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时代》和《萧红》看漂泊一生的萧红,走进民国才女的一生

飞蛾扑火一样寻找爱的地方,却免不了漂泊一生

呼兰河的小县城——美丽和忧愁的开始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天才女作家,生于黑龙江的呼兰河县。

小城平凡无奇,呼兰河县城的人们自顾自地生活。

随着日子的生长,人们已经变得面目相似,人们的一生也在重复和单调的轮回中过去了,每天变成了只是依照四季运转的一个按钮,朝夕之间人心无动无波澜。

这样无聊的生活,一小件事就足以引起人们长久的兴趣,街头巷尾的八卦是必不可少调味剂,流言蜚语和迷信也就格外的盛行。

最典型的有一个例子,这样讲的,说,大街上有一洼处,每当下了雨,填了些雨水,淹了头老红牛,掉了个孩子,拌了了辆车,都会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寒来暑往,这样的事发生了不止一次,但从没有人出面填掉这个坑,人们想,如果填了就会

少了许多趣味吧。

人们就是这样活下来的。

在这样沉闷的地方,更是发生着一件一件的悲欢离合。人们在看似无事的日常里演绎刻骨悲剧,在无意识里谋害他人和自己。

表姐因媒妁之因未能于爱人在一起郁郁而终;隔壁的丫头因迷信观念被活活折磨死;因为贫穷,劳苦,生活压迫,流言蜚语而受害的人和灵魂更是数不胜数。

对于一个小县城的地主家庭,早逝的母亲,专制的父亲,严厉的继母给予了这个少女太多的束缚。

这个荒凉的地方给予了萧红美丽而忧伤的记忆,以至在往后漂泊的许多日子不断回忆这里的爱和摇篮,永远在寻找归乡的梦途上。

她说,从外祖父那里学得了人生除了冰冷外还有爱和温暖。

她写道,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她记得,小时候和一众姊妹兄弟们开得音乐会,散场时又是怎样的心生忧愁.

大雪里和姐姐坐马车一个店铺一个店铺寻找时兴的鞋子,只是为了女儿家想出风头的渴望,什么颜色配什么样的衣服,怎样搭最为好看,她们一聊就到了半夜,时间怎过得那样的快。

这便是漂泊前她生活的地方和拥有的记忆。

她是为追求爱和自由而逃的,自离开那日就没有归途,往后路途遥远,饥寒交迫都只能在梦里遇见故乡。

可是抱着"长大了就好了"的期望开始的旅途并不顺利,对于爱和温情的热烈渴望让她的爱情之路尤为坎坷:

和表哥逃婚

和逃婚对象汪恩甲在宾馆欠下巨债

和萧军相爱相杀最后分离

和端木蕻良结婚

前后和四个男人爱恨纠葛却始终没有一个得要一个安稳的家

最后孤独地死在香港的炮火声中。

《黄金时代》和《萧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的电影,相同的故事却拍出了两种风格。

《黄金时代》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史料证明,日期考究,人物关系清晰,好友弟弟都相继出场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对于几个人物的情感纠缠没有过分渲染,以还原真相为出发点,这是一部理智的影片。

而《萧红》完全不同,它的目的一开始就是为了讲故事,所以它很符合一个故事给人的期望感,近乎进入了虚构的小说范围,起伏煽情的背景音乐,以人物之间的情感纠缠为重点,爱

恨挣扎在关键时期配以的慢镜头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眼泪,它浪漫抒情,说是催泪弹丝毫不为过。

这个女作家以孩童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生活,有着迷雾一样的爱情和漂泊经历,直到今天为大家争相探讨,乐此不疲。

小说诗化,诗化散文,散文与诗相融互通。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我不信他们那一套"

至今仍在不少读者心中留有余温,可她的红楼却已经写完。

萧红用了一生来回忆故乡的风俗人情和后花园的梦幻温情,就是如此吹了一曲童谣唱了一首挽歌便在战火中香消玉殒了。

可叹拥有这样让人着迷伤感的经历和才情的女子,飞蛾扑火一样寻找爱的地方,却免不了漂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