守内心的善良

所有的正义都能得到伸张,一切的罪恶都无处遁形,这只是童话里的美好世界。走出童话,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结局偶尔也会不尽如人意的世界。当魔鬼强大到无所不能,当掌握话语权的人们被名利遮蔽了双眼,当司法最后的防线被腐蚀......当一切适合正义生长的土壤被人为破坏时,为正义奔走的人总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渺小,有些事情是我们终其一生,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都无法改变的,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随波逐流的借口。如果结局是注定的,那我们就去影响过程,就像《熔炉》里徐友珍那样,用自己有限的能量去影响那些被虐待的儿童,给他们冰天雪地的世界带去一丝温暖。也许正义永远得不到伸张,但孩子们摆脱魔爪,得到关爱也是幸事一件。

最后,把电影里的一句很有深意的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