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毕盟:一段关于探索自我的故事——从中关村59号到Palo Alto

基本条件

专业:商学院工商管理-英文实验班14级

双学位:高礼研究院金融科技双学位

毕业去向:Stanford MAIP(M.A. in International Policy,大陆唯一应届生录取)

一、关于专业选择

我很幸运,父母都曾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并对任何事情都非常开明,他们在我还懵懵懂懂的时候支持、鼓励我选择自己喜欢的学院和想去读的专业,后来当我贸然决定为了心里小小的公益情怀去攻读一个可能毕业后不一定能养活自己的硕士学位时,他们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我,让我能够任性无畏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8岁那年选择商学院工商管理(英文实验班)的原因很简单:学分相对少,自由可支配时间相对多,留给自己去探索的空间大;老师、同学问我硕士决定转专业的原因,大多数时候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也有顺理成章的成分——我并不是因为讨厌商科才离开它,恰恰相反,我觉得商学院课程的内容都特别有意思,英文班因为人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度也高,商科领域带给我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其他专业很难给予我的。我无比感谢人大商学院带给了我无法复制的三年。大一时为了各种商科比赛,在校园里所有的咖啡厅都刷过夜;大二时决心创办跟专业毫无关系的家书学社,学院也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和支持;大四从国外交换回来,跟着师弟师妹补专业课,发现无论课堂形式还是考核方式人大商学院的本科教育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所以一次又一次不断提醒自己——珍惜剩下的课堂时光。而转专业,只是我在年轻的时候想再尝试一下其他领域,用另一种方式看看这个世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二、“瞎折腾”

——我的创业预演&公益故事

不久前代表高礼研究院参加座谈会,卢院长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这几年,‘瞎折腾’得不错!”

老师的话让我回想起三年前,和6名队友站在明德楼一层拐角处的一间教室接受最后一轮终选。我们印了几份厚厚的创业计划书,制作了ppt和动画,穿着黑色西装,紧张等待着来自业界的评委可能无比刁钻的问题。那时的我们,只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还没来得及适应大学生活,就在开学后的第二个月开始了拟写创业计划书的工作。整整六个月,终于在层层筛选之后可以直面业界资深人士,对我们的创业计划提出宝贵意见。最后的结果出乎我们意料,计划书连续获了两次大奖,后来听一位评委老师讲:“商学院这么多年,还不曾把冠军颁发给大一新生,你们是第一人,实至名归。”这段经历的前前后后,要感谢热心帮助我们的老师、师兄师姐太多太多,谢谢你们,让七个什么还不懂的大一小孩子,早早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大学的温暖,在今后的生活里,也一直留有一份勇气去尝试,把所谓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很遗憾,我的第一次创业只是开了一个头,所以管它叫做“创业预演”。也曾认真想过要不要中断学业,去干一次自以为了不起的事,后来认识了很多创业人士,深感需要学习、沉淀的东西太多;加上还有远未完成的学业,我们七人达成一致,决定这份计划暂时不去落地。

大一下学期,因为“红船领航”组织的一次参观,我第一次来到人大家书博物馆,被承载着历史、故事和情感的纸上文字深深打动。之后留下来单独跟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的张老师聊了很久,在他的鼓励下,我着手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以家书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家书学社。在最艰难的起步阶段,不仅张老师给了我最大限度的支持,社团联合会的师兄师姐和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平台,还有一直在我身边陪伴我、帮助我筹建社团的朋友——大多数都是跟我一级的大二学生,课业繁重的情况下,无怨无悔跟着我从零开始做公益。我也一直都明白,这些繁琐的筹备和运营工作,光靠情怀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到后来,一切都是依靠对团队、公益的责任和对彼此的信任。谢谢你们,信任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普通女孩,在她一次次陷入失望无助的时候,拉着她向前。

社团在小范围内有一些影响力之时,我正好被邀请到央视作为青年代表参加《开讲啦》节目的录制。我准备了很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家书学社。我想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公益社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一代90后,正在撕掉外界给我们的标签,做着无关名利、对社会有益的事。这两段“瞎折腾”的经历是我大学阶段最宝贵的记忆。

