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影评

关于《无问西东》 这会是我写的最长的一篇影评,也是近些年来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一部电影,我觉得自己必须写点什么,所以在这个夜晚我写下此篇影评。可能太过冗长,皆应想说的太多,一时难以言尽,就此长篇大论了。希望看的朋友们能认真看完。愿你喜欢这部电影。

《无问西东》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像《无问西东》这么触动我的心灵了,我们习惯了被商业化,娱乐化,浮夸式的电影填补生活空闲的时光,几乎快忘了电影最原始的功能,它除了带给人开心,感动,同情,各种复杂的情感的同时,更印证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体会别人的人生,让我们在视觉的享受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对灵魂的洗涤。不久前冯小刚一部《芳华》的横空出世,唤醒了一代人自我内心最原始的情感的苏醒,其实我想不止是一代人,看过电影的人我想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触。终于《无问西东》在今天的上映,则彻底激发了我们内心最纯真的情感,至少我是如此。

影片《无问西东》不同于《芳华》的地方是它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可能开头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当所有的情节以及故事串联起来,你才会觉得它的魅力所在,我不是要拿《芳华》与它比较,因为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远离我们的故事。现代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总愿意拿自己的情感去度量未曾经历过的别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部电影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看的,导演运用了交叉式蒙太奇的手法,让本是四个不同时间段不同人物的场景能交替进行,衔接自然,这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对镜头的运用外,影片的色调也很贴合每个场景应有的主题。第一个场景,张果果,这是一个纵横职场的商业精英,但在他光鲜的身份下却有着违心的道德沦丧,他一开始的任务就是想法设法的让家长们掏出自己的腰包去服务他为别的公司制订的奶粉计划,但这个计划并不是那么光明。就在此时他又陷入了一场自己顶头上司的商业阴谋中,两个上司之间的竞争,他成为了最终的筹码,他倒向谁,赢得就是谁。所以他的内心是很压抑的,一方面为自己追求利益违背道德而惭愧,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夹在两个上司之间和不断找自己帮忙的四胞胎的家人而烦恼。这个时候镜头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偏冷的色调,看着让人压抑,也印证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所以,张果果大部分的镜头不是跑步就是打羽毛球,这也许就是他发泄自己压抑的方式。他对自己内心的惭愧其实影片也交待的很清楚。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的是,他回到家中,本来母亲说要吃饺子,买了最好的肉馅,结果买的肉馅却被夹了许多肥肉,他的母亲一直在他面前抱怨,这时候要注意的是影片所给我们呈现出的人物距离和环境色调,家应该是温馨的,可镜头中张果果的家给人的感觉冷冷清清。于是,在他母亲的抱怨中,他放下了工作服,要求带着爸妈出去吃饭,值得注意的是,临出门前,他把母亲买的已经切好的夹着肥肉的肉馅全部倒进了垃圾桶,这时候导演给了个特写镜头,这说明,他看着这堆母亲被骗买来的肉陷想起了自己违背良心做的那些事,他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他厌恶。

