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顆”祖母綠”玉石鑲嵌於江面,這就是江夏的“鐵板洲”。

江夏區的地理得名,是因為它境內交匯的兩條河。這兩條河,一條是“長江”,一條是“夏水”。《漢志》"江夏郡"引應劭注:“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

武漢一顆”祖母綠”玉石鑲嵌於江面,這就是江夏的“鐵板洲”。

在煙波浩渺的長江江心屹立著一片綠洲.遠看宛若一顆”祖母綠”玉石鑲嵌於雄渾的江面.這就是富有傳奇色彩的“鐵板洲”。它冬露夏藏,外觀似紡錘,呈橢圓形,南北長約2.8公里,東西寬約0.7公里,總面積約4500畝,海拔高度達23.5米,洲四面均環水, 出產建築用的青砂,由於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生長著約3萬畝杆高葉茂的蘆葦,作為造紙和葦編制品的主要原料,年產達160萬公斤。現代金口人端午節沁人心脾的粽子葉採自這裡。古代金口青埠灣72窯燒製著名的青磚,“蘆葦薰製法”是重要的獨門技藝。1486年前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的蘆葦採自金口。或許因為與達摩祖師的淵源,這裡的蘆葦賦予了人們更多的想象和神往。人們不禁會問:“金口的蘆葦到底有何神奇之處?何以讓“達摩祖師”以一葦飄然渡江,成就一段千古佳話?”

武漢一顆”祖母綠”玉石鑲嵌於江面,這就是江夏的“鐵板洲”。

其實這片金口傳奇的綠洲,在遠古時期就有名了。那時,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侵水淹之苦。大禹在紹興娶塗山氏之女女嬌為妻,新婚第四天便奉舜帝之命繼續外出治水。在婚後的十三年裡,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率領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勘察各地的山川地貌,水勢狀況。行至金口時,看見秀美的槐山江邊屹立著一片小洲,狀如蜈蚣。他非常驚異,認為金口的山水太奇妙。便問當地人,這個小洲叫什麼名字?當地人說,目前這個小洲還沒有名字。大禹很高興,便欣然給這個小洲取名為“蜈蚣洲”。

武漢一顆”祖母綠”玉石鑲嵌於江面,這就是江夏的“鐵板洲”。

大禹作為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治理滔天洪水,並劃分九州。對金口的影響力很大.。金口人民把他治水登臨過的山命名為“禹觀山”,民國時在禹觀山集國際智慧築特大水利工程—金水閘,蔣介石為之親筆題名。為紀念大禹助夫治水,因造化弄人化為“啟母石”的賢慧妻子塗山氏,金口在唐以前有了古稱“塗口”,取塗水(即今金水)在此匯入長江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