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红海行动》像一场“模仿秀”?



相比于《战狼2》,今年春节档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红海行动》更加注重团体作战,舍弃个人英雄主义而重新强调集体主义。

影片第三幕结尾处,海清饰演的法籍华人女记者和张译、杜江饰演的职业军人共同与敌军进行坦克大战,构成了本片最为意味深长的人物关系:它并不是《战狼2》里冷锋亲吻美国女孩那种“自恋式的直男癌”,而是给予女性(注意,是女性而且是华人女性)一定的能量,让她出现在与中国军人同样的位置,让她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这不仅仅涉及了女权,其背景是整个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爱好和平的个性。

导演兼编剧林超贤,在成功建立了“中国有能力保护海外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并且利用海清饰演的夏楠这一角色,建立起“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形态,把团结的怀抱伸向全世界。同时中国海军8人团队配合完美,强调了集体主义。而在微观人物关系中,又强调了成长、救赎、变通等主题。

然而与其政治正确的主题不相称的,是其表现手法,并不是所有导演都可以像斯皮尔伯格那样,只要政治正确就能拍出经典。下面举出4点问题。

问题一:空间关系表达无力导致严重后果

《红海行动》充分暴露了林超贤无法驾驭复杂空间关系的弱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影片第四幕,张译从车底钻出来,偷听恐怖组织首领和叛军谈话,这是一组非常简单的空间关系,导演完全可以通过张译的背影给出正在谈话的两个坏人的正反打,来交代张译藏身之处和坏人之间的相对距离,或者通过俯视的航拍来交代。可是导演没有这么做,而是在张译的身影一闪而过之后,就切到了另一条叙事线。

上面举出的空间关系如此简单,导演都未用心交代,更别说第一幕“废墟救人”、第三幕“小镇救人”这么复杂的空间关系了,这两幕,特别乱!

这导致导演无法通过敌我双方在不同空间内的行动来制造紧张感、悬念感,使得故事的戏剧性无法突显。此时,导演想出一套“聪明组合拳”:快速剪辑+全程配乐+晃动镜头+爆炸+血浆,关键是大段大段地使用。

上述手法偶尔使用一下可以起到激发观众荷尔蒙的作用,可大段落使用,就会导致观众疲惫不堪。George是二刷该片的,所有战争段落没有一点享受,完全是煎熬。


问题二:多线叙事能力弱

在第一幕“废墟救人”里,导演把中国海军救人的过程和女记者夏楠解救工厂员工的过程进行了双线剪辑,夏楠这条节奏较慢的线,就已经可以对废墟救人带来的紧张感进行缓冲。此时导演就应加快张译等人的行动节奏。可是导演偏偏不:他花时间交代第一个汽车炸弹爆炸的过程(第二个汽车炸弹和第一个如出一辙,所以根本没必要交代)、重复展示海军跨越建筑物的过程等等,反而叛军进楼的过程却拖了很久才交代。这暴露了导演的另一个弱点:无法对多条叙事线合理安排顺序,导致悬疑感、紧张感、戏剧性打折扣。

同样的,这一弱点和上一弱点一起导致了导演只能依赖配乐、音效、剪辑和晃动的镜头,给观众打鸡血,造成疲劳感。

同时,林超贤叙事的累赘非常多。比如为了引出中国公民邓梅,他特意安排了邓梅的丈夫和儿子这两个完全没有必要出现的人物,起初George还以为他们俩会有重要戏份,结果没有,同时这两个人在邓梅获救之后,也没有家人团聚之类的戏份,莫名其妙。又如邓梅有哮喘,夏楠帮她捡药,George以为林超贤会利用邓梅的病在危机事件里加重危机,结果没有。还有中国官员进入废弃建筑物的时候,导演特意给了叛军一个面部镜头,我还以为叛军会射击、官员会中弹,结果没有。

总之,林超贤的叙事就是:臃肿而又低效。


问题三:借鉴太多,毛病也多

战争片影迷会从《红海行动》中看到《黑鹰坠落》、《拯救大兵瑞恩》、《战狼》、《狂怒》、《兵临城下》、《拆弹部队》等诸多战争片的影子。这种借鉴的做法本无可厚非,毕竟《红海》也算是中国战争类型片在《战狼2》之后又一次勇敢尝试。然而林超贤借鉴虽多,瑕疵也不少。

比如缺乏时间、空间的掌控能力,导致巷战并不突出。比如敌方那位“狡猾”的狙击手在被击毙之前,竟然不换地方(难道是硬致敬《战狼1》的穿墙桥段?)。还有张译饰演的队长在第二幕荒野大战中腿部中弹,之后竟然还可以行动敏捷,并且看不出腿部有任何不适,难道是效仿《战狼1》里打不死的冷锋?

问题四:镜头语言混乱、割裂

《红海行动》的许多镜头让人想起《拆弹部队》,使用长焦距,并且手持的轻微晃动,带来窥视感。可是《拆弹部队》并不像《红海》剪得这么碎,《拆弹》的窥视,其本质就是选择了一个绝佳的视角,然后老老实实得讲故事,同时与其“拆弹”这种危险行为相统一。《红海》似乎也有意这么做,却淹没在稀碎的剪辑里,带来眩晕感。

同时《红海》的镜头也不全是这种“偷窥式”的镜头,也有许多常规的调度,与其混杂在一起,看似有条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作为电影,《红海》没能做到“通过形式表现主题”,简直“照猫画虎”。

当然,《红海行动》还是有不少优点。

优点一:海清故事线完整,表演精湛

导演在交代海清人物背景的时候,特地在她和任达华谈话时插入一段闪回,而且一开始并没有让观众发现是闪回,这样的处理既保持了叙事的顺畅,又补充了人物前史。同时导演还埋了伏笔,也就那个蓝色手链,这个重要物件在之后牵引出海清更深的背景,从而引出影片主题。

同时,海清在得知助手死去时的表演非常好,表现出一个历练多年的女记者的坚强;而“被杀”时的挣扎,又表现出一个女人的脆弱。很有层次。至少能提名金鸡奖吧。


优点二:张译表演精湛

《红海行动》再次见证了张译的实力。在电影开头,第一个狙击手中弹后,张译通知战友们,从他的表演可以看出其“有话没说”,事后证实他的确没有将完整的事实告诉战友,埋这个伏笔,全靠演员的演技。然而可惜的是,林超贤之后没有继续在张译的“家长情结”上做文章,使得人物缺少了丰满的机会。

优点三:狙击手的成长线比较完整

这个优点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海清和张译,两位狙击手的形象相对丰满一些。

总结陈词:本片的立意很高,故事也完成了其立意。可惜在表现手法上,借鉴同类影片太多,并且受限于林超贤自身的编、导能力,完成得一般。因此说它是一场"主题深刻""照猫画虎"的模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