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风录」岳飞,精忠昭日月,正气贯古今

满江红•写怀

[ 宋 ]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诗人。

岳家世代务农于北方,是典型的古代中国农民代表,依靠起早贪黑的勤劳和精耕细作,逐渐积累出一笔家业,并以此为基础,送子女读书学习,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庭命运。

故而岳和十分重视对岳飞的教育。

当时农家子弟求学,大都是为考科举做官享而去,岳和却不然。他有感于北宋王朝衰颓不振,外患严重,立志要将岳飞培养成文武双全的救国之才,为此耗费重金请来许多名师。在这些名师的悉心教导之下,岳飞逐渐成长为一名“时人奇之”的少年英杰。

父亲在岳飞大约二十二岁时离世,留下遗训,要岳飞以身报国,做一个忠臣义士。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失望,因为他的儿子不负家训,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舍身为国,浴血奋战,屡屡挽救国势于危亡之中,将一个农家朴素的爱国家风发扬光大,直至成为民族之魂的一部分。

在岳飞的心中“父母”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它更意味着一种表率、一种榜样。岳珂追述祖父岳飞时,说:“先臣天性至孝”。

岳飞从小孝顺,这是天性使然与家庭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如一个人呱呱落地来到世上时是一张白纸,他的心理、性格、习惯都是后天在一定文化氛围中养成的,而在这种氛围中,毫无疑问起到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父母。

岳飞天性至孝,必定是受到其母亲的影响,所以岳飞认为,“为人子必尽孝道、为人父必为表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岳飞才会在历经十八次的反复,将自己的母亲从被敌人占领的故乡汤阴接出来。

在岳飞升为战区统帅时,依然侍母至孝, 母亲若病了必亲自煎药,如果不出征,必早晚到母亲面前问安;如果出征,必然要把母亲的事情安排妥当才放心,在母亲寝室,话不多说一句,走路避免出声,唯恐影响母亲的休息。这种孝心感天动地,并感染了下一代。

岳飞的“至孝”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它已经渗透到了岳门每一个人的心中。

岳飞的妻子李娃在临终前,没有选择陪葬在丈夫的身边,而是选择了陪葬在远在九江的婆婆身边,以使其死后,仍然能在婆婆身边尽孝。

岳飞的孙子岳珂遵父岳霖遗命,完成“吁天辨诬”工作,将祖父岳飞的报国事功,很详尽的列志《鄂王行实编年》,呈蒙朝廷审定,交付史馆,使祖德大显于天下,冤狱大白。于是,正史得以考据列传,彪炳千秋。

这说明岳飞的这种“至孝”的精神,已经潜移默化,深深的扎根在岳家后代的每一个人的心中,这是岳飞“至孝”的家风结出的硕果。

至严在岳飞的治家理念中,“严”是立家的根本。

身为南宋10万大军的统帅,岳飞对子女的“严”更为苛刻。他与妻子李娃都对子女们的文武功课抓得很紧,完成功课之后,岳飞还要他们拿着畚箕,扛着铁锹,到田地里劳动。他对子女们常说:“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当时,南宋城乡酒铺林立,喝酒成风。岳飞对儿子们规定:除了喜庆节筵外,平日里一律不准进酒。

岳云在父亲岳飞的严教下逐渐成长起来,16岁就成为令敌人丧胆的岳门虎将,在岳家军中更有“赢官人”的美称。岳飞对岳云的战功经常隐功不报,岳云对父亲没有丝毫的怨言。 宋廷自有“任子恩例”,官员品级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阶越高,次数越多。

岳飞勉励儿子“自立勋劳”,仅用了一次“恩例”,还是为已故的老上级张所之子张宗本而用。张浚知道了实情,说:“岳侯躲避荣耀到了这个地步,廉洁固然是廉洁了,却不见得公正。”

岳飞答道:“父亲教育儿子,怎么能让孩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说:“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