第二个要出场的就是陈鹏,王敏佳,李想了。陈鹏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优秀学生,王敏佳和李想则在医院里当西医。他们三个都是高中同学,都有个敬爱的老师。他们相约去老师家看望老师,却不曾想到偷看到了老师被自己的妻子在人前及尽辱骂和屈打,这让颇有反抗精神的王敏佳气火上身。所以,他和李想瞒着陈鹏,写了两封信,信中指责老师妻子行为不对的问题。绑在砖头上,扔进了老师住的院子,被老师的妻子捡到了,不用想他们的老师又是迎来自己妻子的辱骂。但王敏佳和陈鹏不知道的是,在老师妻子打骂老师的背后却是她对这个男人的恨和失望。我虽然老师并没有打过或骂过他的妻子,但他可以对所有的人好,却唯独少了他的妻子,而这个女人却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用自己的青春供他上了大学,他说过要照顾这个女人一辈子,结果到头来,结了婚,他却始终不愿与这个女人多说一句话,除了想和她离婚外,甚至这个女人用过的水杯他都懒得碰一下。而就是这个女人,总是把饭留给他,自己晚上泡着咸菜充饥。有时候,人总是那么的不知足,最爱自己的人就在身边,却视若无睹,人往往最容易伤害和最愿意伤害的恰恰是对自己最好的人。也许他们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是个错。他只是想让她把自己供完大学,而她却一心死心塌地的爱她。终于这种爱慢慢的变成了恨,她恨他的不守诺言,她恨他对自己从结婚以来始终不曾正眼看待的冷漠。她想报复,所以,当她翻出王敏佳留在自己丈夫的笔记本的时候,她就知道那封信是谁写的了,她终于有了要报复的人,不错就是王敏佳。她带着人找到医院,当众扇了王敏佳一个耳光,说她勾引她的丈夫,并拿出了那封信。要知道在那个新中国刚成立的年代,很多事情都是要上纲上线的,王敏佳就成了一员。医院领导不信她,同事更在她背后诬陷她,唯一能证明她清白的李想却因为想去支边没有站出来。要知道那封信是他和王敏佳一块写的。而对于中医部的同事指责她偷取大家中医单的事她也没有介绍。因为她知道李想想去支边,想学点中医,到时能用的上,所以,她才会去偷看中医部的东西。这在今天看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可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这是足以让你身败名裂的事。她承认了,她抗下了所有的事,她不愿她喜欢的男人为这事失去支边的机会。但她不知道,有一个男人为了她曾一度放弃了进入国家第九研究所的机会。是的,那个人就是陈鹏,当第九研究所的人来学校要他的时候,他说:他有人要照顾。可他自己却是个孤儿!除了自己爱的人外,他还能照顾谁呢?所以当他拿着自己雕刻的花朵去找王敏佳的时候,看到她和李想手搭手,目光互视的时候,他迅速的离开了,他跑去了领导办公室,告诉领导:他没有要照顾的人了。是的,那个人已经找到了照顾她的人。但现在,当她被这个世界,被所有的人抛弃的时候,她选择的那个人却没有站出来。当她在草地上受着别人辱骂,批判的同时,而另一边却是她选择的那个男人慷慨激昂的演讲。当那个男人演讲完最后一句:我们要与邪恶力量划清界限时,她笑了,这也许就是一种苦笑,虽是笑了,但心却是冷的。所以这是她想到的是陈鹏拿着她的手,跑过大半个清华,告诉她,核的意义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在批斗下方老师的妻子看见王敏佳笑时她自认为成功的报复却没赢来对方的求饶和悔恨,这时候她带领众人上前去打王敏佳,拿凳子砸,用脚踹,用拳头打。没一个人站出来制止。终于众人打够了,天也下雨了。众人都以为打死了人,全部一哄而散。而那边李想演讲完后还是没有过来看发生了什么。老师的妻子却失魂落魄的回到家,却发现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行李准备远走高飞。这次她没有挽留,她依旧走了回去,在老师的眼前跳入了院里的深井。我一直认为她才是影片最悲哀的人物,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却换不来自己爱人的哪怕是一个笑容。一个人被困在一段自欺欺人的感情世界里久了,最终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而对于大家指责王敏佳造谣与毛主席和照的事,其实并不是她刻意要撒谎,正如她所说,本来那个给主席献花的人应该是她的,但她生病了换成了别人。所以她才会总是将相册拿出来给别人说那个女孩就是她。生活中人们往往最缺少什么,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什么。

对于王敏佳来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她被赶来的陈鹏救了,并立了个碑,上书:王敏佳之墓。也预示着过去的王敏佳已经死了。但现在的王敏佳却因为那场批判脸上容貌尽毁,终日以巾遮面。当陈鹏带着她回到他小时候的地方时,夜里她说出了内心的话,她觉得自己配不上陈鹏了,她不敢闭眼,因为一闭眼就觉得自己一直往下掉,陈鹏却搂着她说: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怕你掉的时候推开我。这时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也验证了陈鹏那句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李想在见到陈鹏和王敏佳的墓时,痛哭流涕,他应该是后悔了。但陈鹏只留给了他一句话: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第三个要出场的是沈光耀了。这是一个从小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但他却一直追逐自己害怕的东西。他没有那些纨绔子弟欺凌弱小,藐视他人的恶习。他就像是一个长期接受阳光雨露长大的美丽花朵,才从温室里解放出来。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家境优良,心底纯真,不会勾心斗角,不懂得拉帮结派,对待任何人都是一片真心。那是他们上一辈人为他们成长所创造的优良环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学会在社会摸爬滚打,虚与委蛇。这是两种家境造就的两种人生。这个社会对富二代的偏见太大,其实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对人温和,乐于帮人的人,这是来源于父辈财产累积而创造的优良的文化环境。而沈光耀正是这样的人。他会帮别人修车,会教双胞胎兄弟功夫,会把自己母亲带来的东西分给大家,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开着飞机给孤儿们送食物。就像触动他内心的那句话:这个时代不缺少完美,而缺少正义,力量和同情。他是一个对祖国对他人充满热爱的人,虽然他总是独来独往,不与人过多交集,但往往外表冷漠的人却拥有热烈的内心世界。他想去当兵,她的母亲哭着求他说:你所能得到的名利,光荣,祖上全都有了,妈妈只希望你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平安。他答应了他母亲,不去当兵,可当他看到自己的同学,老师,朋友,自己上学的地方被敌人的炮火炸的满目疮痍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入了空军。他违背了对母亲的承诺,因为在那个年代,那个国家濒危的时刻,需要每个有志青年站出来。他上了战场,看着同伴在敌机的轰炸下一个一个的丧生,他迎着炮火和敌人同归于尽,在撞向敌船的那刻,他满是血污的脸对着家的方向说了声:妈妈,我回家了。这一刻,我感到的除了悲凉外更是对战乱年代革命先辈们的由心的敬仰,是的,我落了泪。那是一个20多岁年轻的生命,在远离亲人的边境舍弃自己的生命和敌人同归于尽。他证明了什么才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和价值。