三、自我探索——关于交换与申请

1、交换

大三一整年,我在UC San Diego交换,选择它完全是被阳光、沙滩、大海所吸引,没有过多考虑其他因素。每个假期,我都会去其他城市旅行,在不同的城市跟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次在西雅图的公交车站等车时,认识了一位刚从费城移居西雅图的美国人,他跟我讲起美国东西部的差异,和他从前的职业经历,好像这几十年,他都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跟很多人安居一处的生活状态截然相反,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发现在不同环境中崭新的自己。不管今天还是未来,也许我都无法做到像他一样自由洒脱,但我很欣赏有这样履历和姿态的人,让生命变得更加流动而丰富。在阿拉斯加旅行时,我曾和接待我们的女主人聊起中美教育的不同,她的五个孩子都接受着家庭教育,偶尔去学校学习,最大的儿子已经考入费尔班克斯大学,成绩很优秀;小女儿Nova在车上还给我们背着她刚刚学会的绕口令,时不时问问我们她背得流不流利。在阿拉斯加的那段日子,我仿佛是离开了热闹多元的美国,来到了一片净土。白雪皑皑的世界,好像隔绝了外界的浮躁不安,居民脸上挂起的微笑、生活的简单质朴、仰面躺在雪地上看极光和北斗七星的自己,都是我回到圣地亚哥后久久不能忘怀的。

虽然我还在自我探索的路上,但却从一次次经历中感受到自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体验不同生活的向往。在国外读硕士,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2、语言考试

语言考试方面我属于非常幸运的那一类。基本是拿第一次的成绩,没有在分数上过多纠结,也没有经验帖中无比励志的事迹,考试前有些题型都没来得及看完,成绩大概是当时真实水平的体现,也没有想过学技巧、背机经来刷分。推荐的话,我认为每种考试的Official Guide都是要好好看的,多做真题,比模拟题要质量高很多。

3、选校

选校方面我删删改改,最后定下来的项目不多,都是我录了就愿意去读的。因为对生活学习的环境要求比较高,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安全度。剔除了犯罪率高和太靠北的城市,对于太拥挤的城市也在犹豫再三之后放弃了。最后在宾大和斯坦福中选择斯坦福,也有一部分太喜欢加州阳光、海滩的原因。

4、文书

在整个文书写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再一次成为了outlier,除了刚开始挤不出什么字来凑文书很痛苦之外,后面没有太经历反复删改、调整等过程,最多第三稿就交上去了。但是我建议让更多的人去看看文书还是很必要的,师兄师姐和同龄朋友都可以。在此特别感谢给我文书提建议的师兄师姐和同届小伙伴,谢谢你们的帮助!至于语言,我个人认为不一定要追求完美,毕竟我们是非母语国家的学生,如果语言太完美也会引人误解。

我自己写的思路是:把自己的实习经历和校园里的创业、公益经历一段一段分享出来,然后写出来每一段经历背后的思考和感悟。最后这些经历慢慢引导我走向公益这条路,解决社会问题。

记得曾经年幼无知地问过一位各种经历都让我无比羡慕的教授:怎样才能做到像他这样优秀?老师写了一封长邮件回答我,不要急,这些都是顺其自然来到你身边的。同样的话,我想送给所有朋友。就像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所提到的“connect the dots”,就是这一个一个当时以为微不足道的dots,一点一点决定了你将走向哪里、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所以说到文书和申请,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很不一样的情况,太具体的经验都是无法复制的,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认识到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要做怎样的事情,其实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写着写着,就决定去找工作了,因为发现工作可能更适合自己。我认为,这样的文书写作过程,带来的价值比单纯为了申请而写文书要珍贵很多。

5、推荐信

我的推荐信来自带过我课的教授和实习公司的上司,跟很多同学一样,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关于推荐人的选择可以看看项目官网的要求。我的推荐信大多由教授本人撰写,所以不太清楚具体内容,也从来没有要求他们给我看。在这里特别感谢愿意抽出时间为我写推荐信的教授和上司,见证了我反复删改项目选择的过程,还依旧帮助我亲笔写推荐信,无比感恩。

因为申请的学校不太多,截止日期也比较分散,所以没有很固定的timeline,大概的状态就是申请一所,休息一段时间,再申请下一所……正式的申请(写文书)是从大四上学期开始,到三月初接到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结束。因为是意料之外的录取,我在接到offer后才开始查看往届招生情况和班级设置,当在网上看到在读学生27岁的平均年龄、每年不到30人的班级人数、最多只有1-2名应届生收到录取,再一次感叹自己被选中是多么幸运。

四、结语

因为交换一年,这学期有五门专业课,顶着两篇毕业论文和无数场提前考试的压力,还是忍不住给师弟师妹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了。最后的最后谢谢Charles和晓奇姐在这一过程中的帮助,谢谢这一路经历的一切!

谢谢你们看完,一篇带骨头的鸡汤···