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要点分析!睡前看一看~(二)

文学作品知识

1赵长卿《一剪梅》“才下心头,恰上心头”,爱情苦情之作

2《小狗包弟》虽是散文,以记叙为主;通过写一条可爱的小狗崽文革时期的悲惨遭遇,展现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

3《玩偶之家》社会剧,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

4《阴谋与爱情》—18世纪德国—揭露社会的不平等及宫廷内部争夺权力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18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具有现实性

5余华—《活着》—现实主义小说—福贵在解放战争时期至70年代末期这一时段命运的跌宕起伏

6《子夜》—长篇小说—茅盾—主人公物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一个失败了的形象,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旧上海为背景,描写当时中国社会各种茅盾斗争

7“兼相爱,交相利”—不分贫贱,亲疏,贫富,一视同仁,爱所有人;人们互相帮助共同谋福利

8《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演讲,黑人民族平等,围绕“梦想”

9《与妻书》革命烈士令觉民写给妻子的诀别信

10《苏武牧羊》出自《汉书》,苏武杖汉节牧羊出使匈奴,身陷匈奴,历经艰辛,持节19年而不改其志

11歌行体——诗歌命名中通常有“歌”“行”“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琵琶行》《春江花月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哦,香雪》—铁凝—抒情意味的短篇小说,以香雪生活的山村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3《巴黎圣母院》——卡莫西多,外丑内美;爱斯梅拉达,爱与美的化身;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

14《茶花女》—亚历山大.小仲马—妓女的恋爱悲剧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法国戏剧由浪漫向现实主义演变

15《羊脂球》—普法战争为背景—妓女羊脂球在一群贵族老爷老太太们结伴逃难的旅途中,为大家闯过饥饿和被敌扣留等难关而慷慨舍食和羞于委身敌寇,但到头来却遭被救者的嘲笑谩骂,落个饥寒交迫,痛苦绝望的悲惨故事

16《百合花》—淮海战役为背景—年轻战士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身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1)通过护送,借被,救护,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

(2)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茹志娟

17《老人与海》海明威,中篇小说,美国,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马林鱼,圣地亚哥

18《我与地坛》史铁生,长篇抒情散文,十五年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

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

19《致橡树》朦胧诗代表作之一,舒婷,文革后最早的情诗

20《篱笆那边》—形式短小的诗歌。看到篱笆那边一颗草莓后心理活动,以一个小孩口吻将小诗写得天真稚气,不乏理趣

21《扼住命运的咽喉》出自罗曼罗兰《名人传》贝多芬不同人生阶段的苦难及其心灵轨迹

22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质朴无华的日常语言回忆了“我”对李叔同先生的尊敬之情,属于回忆性散文,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认真的人生态度

23徐迟—《哥德巴赫猜想》—1978,发表在《人民文学》新时期报告文学第一页。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

24《鲁冰花》,母亲花,歌颂母亲的抒情儿歌

25《祝福》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旧社会在封建思想礼教下摧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有其善良的一面,也有软弱无能的一面。“我”又起着线索作用,是悲剧见证人

26《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

27《背影》叙事性散文

28《歌声》朱自清早期抒情散文,描写的印象风光即为他向往的理想乡

29《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爱情诗歌

30《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夜间泛舟秦淮河上的见闻,将感情与风景巧妙融合

31《绿》游记性散文,详细描写了梅雨潭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与追求。

32《明天》典型的悲苦的农村妇女“单四嫂子”勤劳善良,年轻守寡,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具有历史悲剧性

33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正剧

34《囚绿记》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巨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起1939年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牵进房间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绝不改变的品性,“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虽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形象,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抒发对破坏,毁灭生命的侵略者抑郁愤懑之情。同时常春藤也象征着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高尚品格

35《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自传性短篇小说,描述一名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

36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

37《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讲述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平等的妇女形象

38《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散文作,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39《乌衣巷》刘禹锡,抚今吊古诗,凭吊昔日繁华盛景表达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感叹

40《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瓦西里耶夫—(1)几个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无畏牺牲的故事(2)战争对人,尤其是妇女的摧残,表现了战争对人们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反侵略的主题思想及人性关怀

41《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的建立和巩固的艰难过程及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

42《边城》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43《围城》钱钟书,主人公方鸿渐,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属于讽刺小说,“新儒林外史”

44《茶馆》老舍,话剧剧本

重点课文记录

1滕王阁序

(1) 作者怀才而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2) 该文构思巧妙,词情豪迈

(3) 志向高洁,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处事疏阔,缺少谋略

(4) 王勃 鄙视傲物,蔑视尘俗 高情壮思,雄笔奇才

气凌云汉,字挟风霜 感序缘情,登离寄赏

(5)晚秋暮色图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错落之美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映之美

(6)典故:1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2年时易往,功业难成(嗟卑叹老伤感,见机知命心理)

3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4身处逆境,乐观开怀

5不甘沉沦 6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7投笔从戎,乘风破浪 8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7)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2苏武传

(1) 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2) 出使匈奴,单于受礼—鍭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归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经艰难,发白归汉

(3)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身世,出使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苏武在匈奴19年后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4)板书设计 苏武传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围炉救活,重伤 忠于国家

苏武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坚守民族气节

卫律:威逼—不动,利诱—不应

李陵两次劝降: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3兰亭集序

(1) 了解兰亭宴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质朴清新,洒脱飘逸

(3) 全文分前后两部分1叙事,写景 欣赏良辰美景,流觞曲引

2抒情,议论 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4)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乐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无穷意趣

悲 生命将老爱好将倦

生死随化欢乐有尽 豁达宇宙观

一死生为虚诞——苍凉感叹 人生观

悲 齐彭殇为妄作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5)探究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请于鸿毛

4定风波

(1) 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 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

抒情:豪迈奔放

(3) 一蓑烟雨任平生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无惧苦难,勇敢前行意志品质。不为现实所束缚心境。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4)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事——小事(途中遇雨)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6)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5寡人之于国也

(1) 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

(2) 全文论述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3)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本文主旨

(4) 全文分三部分

1梁惠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孟子用设喻方法,分析“民不加多”原因

3阐述了孟子“仁政”具体内容—使民加多根本原因,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不平等

(5)“王道”七种措施,“仁政”具体内容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污池,材木不可胜用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鱼鳖不可胜食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5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 总之,除之要使民加多,必须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有房住,有田耕,吃饱穿暖,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6拿来主义

(1) 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加大对祖国开放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博大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2) 写法: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3)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拿来

2怎样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意义—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创新

7荷塘月色

(1) 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

(2) 把握作品感情基调,又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

(3)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4) 作者路线: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

(5) 极力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为排遣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不宁静(1)—求宁静(2,3)—得宁静(4)—失宁静(5,6)

(6) 背景

“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无勇气投入斗争

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是他两条路都没有走,选择了逃避

(7)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