影片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吴岭澜,他是明国时期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一个不那么安分的学生。自己擅长的明明是文科,却偏偏选个实科(当时理科称为实科)。但每次放榜自己的物理都是不列(意不及格)。这让他感到迷茫,他不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只是觉得把自己置身于书中就足够了。但最后他老师梅贻琦告诉他: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只是一种充实,但并不真实。真实是你看到了什么,听了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吴岭澜需要一个答案,所以他陷入了整日的思考中,真实是什么?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终于在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时所朗诵的诗中他找到了答案。泰戈尔说: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唯一的标准。”是的,吴岭澜醒悟了,他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什么是真实?

影片到了这儿,我们在串联回去,你会发现,每个场景都是有联系的,吴岭澜最后做了清华大学的老师。在1937年成立的西南联大教学是他碰到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是沈光耀。沈光耀后来当了空军,他总会用飞机把食物投放给流浪的孤儿们,而那些孤儿们最小的一个就是陈鹏,陈鹏告诉李想: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最终践行了这句话,他在支边时将所有的食物和水留给了别人,自己死在了雪地里,最后临死前重复了那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这也许就是他对自己过往的救赎。而被他救得人却是陈果果的父母。所以影片首先是从现代到文革前后,再到抗日战争时期最后到民国时期。四个故事主线,四代人的人生历程,也可说是四代人的芳华。

影片《无问西东》中有很多对那个年代所阐释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学习的。比如,一群清华学子安安静静的都围着泰戈尔认真听他的朗诵,又如当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坐在破落的漏雨的教室听不清老师讲课时,老师坐在滴雨的讲台上,在黑板写下:安静听雨。然后大家默不作声的听着雨声,又比如,日军轰炸学校时,学生们躲在山沟里,树荫下,头顶着敌机扔在认真听讲和学习等,这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东西。这个时代需要能让我们静下来的力量,需要我们放慢脚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这让我想起了木心大师的一首诗《从前慢》,从前的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回过头来看现在,结婚都是一瞬间的事了。终究我们太浅浮,生活过得像是被推上了加速器。我们都是带着面具的木偶,不够真实。

如果说真实的话,影片中的人物可以成为我们的典范,陈玲澜教学育人,沈光耀弃笔从戎,保卫家国,陈鹏为爱执着,为祖国事业付出了青春和生命。有个细节不得不说的是当影片中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后,陈鹏坐着会往家乡的火车的时候,摘下帽子的瞬间,帽子里,后背衣领上全是脱落的头发,甚至头顶上已经开始秃了。为了伟大的事业,这群核弹研究人员早已辐射超标,大多数都深患绝症了。还有自我救赎的李想,坚守等待的王敏佳。这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生命到一个生命的传递。而陈果果他的人生还没完,这个时代在继续,他需要在这个时代中走下去,至于最终会是什么样?可能答案要从影片中旁白的结尾去找了。

影片最后,陈果果一家去给救命恩人李想上坟。陈果果的父亲看出了儿子最近的压抑。所以对他说做你最想做的事吧,做真实的自己。这时的陈果果幡然悔悟。他退出了两个上司之间的竞争,他接见了让他头疼的四胞胎的母亲。原以为又要求他办事的母亲却只是想送给他四支笔,用来感谢他对她们全家的照顾。而陈果果的世界里多了很多颜色,就像他在婴儿房窗户上画的那样,他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

最后,我愿用影片中开始和结局的旁白来结尾。如果提前了解了你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答案是: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