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綠的「蝴蝶效應」一詞到底是什麼回事呢?泰勒彩寶

祖母綠的“蝴蝶效應”一詞到底是什麼回事呢?泰勒彩寶 你應該聽過這樣的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那麼你有沒有聽說過祖母綠裡也有名稱一樣的“蝴蝶效應”,此蝴蝶效應是彼蝴蝶效應嗎,讓我們往下看!


祖母綠的“蝴蝶效應”一詞是用來形容產自哥倫比亞的祖母綠,因為這種效應只發生在哥倫比亞的祖母綠上,木佐、La Pita、Coscuez 和 Penas Blancas 礦區出產的祖母綠都有“蝴蝶效應”。


那麼祖母綠的“蝴蝶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有“蝴蝶效應”的祖母綠晶體內部會出現層層疊疊的現象,看起來會像蝴蝶的翅膀一樣,外觀上看起來綠得更加柔軟,透而不悶,就像燈光下反射出柔和光彩的綠色絲絨,讓人感覺更明亮通透,也因為這樣的外觀,讓擁有“蝴蝶效應”的祖母綠有了個貼切的形容“絲絨綠”,來描述這樣美麗的顏色。


“蝴蝶效應”在一些地方也叫作“蝴蝶翅效應”、“蝶翼效應”或“油滴效應”,雖然叫法不一樣,但是指的都是一樣的現象。


“蝴蝶效應”最早由E.J. Gübelin在1944年冬季《寶石與寶石學》刊登的文章中提出,當時E.J. Gübelin將蝴蝶效應,歸因於祖母綠內部的方解石包裹體,“大量的方解石包裹體(可能是出現在礦物沉澱生長過程中)使得一些絕美而高貴的哥倫比亞祖母綠出現了輕微油滴現象”。而後John I. Koivula證實方解石包裹體可能對“蝴蝶效應”沒有影響。


關於“蝴蝶效應”的成因,也有科學家把它歸結於祖母綠不穩定的生長環境導致的晶體各個方向生長速度的不均勻,而讓祖母綠的晶體結構發生了變化。不管“蝴蝶效應”如何產生,它都只能出現在頂級祖母綠當中,是難得中的難得。


美國GIA地質學家Rondal Rinsrud的研究稱,哥倫比亞頂級祖母綠的“蝴蝶效應”和印度克什米爾頂級藍寶石“矢車菊”,稀有性是一樣的。在他長達6年身處哥倫比亞對“蝴蝶效應”祖母綠的針對性研究中,也只發現了10顆左右。


說到此,如果你有看到“蝴蝶效應”的祖母綠,確認之後儘早收了吧,世間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